假正经也 |
2015-07-18 21:21 |
军队中对其最高指挥官通常有将帅之称,这既是军衔上的称呼,又有职务上的划分.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把将帅混为一谈,经常把将军作为部队最高统帅的代表.其实中国古代从很早起就有了将军这个概念.不过从严格意义上的军衔等级来说,帅的级别要高于将,其地位远在将军之上.帅这一职务在中国出现的不晚,<<左传.僖公二十七年>>里就记载,晋国的先轸被国君晋文公封为"元帅",这是中国第一个见诸史册的元帅.以后在我国历史上陆陆续续的开始出现元帅这一头衔和职务.如中唐时期的名将郭子仪,曾被唐王朝封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将与帅的区别在于,帅指负责统率全国军队的最高一级的领导者, 如三军总参谋长.或大型集团军群的指挥员,如人数在百万之上的方面军司令员. 而将的级别就低一些了.在古代, 由于人口数量的限制和君王的任命,带领三,五千人的军队指挥官就可当将军了.比起帅来,将们更多的承担起了冲锋陷阵的角色.而舒舒服服地坐在大帐中,运筹帷幄,发号施令,指挥将军们带领手下的士兵们去浴血奋战,从而染红自己顶子的就是这帮帅们.由此看来,帅更多的是负责战略战术问题,将则是具体的执行者.三国中的曹操就是一位最著名的帅才,其领导指挥艺术堪称一绝.而他的对手之一,孙权领导下的东吴政权,也不乏一流的帅才,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个个都是三国时拔尖的统帅,他们所取得的战绩也是异常的骄人.俗话说的好,"强将手下无弱兵".军队的统帅都如此优秀,受他们指挥的将军们想必也不差.事实确实如此.和曹魏,蜀汉相比,江东的名将也不少,孙坚时期的有程普,黄盖,韩当;孙策时代有太史慈,周泰;到了孙权这一辈,又有徐盛,丁奉,潘璋等人加入.其中,许多将军都立过大功,威名远扬.如周泰,在濡须杀个三进三出,救出孙权;徐盛火攻破曹丕;丁奉裸身雪中奋短兵.都曾显赫一时.不过要说在孙吴军队中除了周,鲁,吕,陆四大元帅外,最出名的将军还是要属甘宁甘兴霸了.翻看整部三国,我们不难发现,东吴孙氏政权的那些将帅们,唯有对于甘宁的介绍是比较完整的,有始有终.而且不乏神话色彩,这在书中极其罕见.三国中的将帅们,似乎只有关公有如此待遇,其他人的个人资料都相当贫乏,能有个字号,籍贯留给读者的已经算不错的了.其个人身世难得有详细的说明,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几名江东的最高军事统帅,他们的成名以前的经历,三国的作者就介绍得非常简单,甚至根本就没有介绍.更不要说加以神话了.甘兴霸的确是个例外.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与吴国其他将军们不同的地方是,甘宁不像别人那样是应国君的招募而来的.他是一名降将,如不出意外,是吴国众名将中唯一的外来户,好听点叫投诚.比投降差不了多少.本为荆州刘表亲信大将黄祖的部将,作战非常勇敢卖力.第38回,孙权讨伐黄祖,战于大江之中,权部将凌操轻舟当先,杀入夏口,被甘宁一箭射死.子凌统时年方十五,奋力夺父尸而归,权乃收兵回东吴.甘宁在书中第一次出现,是作为孙权集团的仇敌展现在读者面前.随后不久,甘宁就归吴了.同在这一回里,借吕蒙之口,则对甘宁的履历作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介绍.吕蒙告孙权曰:"某把龙湫水口,忽有黄祖部将甘宁来降.某细询之:宁,颇通史书,有气力,好游侠;尝招合亡命,纵横于江湖之中;腰悬铜铃,人听铃声,尽皆避之.又尝以西川锦作帆幔,时人皆称为锦帆贼.后悔前非,改行从善,引众投刘表.见表不能成事,即欲来投东吴,却被黄祖留住在夏口.前东吴破祖时,祖得甘宁之力,救回夏口;乃待宁甚薄.都督苏飞屡荐宁于祖.祖曰:宁乃劫江之贼,岂可重用?宁因此怀恨.苏飞知其意,乃置酒邀宁到家,谓之曰:吾荐公数次,奈主公不用.日月逾迈,人生几何,宜自远图.吾当保公为邾县长,自作去就之计.宁因此得过夏口,欲投江东,恐江东恨其救黄祖杀凌操之事.某具言主公求贤若渴,不记旧恨;况各为其主,又何恨焉?宁欣然引众渡江,来见主公.乞钧旨定夺."孙权大喜曰:"吾得兴霸,破黄祖必矣."于是在吕蒙的引见下,甘宁顺利地归降了孙权,并受到了优待.甘兴霸自从投奔东吴以后屡建奇功,很快就成为江东将军群体中最出名的一个人物.我认为,甘宁之所以能在吴国诸将中有鹤立鸡群之势,主要因素有五个方面.
一,智.第38回,孙权在得到甘宁后,曰:"兴霸来此,大获我心,岂有记恨之理?请无怀疑.愿教我以破黄祖之策."宁曰:"今汉祚日危,曹操终必篡窃.南荆之地操所必争也.刘表无远虑,其子又愚劣,不能承业传基,明公宜早图之;若迟,则操先图之矣.今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迈,务于货利;侵求吏民,人心皆怨;战具不修,军无纪律.明公若往攻之,其势必破.既破祖军,鼓行而西,据楚关而图巴,蜀,则霸业可定也."孙权曰:"此金玉之论也"遂令周瑜为大都督,总水陆兵,吕蒙为前部先锋,董袭,甘宁为副将.自领大军十万征讨黄祖.观甘兴霸给孙仲谋献的策,与鲁肃在第29回里和孙权抵足所献之谋,其内容几乎如出一辙,都是建议孙权防备曹操,把注意力集中到荆州,先除黄祖,打开西进之路,再想办法消灭刘表,抢在曹操前面夺取荆州.然后伺机而动,成就大业.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甘宁在此中的表现与其说是一名将军,还不如说是一位智慧的谋士.
二,勇.甘宁最让读者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他的神勇,书中也对此不吝笔墨予以生动的描写.第38回,孙权在甘宁的建议下,讨伐江夏的黄祖.祖令苏飞为大将,陈就,邓龙为先锋,尽起江夏之兵迎敌.以艨艟截住沔口,各设强弓硬弩千余张于其上,又将大索系定艨艟于水面上.东吴兵至,弓箭齐发,吴兵不敢进,约退数里水面.宁谓董袭曰:"事已至此,不得不进."乃选小船百余只,每船用精兵五十人:二十人撑船,三十人各披衣甲,手执钢刀,不避矢石,直至艨艟傍边,砍断大索,艨艟遂横.甘宁飞上艨艟,将邓龙砍死.吕蒙率领吴兵跟进,大破江夏兵,杀陈就,虏苏飞.兵围江夏.黄祖见势不妙,弃城而走.甘宁料其必走东门,乃亲自于东门外伏兵以待.箭射黄祖落马斩之.孙权升甘宁为都尉;第67回,孙权领兵攻皖城.城上矢石齐下.甘宁一马当先,自持铁链,冒矢石而上.拨开箭林,一跃登城,打倒太守朱光.为吴军夺取皖城立下了头功;第68回,吴军与曹军相逢在濡须坞.为鼓舞士气,甘宁自请以百骑夜劫敌营.并发誓曰:"若折一人一骑,也不算功."权壮之,以酒五十瓶,羊肉五十斤赐之.当甘宁把此行的意图告诉这一百名士兵时,众人皆面有难色.宁乃拔剑在手,怒叱曰:"我为上将,且不惜命,汝等何得迟疑!"士兵们见甘宁作色,方才听命.宁乃取酒肉与百人共饮.食尽,约至二更,取白鹅翎一百根,插于盔上为号.披甲上马,飞奔至曹操寨边,拨开鹿角,大喊一声,杀入寨中,左冲右突,纵横驰骋,逢着便杀.曹兵惊慌,正不知敌兵多少,自相扰乱.宁领百骑直杀到中军前.因车仗伏路穿连,围得铁桶似的,不能得进.甘宁从寨之南门杀出,无人敢当.操兵恐有埋伏,不敢追袭.宁引百骑回寨,不折一人一骑.至营门,令百人皆击鼓吹笛,口称"万岁",欢声大震.孙权亲自来接.宁下马拜伏.权扶起,携宁手曰:"将军此去,足使老贼惊骇.非孤相舍,正欲观卿胆耳."即赐绢千匹,利刃百口.宁拜受迄,遂分赏百人.权语诸将曰:"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以相抵也."书中有关甘宁的英勇,这里是表现得最为有声有色的一段.尽管有甘兴霸强迫士兵们服从自己的一面.此次小规模的偷袭,对曹军造成的实际损失是微乎其微,但它的意义却非同小可.这是东吴自逍遥津惨败以来,打的第一场胜仗,而且是绝对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仗.它的成功,不仅粉碎了曹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为吴军在心理上树立起了必胜的信心.尤其在政治宣传方面可谓是意义重大.甘宁过人的胆识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甘兴霸胆敢以区区百骑夜袭数十万大军的曹营,并全身而退,不折一人一骑,单就这份勇敢程度和完美结果,在三国中亦足以为之翘大拇指了.
三,信.第39回,孙权占领江夏后,原刘表派驻此地的守将黄祖被杀,其部下苏飞被俘,关押在槛车内,密使人告甘宁求救.宁曰:"飞即不言,吾岂忘之?"孙权在获胜后听从谋士张昭的意见,放弃了江夏,领大军撤回.既至吴会,权命将苏飞枭首,与黄祖首级一同祭献.甘宁乃入见权,顿首哭告曰:"某向日若不得苏飞,则骨填沟壑矣,安能效命将军麾下哉?今飞罪当诛,某念其昔日之恩情,愿纳还官爵,以赎飞罪."权曰:"彼既有恩于君,吾为君赦之.但彼若逃去奈何?"宁曰:"飞得免诛戮,感恩无地,岂肯走乎!若飞去,宁愿将首级献于阶下."权乃赦苏飞.有恩必报,重信守诺.这就是甘兴霸的人品中一个十分值得称道的地方.
四,义.自从甘宁归依了江东之后,其生命一直处在危险之中.原因很简单,有人要报仇.吴将凌统要为被甘宁射杀的父亲凌操复仇,多次欲对甘宁下手.第39回,孙权得甘宁投奔后,用其计,更用其勇,攻下荆州的东大门江夏,并杀了东吴仇敌黄祖.庆功宴上,众人饮酒之间,忽见一人大哭而起,拔剑在手,直取甘宁.宁忙举座椅以迎之.权惊视之,乃凌统也.连忙劝住,谓统曰:"兴霸射死卿父,彼时各为其主,不容不尽力.今既为一家,岂可复理旧仇?万事皆看吾面."凌统叩头大哭曰:"不共戴天之仇,岂容不报!"权与众官再三劝之,凌统只是怒目而视宁.权即日命甘宁领兵五千,战船一百只,往夏口镇守,以避凌统.宁拜谢,领兵自往夏口去了.权又加封凌统为承烈都尉.统只得含恨而去.凌,甘二人因彼此间存在的血海深仇而引发的第一次冲突,就在孙权这个和事老糊稀泥般的调解下暂时平息了下来;第67回,孙权取得皖城大捷,大犒三军,重赏吕蒙,甘宁诸将,设宴庆功.吕蒙因甘宁有夺城首功,逊其上座,并盛称甘宁功劳.酒至半酣,凌统想起甘宁杀父之仇,又见吕蒙夸美之,心中大怒,瞪目直视.良久,忽拔左右所配之剑,立于筵上曰:"筵前无乐,看吾舞剑."甘宁知其意,推开果桌起身,两手取两枝戟挟定,纵步出曰:"看我筵前使戟."吕蒙见二人各无好意,便一手挽牌,一手提刀,立于其中曰:"二公虽能,皆不如我巧也."说罢,舞起刀牌,将二人分于两下.孙权闻知,慌跨马直至筵前.众见权至,方各放下军器.权曰:"吾常言二人休念旧仇,今日又何如此?"凌统哭拜于地,孙权再三劝止.甘,凌二将这差点一触即发的第二次冲突,先被机智的吕蒙及时予以制止,后在孙权的责备下,凌,甘二人间的仇恨暂时给压了下来.看来他们的矛盾似乎是难以调解了,出乎意料的是,事件出现了戏剧化的一幕,使得干戈化为玉帛.第68回,甘宁百骑劫曹营,凯旋而归.凌统不服,自请迎战吴军向来畏之如虎的操将张辽,以期挽回颜面.权许之.凌统遂引兵五千来斗曹军.孙权与甘宁临阵观战.操将张辽使乐进出迎.凌统与乐进斗到五十余合,未分胜负.曹操闻知,亲自策马到门旗下观看,见二将酣斗,乃令曹休暗放冷箭.曹休闪在张辽背后,一箭正中凌统坐下马.那马直立起来,把凌统掀翻在地.乐进连忙持枪来刺,忽一箭射来,正中乐进面门,翻身落马.两军齐出,救回自家将军,鸣金罢战.凌统回寨中拜谢孙权.权曰:"放箭救你者,甘宁也."凌统乃顿首拜宁曰:"不想公能如此垂恩!"自此与甘宁结为生死交,再不为恶.从古至今,有二大仇恨对于中国男人来说是非报不可的,一是杀父之仇;二曰夺妻之恨.尤其在古代崇尚夫权和孝道的年代里,一个男人如果忘却了这二项奇耻大辱,就意味着他是无能,懦弱,不孝和背叛的人.而且注定要被主流社会所抛弃.故凌统一心欲报父仇也是在情理之中.甘宁为了防备凌统前来报复,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也无可厚非.中国老古话说的好:"冤家易解不宜结."而要解开这个心结,就必须要按照我国的另一句老古话来做:"解铃还须系铃人".最后甘宁用自己的真诚无私的行动,解开了长期困扰在凌统心中的那个结.我认为,甘兴霸能这么做的原因,还是在于他是一个重大义,重国家大义,道德大义的人.正因为甘宁重大义,才能释个人小怨,也就能在关键时刻毅然拔箭相救仇人了.甘宁的义,比起刘关张的个人之义要高尚多了.
五,神.因孙权派吕蒙袭夺荆州,杀关羽父子,刘备大怒,亲自领兵东征江东报复,一路上势如破竹.孙权急令韩当为正将,周泰为副将,潘璋为先锋,凌统为合后,甘宁为救应,起兵十万拒之".时甘宁已患痢疾,带病出征.第83回,两军刚一交锋,吴军大败,蜀军八路兵齐出,势如泉涌,杀得吴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甘宁正在船中养病,听知蜀兵大至,火急上马,正遇刘备请来相助的蛮王沙摩柯,一箭正中甘宁头颅.宁带箭而走,到于富池口,坐于大树之下而死.树上群鸦数百,围绕其尸.吴王闻之,哀痛不已,具礼厚葬,立庙祭祀.甘宁之死,颇具神话色彩.三国中的各式人物,临死时还会出现神奇现象的,为数不多.在江东诸将中,恐怕甘宁是唯一的一个.这也是甘兴霸在东吴众多将军里,享受到神一般待遇的原因吧.
三国中的吴国,历来就不缺乏统御全局的帅才,也不缺少能征惯战的将军.但如同战神一般受世人敬畏的将领,我看只有甘宁一个.这也是我个人称其为东吴第一名将的原因.
本文版权由武当休闲山庄与原作者共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