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三国兵法中的谋攻篇 --]

武当休闲山庄 -> 四大名著 -> 三国兵法中的谋攻篇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   1   2  >>  Pages: ( 2 total )

假正经也 2015-05-24 19:57
            "谋攻篇"是<<孙子兵法>>里的第三篇,也是这部伟大巨著中最精华的一篇文章,其对后世的影响力至今不绝.这篇文章主要是论述如何运用以谋略夺取胜利的"全胜"战略问题.文中许多有关战略,战术的思想理论观点,直到现在还被世界各国的军事家,政治家,甚至就连商家也奉《孙子兵法》为商战上的克敌制胜方面的经典之谈.由此可见该篇的意义之重大.而三国中的以谋略制胜方面的例子,就是对这篇经典文章的集中体现.


           "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所追求的军事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三国这部书最让读者津津乐道的地方,就是其中层出不穷的谋略,也就是《孙子兵法》中说的“伐谋”!孙子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观点:"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认为,能使敌人举国投降,不费一刀一枪,方为上上之策,而动用武力,经过战争来打败它,花的代价再小,也是下策.在三国里,还真有这样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事发生,第40回,荆州牧刘表死后,其幼子刘琮被部下推举为荆州之主.在曹操大兵压境下,小刘琮接受了部下的劝告,举荆州九郡向曹操投降,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例.还有在第7回,冀州刺史韩馥主动迎接袁绍入主冀州,也是一个实例.当然韩刺史与刘小儿之间的献土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小刘琮是完完全全的彻底投降,把土地和自己的命运交给曹操发落;韩馥则是个人让贤,并希望袁绍能看在他识相的份上,给他一个面子,做个二把手得了.没想到袁绍一来就把权力全部夺走了,别说面子,连里子也不给他留下.害得韩大人只得连夜出逃,投往他乡暂时栖身.这二个事例都可称得上是孙子的"全国为上"这一用兵观点的经典表现.当然,之所以袁,曹二人能取得如此辉煌的全胜,主要还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因素,迫使原土地所有者不得不出此下策,从而成就了别人赫赫的威名和霸业.


         就拿小刘琮之降来说吧,在"天时"方面,国遭大丧,人心惶惶.自己新立,又是被亲戚以废长立幼方式硬给推上台的,名不正言不顺,众心未服.而曹操破灭袁绍集团,威名远播,上下同心,内部团结.乘胜而来,势不可当;在"地利"方面,荆州没有可以阻挡曹操铁骑的地理优势;在"人和"方面,内部不稳,北有叔父刘备,南有长兄刘琦.一旦他们二人连起手来,以"未报父丧,废长立幼"之罪名,兴兵前来问罪,那么用不着曹操来了,他们二人就能把小刘琮给灭了.事实也的确如此,刘琦已经派伊籍赶到新野,请求刘备与他一起联兵,向刘琮兴师问罪了.只是由于此时曹操已快要打到家门口了,刘备自顾不暇,急于逃命,拒绝了刘琦的建议.才使得刘琮免于被南北夹攻的厄运.从"天,地,人"三个方面的情况来看,刘琮都已不占有任何优势了,除了投降,已无其他良策.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不战而屈人之兵",让敌方举国而降,不是不可能的事.但关键还在于"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方面的因素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袁绍能兵不血刃的占领冀州,也离不开这三方面的因素.四世三公"的名望让袁本初在冀州赢得了大批的人心,连刺史韩馥自己和他手下的谋士荀湛,辛评都已经归心了.虽有少部分人,如耿武,关纯二人螳臂挡车了一下,欲谋刺袁绍未遂。在袁本初入主冀州后,根本就没出现过任何反抗一事,说明冀州早已经是人心已去,韩刺史也是大势已去.所以连韩馥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吾才能不及本初,古者择贤而让之."梦想以自己的让贤之举,为自己日后在袁氏集团内留得一席之地.没料到袁公根本不领他这个情,香火赶出和尚,把韩馥给逼走了.老韩的悲剧在于,天时,地利,人和都已离他而去,可妥协到最后,自己仍是一无所有!故孙子在文中发出这样的感慨:"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者而善者也!"但请大家记住这一点,要取得"全国为上"的显赫战绩,首先要让"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关键盟友站到自己这一边来,而且对方必须尽失这三大战友.袁绍之所以在官渡战败,是因为他没看清这三大友究竟站在哪一边,总认为凭自己的实力就可以决定一切.而根本不知道在天时方面,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已令他在天时方面丧失了所有的优势.在地利方面,官渡平原让曹操偷袭乌巢变得异常的容易.而在人和方面,内部的纷争,内讧又让自己的谋士许攸,武将张郃,高览弃他而去.最终酿成了袁绍的失败;而后来曹操之所以在赤壁败北,也是因为他只看见了自己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占尽了优势,没有看见对方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也存在着优势.所以,一旦某一方面发生了有利对方的逆转,曹操的失败也就成为了必然.


          孙子还提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并认为最后一种方法是不得已而为之举.他说的一点也没错.三国里面以谋制胜的例子多如牛毛,就拿三大战役来说,其成功者都是与用谋有关.如官渡大战,许攸献计"火烧乌巢"就是最具体的谋略;赤壁大战,"连环计"、“苦肉计”就是最经典的谋略;猇亭大战,吴军主帅陆逊的谋略更是让读者啧啧称道。书中有关以谋略取胜的故事也实在是太多了,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了,大家有空可以自己去看一下。


          打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在作战前争取瓦解对方的同盟力量,是自己免遭腹背受敌的命运。这就是孙子在“谋攻篇”里强调的——伐交。这一点极其重要。三国中有关这方面的故事也非常的多。第23回,官渡大战前,袁绍派使者来到宛城,请张绣加入到他的阵营里来,威胁骚扰曹操侧后方,以助自己一臂之力。而此时曹操也看到这一今后可能会面临到的尴尬问题,派出刘晔为使者,劝张绣归顺到自己这一边来。而张绣的谋士,老谋深算的贾诩把宝押到了曹操这一边来,他押对了。在这场外交战中,曹操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彻底解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他赢得官渡之役奠定了基础。有道是“英雄所见略同”,三国里的另一大赢家,碧眼儿孙权也深谙外交的重要性,第82回,吴蜀彝陵,猇亭之役前,他在刘备的大举进攻下,派出使者向曹丕求和,称臣。并率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魏国使臣,恭恭敬敬的接受魏主的册封,正式当了魏国的臣子。还准备了明珠美玉等珍贵礼物,遣人赍进谢恩。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免于自己受二面夹敌之困。这次外交从表面上看,孙权是屈辱的,但实际上让他从曹丕的按兵不动中获益匪浅,使得吴军在击败蜀军后,能及时掉转头来,再次打败了魏军的三路进攻,稳定了东吴的江山,也为孙仲谋日后正式称帝,三分天下打下了最厚重的基石。由此足见外交手段对于军事方面的重要性;同样,诸葛亮也是一个善搞外交的高手,书中的“舌战群儒”就是经典的外交案例。除此之外,第85回,猇亭大战后,刘备去世,子刘禅即位。诸葛亮毅然说服蜀国上上下下,派出邓芝为使者,向仇敌求和。其用意也是正如邓芝所言:“今主上初登宝位,民心未安,当与东吴联合,结为唇齿,一洗先帝旧怨,此乃长久之计也。"而第85回,孙权之所以接受蜀汉的求和,也一如邓芝发出的肺腑之言:“倘魏兴兵夹攻,蜀亦顺流而进取,如此则江南之地,不复为大王有矣。”事实明摆在那儿,不由孙权不从。吴蜀二家重新化干戈为玉帛,不是双方的器量大,实在是逼不得已之举,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面对的敌人,强大的曹魏集团。此后,诸葛亮又数次派遣使者赴江东,与吴国商谈联合北伐曹魏之事。尤其在第98回中,得知孙权自称为帝后,诸葛亮又说服了蜀国群臣,压下了大家不满愤怒的情绪。派出了以太尉陈震为使者的高级别的代表团,带上礼物向吴国表示祝贺。把蜀汉国一向自我标榜的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正统论抛在了一边。其真实用意也只是为了请吴军出兵,以减轻自己的压力而已。当然,吴国上下也不是傻子,在吴军统帅陆逊的建议下,吴国采取了虚张声势,隔岸观火的策略,以收坐山观虎斗之功。就是这样做,也让诸葛亮相当满意了,可以说达到了他外交上的目的。只不过瞒不过聪明人,魏大臣司马懿对此是一眼看穿:“孔明尝思报猇亭之仇,非不欲吞吴也,只恐中原乘虚击彼,故暂与东吴结盟。陆逊亦知其意,故假作兴兵之势以应之,实是坐观成败耳。陛下不必防吴,只需防蜀。”诸葛亮的对吴外交政策尽管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对于老奸巨猾的司马仲达来说,吴蜀二国在政治上的面和心不和,就是他们之间在外交上最大的软肋,也就足以使魏国在军事应对方面能游刃有余的对吴蜀二国,采取了相应不同的对策了,从而轻松的打破了吴蜀二国好不容易在外交方面积累下的优势。


        明智的军事家都知道攻城不克会带来的危险性,故他们都尽量避免使己军打攻坚战,除非是实在不得已而为之。曹操和诸葛亮都是这方面的行家,他们对攻克敌方的城堡持相当谨慎的态度,尽可能的以谋取胜。如在第32回中,曹操在打冀州城时,第一次攻打遇到了袁氏兄弟合力的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在采纳了谋士郭嘉的建议,撤兵而回。等袁谭与袁尚兄弟相争,二败俱伤时,再回师而来,直抵冀州城下。又采用了谋士许攸之计,决漳水以灌之,拿下冀州城。拔掉了袁氏集团的老巢,为彻底战胜袁家军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诸葛亮一出祁山,连拔天水,安定,南安三郡,用计多过用力,既把蜀军的伤亡率降到了最低,又扩大了在政治方面的影响力,并逼得魏主曹睿亲赴长安以督战,使得蜀军的形势一度处于十分有利的一面。而诸葛亮北伐最后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对手司马懿摸准了蜀军的命门,以坚守不出来应战。,弱小的国力,困难糟糕的运输战备物质的恶劣环境,使得蜀军显然没有具备打消耗量极大的攻城战的能力,最后只能是在数次局势占优的情况下,不得不主动撤退。因为对于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都不弱于蜀国的魏国来说,他拼得起这样的消耗战;同样,曹操之所以没能统一中国,也是他的对手们在这三方面和他占据了同等优势。故一遇到打硬仗,只要自己这边犯下一个小错误,立刻就会引来一场大灾难。


           在这篇文章中,孙子又一次不厌其烦的谈到了后勤保障对战局的影响作用,强调了攻城拔坚战一旦失利,会对国家造成怎样灾难性的后果。对此他又着重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在此提出了一个有关战略上的概念,“全胜”。而要实现“全胜”,以谋攻取胜就是原则。为了确保“谋攻”的成功,他又介绍了一系列的战术运用方针,如“十围”,“五攻”,“倍战”,“敌分”,“少逃”,“不若避”。非常有实用价值。不过这些战术知识只是提供参考而已,真正到了战场上,还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才行。而如何运用这些战术以求制胜于敌人,就要求将帅们做到他在文章末尾的点睛之笔:“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综观三国中的胜仗,无一不与此有关。如袁绍,他只知道自己在兵力,财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按兵法所言“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他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一点也没有错。但他不知道的是,打仗最讲究的是“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将不在勇而在于谋。”他的谋士沮授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力劝主子以守为攻。认为在曹军内部法令统一,将士作战精炼程度比我方高的情况下,不宜出兵。也就是“人和”不利于袁军。而袁本初的另一位高级智囊田丰更是指出了袁氏集团外表强大的背后,虚弱的内在:“兵起连年,百姓疲弊,仓廪无积,不可复兴大军。”天时不利于我们。并提出派遣精兵占据要冲,积极准备作战器械,物资,伺机而动。显然,田谋士认为在“地利”方面袁方也不占据优势。人多势众,地大物博不一定是取得胜利的关键。要说“知己知彼”,田,沮二位比他们的主子更看得清楚。只是当家作主的人不是他们,而是那个“不知彼,不知己”的“四世三公”的袁绍。故老袁的失败也在情理之中。而在三国里,无论是赤壁大战的胜利者周瑜,还是彝陵战役的大赢家陆逊,他们的获胜之道无不与“知己知彼”有关。周郎的赤壁奏凯,是由于他在第44回里对曹军的情况,早已经是了如指掌,成竹在胸了;陆子的火烧连营的胜利,关键是他在第84回中对刘备的心理早就摸得滚瓜烂熟,了然于心了。而二人最后获胜的原因还在于,自己内部的军令统一,上下一心,没有给敌人以任何可乘之机的机会。再加上他们个人的才智过人,所用的破敌之策对头,故能“百战百胜”耳。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将帅是国君的助手,将帅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亡,这话说的非常有道理。周瑜,陆逊就是三国中与此论点最形象的活生生例子。也可以这么说,孙权座下的吴国能在东汉末年分得一杯羹,其本人君临一方,正是由于他的身边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军事统帅,替他守住了江山。这一点,无可否认。


          孙子还认为,国君最好不要干涉军事,否则由于国君的不谙军事,干预军事活动,瞎指挥,导致士兵们无所适从,自乱阵脚,结果就会自取灭亡。在这一方面,孙权是三国中做得最出色的一位君主。他先后提拔过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来担任独当一面的军事统帅,自己退居幕后,对将帅们的指挥权毫不干预,并不止一次的对这些将领表示出诸如在第83回中的:“阃以外,将军制之;阃以内,孤主之”的绝对信任态度。这对于一位君王来说,难能可贵。最后在他的大胆放手信用下,吴军接连取得了赤壁大战,荆州战役,彝陵大战的全面胜利,这与孙仲谋个人拥有豁达的气度是分不开的。我看他能成为三国中最长寿的君王,也与此有关。所以,孙子有曰:“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是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的确,三国中的许多人物和案例为我们提供了详细的“知胜”之道。如曹操之胜袁绍,还在于第18回中,其谋士郭嘉进献的“十胜十败”之说。周瑜之胜曹操,陆逊之胜刘备莫不如此。人家早就知道什么情况下才是可以打或不可以打,这也就是“知胜一”;三国中的三大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之所以胜利的一方在自己兵力占劣势的情况下会取得如此骄人的战况,是因为他们能充分了解多兵和少兵的不同用法,而不是一昧地希图以优势兵力来压倒对方,这就是“知胜”二;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就能够取得胜利。三国中的三大经典战役,让我们看到了胜利方内部团结的力量。而失败者内部或相互不合拆台,或领导人独断专行,听不得不同意见,成为了失败的主要原因。这就是“知胜”三;同样还是这三大战役,取胜的一方都采取了“出其不意,攻齐不备”的战术指导思想,从而获得的胜利。反观失败的一方,都是由于大意而铸成了大错。以有备之己对付无备之敌,这就是胜利者成功的秘诀,也就是“知胜”四;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从而获取胜利的,东吴的孙权无疑是其中最值得称赞的佼佼者。这就是“知胜”五。这五个方面也是“知胜”的基本条件。


           孙子的“谋攻篇”为我们揭示了许多至今仍发挥作用,具有重大启迪意义的著名军事规律和军事思想。其在学术上,尤其是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可以说是历久不衰,毫不夸张的讲,以后也不会过时。而三国这部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示例范本,也是一本绝佳的老少咸宜的通用教材!!!




本文版权由武当休闲山庄与原作者共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yyfyyf 2015-05-25 09:13
楼主研究颇深。

不过,客观条件是最根本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础,任何谋略毛也不是。

这个月楼主又要第一名了。

yiyiooo 2015-05-27 18:06
特别希望 郭嘉和孔明pk一下子 真不好说谁赢

yiyiooo 2015-05-27 21:52
其实曹操也是谋略大师!

假正经也 2019-12-12 12:57
yyfyyf:楼主研究颇深。
不过,客观条件是最根本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础,任何谋略毛也不是。
这个月楼主又要第一名了。 (2015-05-25 09:13) 

道友过奖了,只不过是个人的兴趣爱好而已,并不是什么研究,更谈不上“颇深”了。

假正经也 2019-12-12 12:58
yiyiooo:特别希望 郭嘉和孔明pk一下子 真不好说谁赢 (2015-05-27 18:06) 

这个还真是说不准哟!

假正经也 2019-12-12 13:06
yiyiooo:其实曹操也是谋略大师! (2015-05-27 21:52) 

说曹操也是谋略大师,这个评价一点也不过分!

txej 2019-12-13 13:50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一段是指当时的攻城战来说的。
当时条件下攻城是个难题,就算攻下了也损失惨重。

txej 2019-12-13 13:52
曹操之所以没能统一中国,恰恰在于政治方面的失误。
曹魏税负极重,对人民过度压榨。
还有屠城,徐州让曹操屠了三回。

假正经也 2019-12-13 15:18
txej:"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一段是指当时的攻城战来说的。
当时条件下攻城是个难题,就算攻下了也损失惨重。 (2019-12-13 13:50)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城市攻坚战都是一个相当头疼的问题。以俄罗斯为例,车臣之战,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连前线总指挥都被击毙了。损失是极其的惨重!还有,美国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被打的那个惨啊!!最后主动灰溜溜的撤军。倒成就了“索马里海盗”的鼎鼎大名!!!可见攻城是个大难题了!!!所以,你认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一段是指当时的攻城战来说的。言下之意属于过时了,恐怕是为时过早了吧!!!

假正经也 2019-12-13 15:19
txej:曹操之所以没能统一中国,恰恰在于政治方面的失误。
曹魏税负极重,对人民过度压榨。
还有屠城,徐州让曹操屠了三回。 (2019-12-13 13:52) 

对于你这个观点,我还是赞同的。

txej 2019-12-13 17:44
罗贯中本人是张士诚幕僚,所以三国演义中谋略的作用被过度夸大了。

假正经也 2019-12-13 17:46
txej:罗贯中本人是张士诚幕僚,所以三国演义中谋略的作用被过度夸大了。 (2019-12-13 17:44) 

好像是施耐庵做过张士诚的幕僚吧?而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

txej 2019-12-13 17:49
假正经也:好像是施耐庵做过张士诚的幕僚吧?而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 (2019-12-13 17:46) 

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师生两人都做过张士诚幕僚。
罗贯中更善于描写战争大场面,这方面施耐庵不如罗贯中。
水浒里征方腊就是罗贯中写的。

txej 2019-12-13 17:52
谋略只是军事斗争的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还有选将,练兵,军法,后勤等许多因素。
西方古军事文化从不讲谋略,就是排队互相砍,砍死拉倒。
不也是出现过坎尼之战这样最经典的歼灭战吗?

假正经也 2019-12-13 18:01
txej: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师生两人都做过张士诚幕僚。
罗贯中更善于描写战争大场面,这方面施耐庵不如罗贯中。
水浒里征方腊就是罗贯中写的。 (2019-12-13 17:49) 

罗贯中也当过张士诚的幕僚,我是第一次听说。感觉施耐庵的《水浒》倒是非常具有绿林草莽的习气。不过要论起行军打仗,施老师看来是不如罗弟子。

假正经也 2019-12-13 18:07
txej:谋略只是军事斗争的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还有选将,练兵,军法,后勤等许多因素。
西方古军事文化从不讲谋略,就是排队互相砍,砍死拉倒。
不也是出现过坎尼之战这样最经典的歼灭战吗? (2019-12-13 17:52) 

打仗不可能完全不讲谋略的。流氓打群架也要讲个谋略。这次靠拳头硬被你赢了,下次再打架时人家就不得不用点计策了。坎尼之战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不发表意见。不过我认为要是失败方在练兵,选将,军法,后勤等方面早做准备,胜负就不一定了。其实,这些因素也是为将之道的谋略呀!

txej 2019-12-13 18:43
假正经也:打仗不可能完全不讲谋略的。流氓打群架也要讲个谋略。这次靠拳头硬被你赢了,下次再打架时人家就不得不用点计策了。坎尼之战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不发表意见。不过我认为要是失败方在练兵,选将,军法,后勤等方面早做准备,胜负就不一定了。其实,这些因素也是为将之道的谋 .. (2019-12-13 18:07) 

成年人打幼儿园小孩,也要讲策略吗?
大军无兵法,这句话楼主听说过吗?

假正经也 2019-12-13 18:51
txej:成年人打幼儿园小孩,也要讲策略吗?
大军无兵法,这句话楼主听说过吗? (2019-12-13 18:43) 

大军无兵法,这句话我真没有听说过。敢问道友出自何处?成年人打幼儿园小孩,不是不用讲策略,而是流氓,土匪,强盗,暴徒,恶棍了!这是本质区别!!!

txej 2019-12-13 18:56
假正经也:大军无兵法,这句话我真没有听说过。敢问道友出自何处?成年人打幼儿园小孩,不是不用讲策略,而是流氓,土匪,强盗,暴徒,恶棍了!这是本质区别!!! (2019-12-13 18:51) 

成年人打幼儿园小孩,作为一个力量相差甚远的比喻而已。
怎么就让您上升到道德层面了?
战争就是互取对方性命,别说老人小孩,就是鸡犬都不会放过。
您当小孩子过家家玩呢?

txej 2019-12-13 19:51
,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已令他在天时方面丧失了所有的优势.
不能这么说吧,袁绍把曹操手中的天子当回事了吗?
其他诸侯把天子放在眼里了吗?
还不得曹操一个一个去打吗?打赢了,就是自己地盘,打输了就乖乖滚回来。

txej 2019-12-13 20:13
袁绍在兵力上对曹操并不占有绝对的优势.
袁绍军在主战场总兵力步兵十万,骑兵一万,约十一万兵力。----《三国志》和《资治通鉴》.

txej 2019-12-13 20:15
袁绍一生大小20余战,除官渡外全胜。其中击溃号称百万的黑山军,消灭早年一度分封兖、青、冀三州的最强实力公孙瓒,屡次助曹操击败陶谦、袁术、吕布。袁绍在官渡前的战绩更是全胜。
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袁绍的军事政治才能。

ashuna1012 2019-12-13 20:20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txej 2019-12-13 20:28
古往今来战场上几乎百战百胜,最后却输掉了国家和自己脑袋的伟大统帅比比皆是。袁绍相比这些人,至少在官渡之败后,于死前还能保持着威慑曹操的实力。

txej 2019-12-13 20:34
造化弄人,并不是强者就能赢,而是赢了的人才是强者。

假正经也 2019-12-13 20:46
txej:成年人打幼儿园小孩,作为一个力量相差甚远的比喻而已。
怎么就让您上升到道德层面了?
战争就是互取对方性命,别说老人小孩,就是鸡犬都不会放过。
您当小孩子过家家玩呢? (2019-12-13 18:56) 

成年人打幼儿园小孩,难道不应该,不能上升到道德层面吗?!战争的确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但滥杀无辜,鸡犬不留总不应该就轻描淡写以“战争就是互取对方性命”而可脱吧??!!否则,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倒反过来要受到谴责了。

假正经也 2019-12-13 20:49
txej:,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已令他在天时方面丧失了所有的优势.
不能这么说吧,袁绍把曹操手中的天子当回事了吗?
其他诸侯把天子放在眼里了吗?
还不得曹操一个一个去打吗?打赢了,就是自己地盘,打输了就乖乖滚回来。
 (2019-12-13 19:51) 

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是失去了天时,这个观点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袁绍不把曹操手中的天子当回事,其它诸侯不把天子放在眼里,我认为这就是他们在政治上遭到失败的主要原因。

假正经也 2019-12-13 20:50
txej:袁绍在兵力上对曹操并不占有绝对的优势.
袁绍军在主战场总兵力步兵十万,骑兵一万,约十一万兵力。----《三国志》和《资治通鉴》.
 (2019-12-13 20:13) 

请问曹操的兵力是多少?

假正经也 2019-12-13 20:51
ashuna1012: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2019-12-13 20:20) 

《孙子兵法》里阐述的已经很清楚了。

假正经也 2019-12-13 20:54
txej:古往今来战场上几乎百战百胜,最后却输掉了国家和自己脑袋的伟大统帅比比皆是。袁绍相比这些人,至少在官渡之败后,于死前还能保持着威慑曹操的实力。 (2019-12-13 20:28) 

袁绍的实力是明摆着的,相当的强大。而且拥护他的人还不少。所以,曹操在官渡大胜后,也不能迅速的消灭袁绍。甚至在袁绍死后,二袁一旦联合起来对抗曹操,老曹就不得不撤军以等待时机。就很说明了问题。

假正经也 2019-12-13 20:57
txej:造化弄人,并不是强者就能赢,而是赢了的人才是强者。 (2019-12-13 20:34) 

说造化弄人,其实还是认为偶然性是主要因素。造化其实并不弄人,而是人在弄人。强者之所以变成弱者,是因为强者自己捉弄了自己,让弱者赢了,成为了强者。

txej 2019-12-13 21:23
官渡之战的主角之袁绍彻底丧失了话语权,官渡之战只能由曹操一方去说了。
过分夸大官渡之战的价值,所以人们常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官渡之战后,袁氏就败局已定了。其实呢,如果人们不知道后来的历史,只看官渡之战后的基本事实,谁也不敢说袁绍一定会失败的。
袁绍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在官渡之战后一年半就死了。许多时候,人的命运充满了偶然性,而寿命的长短,就是一个最明显的表现。
第二、袁绍死后,袁绍集团发生了内讧。对于袁绍集团发生内讧的原因,人们通常归结于袁绍权力布局太弱智了。因为让几个儿子、外甥各据一方,袁绍一死,自然会发生内讧的。问题是,如果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就死了,谁敢说当时的曹丕能维持曹氏集团的统一,并且有机会继续打败四周的强敌呢?

假正经也 2019-12-13 21:27
txej:官渡之战的主角之袁绍彻底丧失了话语权,官渡之战只能由曹操一方去说了。
过分夸大官渡之战的价值,所以人们常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官渡之战后,袁氏就败局已定了。其实呢,如果人们不知道后来的历史,只看官渡之战后的基本事实,谁也不敢说袁绍一定会失败的。
袁绍的失败,主要是 .. (2019-12-13 21:23) 

你的意思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日本因为成为了战败国,所以就失去了话语权。所以,南京是不是发生了大屠杀,就只能由战胜国去说了???!!!

txej 2019-12-13 21:33
假正经也:请问曹操的兵力是多少? (2019-12-13 20:50) 

大致是五六万人.

txej 2019-12-13 21:38
假正经也: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是失去了天时,这个观点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袁绍不把曹操手中的天子当回事,其它诸侯不把天子放在眼里,我认为这就是他们在政治上遭到失败的主要原因。 (2019-12-13 20:49) 

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政治上得到的好处是有限的,负面影响更大。
导致曹操明明是自己打下的地盘,名义上不得不是汉朝的。
后世更是背上了汉贼的骂名。

txej 2019-12-13 21:56
txej: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政治上得到的好处是有限的,负面影响更大。
导致曹操明明是自己打下的地盘,名义上不得不是汉朝的。
后世更是背上了汉贼的骂名。 (2019-12-13 21:38) 

孙权也没有奉迎天子,但吴国依然是三国之中国祚最长的。

假正经也 2019-12-13 22:11
txej:谋略只是军事斗争的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还有选将,练兵,军法,后勤等许多因素。
西方古军事文化从不讲谋略,就是排队互相砍,砍死拉倒。
不也是出现过坎尼之战这样最经典的歼灭战吗? (2019-12-13 17:52) 

我刚才查了一下,坎尼会战是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经典之作。但这场战役最大的亮点,就是汉尼拔把自己的谋略充分发挥到了极致,从而战胜了古罗马军队。并不是只是一个方面,而是一个主要的方面。如果你说的不是这场坎尼战役,烦请指出是你说的是那一场只需要排队相互砍杀,砍死就拉倒就能决定胜负的坎尼之战,好吗?!

假正经也 2019-12-13 22:12
txej:大致是五六万人. (2019-12-13 21:33) 

是袁绍兵力的一半。这个差距还是蛮大的。

假正经也 2019-12-13 22:15
txej: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政治上得到的好处是有限的,负面影响更大。
导致曹操明明是自己打下的地盘,名义上不得不是汉朝的。
后世更是背上了汉贼的骂名。 (2019-12-13 21:38) 

这个负面影响我认为体现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在这之前,正面效应是很大的。

假正经也 2019-12-13 22:16
txej:孙权也没有奉迎天子,但吴国依然是三国之中国祚最长的。  (2019-12-13 21:56) 

这与吴国的采取了正确的政治策略密不可分!

txej 2019-12-13 22:31
假正经也:这与吴国的采取了正确的政治策略密不可分! (2019-12-13 22:16) 

只要您开心就好。O(∩_∩)O~~

假正经也 2019-12-13 22:34
txej:只要您开心就好。O(∩_∩)O~~ (2019-12-13 22:31) 

学术讨论,有时候争的面红耳赤也是在所难免。如果只是为了开心的话,那就真的是小孩子在过家家了!算了!!还是你开心就好了!!!

假正经也 2019-12-13 22:50
txej:袁绍一生大小20余战,除官渡外全胜。其中击溃号称百万的黑山军,消灭早年一度分封兖、青、冀三州的最强实力公孙瓒,屡次助曹操击败陶谦、袁术、吕布。袁绍在官渡前的战绩更是全胜。
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袁绍的军事政治才能。 (2019-12-13 20:15) 

袁绍的军事政治才能,我认为比刘表,袁术要高明多了。远超吕布,公孙瓒,张鲁,刘璋等人。假如没有曹操,孙权,刘备,天下一定是他的了。

txej 2019-12-14 14:01
曹操地盘四面受敌,袁绍占北方大片地盘,接壤的势力只有一个死敌曹操。怎么能说袁绍不占地利?
曹操攻向任何一个方向,背后和侧面都有可能被其他势力乘火打劫,而且曹操实力突出,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怎么就成了曹操占地利?

假正经也 2019-12-14 14:09
txej:曹操地盘四面受敌,袁绍占北方大片地盘,接壤的势力只有一个死敌曹操。怎么能说袁绍不占地利?
曹操攻向任何一个方向,背后和侧面都有可能被其他势力乘火打劫,而且曹操实力突出,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怎么就成了曹操占地利? (2019-12-14 14:01) 

曹操应该是占据了天时,而不是地利。

txej 2019-12-14 14:16
不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偶然性。
因为曹操赢了,就觉得曹操一定比袁绍强的多,曹操跟袁绍打的官渡之战也是稳赢的。这样一来,就把原本复杂的历史,简单线性化了

txej 2019-12-14 14:19
袁绍失败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废长立幼,即没有解决好接班人的问题。

假正经也 2019-12-14 14:23
txej:不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偶然性。
因为曹操赢了,就觉得曹操一定比袁绍强的多,曹操跟袁绍打的官渡之战也是稳赢的。这样一来,就把原本复杂的历史,简单线性化了 (2019-12-14 14:16) 

历史的发展一直充满了复杂性,也经常有偶然性出现。但如果没有必然性,恐怕就不会有偶然性的突发!曹操胜袁绍,从表面看的确与偶然性有关,但如果没有袁绍个人在政治上的必然性失策,那么就不会有曹操的偶然性胜利。如果一味的简单化看历史,当然就会想当然的感觉,历史其实很简单嘛!

txej 2019-12-14 16:18
假正经也:历史的发展一直充满了复杂性,也经常有偶然性出现。但如果没有必然性,恐怕就不会有偶然性的突发!曹操胜袁绍,从表面看的确与偶然性有关,但如果没有袁绍个人在政治上的必然性失策,那么就不会有曹操的偶然性胜利。如果一味的简单化看历史,当然就会想当然的感觉,历史其实很简 .. (2019-12-14 14:23) 

实际上政治上失策的是曹操而不是袁绍。
因为袁绍后来失败了,所以这常常成为田丰、沮授谋略,比其它人高一筹的铁证。 其实袁绍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他手下有田丰、沮授这种人。


查看完整版本: [-- 三国兵法中的谋攻篇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