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正经也 |
2015-05-08 20:48 |
东吴的开国皇帝孙权也是三国中的一大雄主,其手下人才济济,文武皆备,丝毫不亚于老对手曹操的竞争团队,比他的另一大对手刘备的工作班子要强得多了.借助地利优势---长江天险,再加上集团内拥有的各种出色的人才,孙仲谋终于能在东汉末年分得一杯羹,鼎足而立成为虎踞中国东南一方的霸主.南宋著名大词人辛弃疾曾在他的名词<<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也不由得发出如此赞叹:"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而碧眼儿孙仲谋之所以能在三国时取得坐断江南半壁山的辉煌业绩,和他手下的那群得力的部下有着非凡的工作能力是分不开的.不过非常有意思的是,尽管孙老二的文臣也是人数众多,可谓如过江之鲫,但真正能给他出谋划策,并且能行之有效的人,在演义中几乎没有见到过.如号为东吴文臣领袖的张昭,曾在第77回建议孙权在派兵袭占荆州,诛杀关羽父子后,大张旗鼓地把关羽的人头送往许都曹操处,以达到嫁祸于人的目的.但很快被曹操的谋士司马懿给识破了,并建议曹操针锋相对地为关羽举行一个非常隆重的葬礼,从而把这股祸水又引向了东吴一方.故张昭此计的作用最终为零!其他的东吴文臣在小说中也鲜见有出色的表现,除了在"舌战群儒"一章里充当诸葛亮的陪衬外,更无一招一谋见诸于书中.倒是东吴的那批最顶尖的人才,军事方面的统帅们,屡有贡献奇谋妙计之事。而他们在三国中的谋略,让三国迷们颇为津津乐道,其计谋的质量也远远高过于那些自诩为谋士的文臣们.而且都是绝对关键性的,对军国大事起重要决定性作用的战略大计,这些人的才智完全可以媲美三国中任何一个一流的谋士,甚至有过之无不及.他们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1,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与孙权的大哥,小霸王孙策同年,从小就是好朋友,并结为昆仲.张昭,张纮就是他向孙伯符举荐的,后来二张都成为东吴名臣.小霸王在江南打天下时,周瑜也颇为出力,甚得孙策信赖.孙老大在临终前,特别叮嘱孙权曰:"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权唯唯受命.曹操在剪灭中国北方群雄,统一中原后,挟得胜之师下江南,收降了荆州的刘琮,兵锋直抵长江边.随后向孙权发出了"欲会猎于江边"的挑战书,张昭等见之皆失色,纷纷主张投降.权找周瑜前来商议.公瑾的才谋开始得以露出峥嵘了.第44回,孙权大集文武与朝堂,商讨战和事宜.权取曹操檄文与公瑾观看.瑜看毕,笑曰:"老贼以我江东无人,敢如此相侮耶!"张昭曰:"曹操挟天子而征四方,动以朝廷为名;近又得荆州,威势越大.吾江东可以拒操者,长江耳.今操艨艟战舰,何止千百?水陆并进,何可当之?不如且降,更图后计."瑜曰:"此迂儒之论也!江东自开国以来,今历三世,安忍一旦废弃?"权曰:"若此,计将安出?"瑜曰:"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将军以神武雄才,仗父兄余业,据有江东,兵精粮足,正当横行天下,为国家除残去暴,奈何降贼耶?且操今此来,多犯兵家之忌:北土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而操久于南征,一忌也;北军不熟水战,操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二忌也;又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三忌也;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操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将军擒操,正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进屯夏口,为将军破之!"权闻言大悦,拔佩剑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言罢,便将此剑赐周瑜,即封瑜为大都督,领兵破曹.当夜,周瑜复入见孙权,知其为曹操多兵,恐寡不敌众而忧,乃曰:"瑜特为此来开解主公.主公因见操檄文,言水陆大军百万,故怀疑惧,不复料其虚实.今以实较之,彼将中国之兵,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刘氏之众,亦止七八万耳,尚多怀疑未服.夫以久疲之卒,御狐疑之众,其数虽多,不足畏也.瑜得精兵五万,自足破之.愿主公勿以为虑."权抚瑜背曰:"公瑾此言,足释吾疑."在周瑜的带领下,孙刘联军终于取得了赤壁大捷,该战也一举奠定了周公瑾在三国中的地位.周瑜在给孙权分析敌情时,对于政治,军事方面的虚实真伪,是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其表现更像是一位高级的谋士,而不是元帅。周郎的一席话,使孙权不仅发现了形势对自己有利的地方,还看到了己方胜利的希望,更坚定了其以武力来抵御曹操的决心,增添了联刘战曹的信心。可以说,周瑜在赤壁大战时的作用,与其说是孙刘联军的主帅,还不如说是孙权的主心骨和谋主。从周公瑾在赤壁大战前夕,为孙权定下抗曹大计来看,说周瑜是孙权集团的第一谋士一点也没错。
2,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人.是周瑜向孙权推荐的,并称赞其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第29回里,鲁肃受周瑜之邀,来见孙权.权甚敬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夜半,权问肃曰:“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肃曰:“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南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谢。次日厚赠鲁肃,并将衣服帷帐等物赐肃母。鲁肃为孙权出的这条战略大计,堪称是孙鲁版的“隆中之对”,虽然有些简略,但其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刘备,诸葛亮的“隆中定策”。而且在时间上比后者来得更早。鲁肃在这里充分表现出了他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一面,其个人才华与周瑜,诸葛亮等人不相上下。绝对是个一流的谋士。他首先打消了孙权不切实际的想法,指出其现在还不是曹操的对手,不要去和曹贼硬拼;其次为碧眼儿指明了日后发展的方向和应该采取的策略,那就是巩固根据地,积极谋求向外拓展,尤其是要向西夺取战略要地,扩大自己的地盘,能抢到多少算多少,以增加自身的实力,为将来称王称帝做好准备工作。如此一条锦囊妙计,只要领导者不是傻子或糊涂虫,相信都会立即明白它的意义。何况是“聪明之主”的孙仲谋呢!怪不得孙权听了他的话之后竟高兴得从床上爬起来向鲁子敬磕头,实在是这个头磕得太值了。周瑜赞扬鲁肃的话一点也没有错,鲁子敬确实是个大大的人才;而鲁肃对于局势正确的分析还不仅于此,第43回,曹操方檄文到孙权处,说自己”统雄兵百万,战将千员“,约与孙权“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后面还软中带硬的强调“幸勿观望”。张昭曰:“曹操拥有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权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卿欲如何?”肃曰:“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权曰:“何以言之?”肃曰:“如肃等降曹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说开大计,正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鲁肃在此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孙权指点出了迷津,那就是孙仲谋如果投降后,会有什么样的危险性。这其实也是孙老二的一块心病,被鲁子敬给点醒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肃不愧是一位忠智之士。忠心耿耿不算,其远见卓识远高于东吴那帮所谓正统派的谋士们。周瑜在去世前,荐鲁肃以自代,其最重要的理由是“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评价的非常恰当。鲁肃每逢大事,不但不会糊涂,而且异常的清醒。在他生前,以大局为重,在强调己方的核心利益的同时,积极妥善的维护孙刘之间脆弱的同盟关系就是最好的例子。怪不得孙权在第44回里对周瑜发出了这样的肺腑之言:“独卿与子敬,与孤同心耳。”吴大帝孙权说的一点也没错,忠诚加上谋略,使得孙仲谋对他们二人是无比的信任。周,鲁二位智者与碧眼儿可谓是君臣三位一体,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源于彼此的深厚了解,以鲁子敬二次为孙权出大谋来看,其个人的智计已远非东吴的一般文臣可比,在三国的一流谋士群中也算是屈指可数了。鲁肃得到孙权谋士团中的第二把宝座也是当之无愧的。
3,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在第38回里,被孙权与其它文武官员一起召纳进来。以作战勇敢著称,在鲁肃死后被任命为东吴军队的统帅,接替鲁肃的位子。不过吕子明虽是一名武将,却屡爱出计。如在第66回中,就向鲁肃献计,准备在关羽单身来陆口寨外临江亭赴宴会时,伏兵杀之。但因关公抢先一步,扣押鲁肃,此计泡汤;第67回,刘备恐曹操乘他新得益州,立足未稳之际,前来进攻。主动派伊籍来江东,先归还长沙等三郡,请孙权出兵北伐,拖住曹操。孙权问计于众谋士,张昭表示赞成。吕蒙也赞同,并献策曰:“现今曹操令庐江太守朱光屯兵皖城,大开稻田,纳谷于合肥,以充军实。今可先取皖城,然后攻合肥。”权曰:“此计甚合吾意。”遂教吕蒙,甘宁为先锋,自统大军随后,径到皖城。太守朱光一面固守城池,坚壁不出;一面派人向合肥求救。权召集众将商议破城之策。董袭请“筑土山攻之”,徐盛献“竖云梯,造虹桥而攻之。”吕蒙曰:“此法皆费日月,合肥救军一至,不可图矣。今我军除到,士气方锐,正可乘此锐气,奋力攻击。来日平明进兵,午未时便当破之。”权从之,果一举成功。以此观之,吕蒙是一个行事作风十分果断的人,也难怪在吴主孙权决定以武力夺取荆州后,他是毫不迟疑,一有机会,就火速进军,一鼓作气,获得成功。无论战前还是战后,都没有给对手关羽留下丝毫的喘息之机。吕蒙自从接替鲁肃的职务后,日夜谋划如何夺取荆州,关羽也对他十分的戒备。第75回关公获得水淹七军的大胜后,曹操派使者来到江东,约孙权暗暗起兵蹑云长之后,许事平之日,割江南之地以封孙权。权接曹操竖信后,聚文武商议。张昭表示反对,吕蒙表示赞成。权曰:“孤欲北取徐州,如何?”蒙曰:“今操远在河北,未暇东顾。徐州守兵无多,往自可克。然其地势利于陆战,不利水战,纵然得之,亦难保守。不如先取荆州,全据长江,别作良图。”权曰:“孤本欲取荆州,前言特以试卿耳。卿可速为孤图之。孤当随后便起兵也。”吕蒙辞了孙权,回至陆口。不久,吕蒙托病不起,上书辞职。权召吕蒙回建业养病,蒙荐陆逊以代。曰:“若用望重之人,云长必然防备。陆逊意思深长,而未有远名,非云长所忌;若即用以代臣之任,必有所济。”权大喜,依吕蒙计而行。关羽果然中计,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把大量的军队都调往樊城前线,只留下少量军队防守荆州。孙权得知后立刻拜吕蒙为大都督,总制江东诸路军马,袭取荆州。吕蒙派部下冒充商人,白衣渡江,夺取了关羽设在江边,用来传递军情,以防不测的重要设施----烽火台。随后连夜直奔荆州,以所获烽火台守军作前导,兵不血刃拿下了荆州。胜利后下令军中:“如有妄杀一人,妄取民间一物者,定按军法。”蒙一乡人取民间斗笠遮雨,被蒙立斩之。三军整肃,莫敢犯令。关羽得知荆州被袭取后,派使者谴责吕蒙背信弃义。蒙谓使者曰:“蒙昔日与关将军结好,乃一己之私见;今日之事,乃上命差遣,不得自主。烦使者回报将军,善言致意。”遂设宴款待,送归馆驿安歇。于是随征将士之家,皆来问信,具言家门无恙,衣食不缺,吕蒙极其恩恤。使者返回后,将书信传送诸将,于是皆无战心。关公率兵回取荆州,军行之次,将士多有逃回荆州者。半路上,吴军来袭,荆州士兵,呼兄唤弟,寻子觅爷,喊声不绝,军无斗志,皆应声而去。关公喝止不住,见军心尽变,只得领部从三百余人逃到麦城,终被吴军擒杀。吕子明“白衣渡江,夜袭荆州”一役,用智之处远较用力为多。可以称得上是以智取胜的经典战例,而且把双方的伤亡率都降到了最低点,但所获得的成果却是巨大的。仅凭此一战,足以使吕子明跻身三国一流名将的行列,而他在三国中表现出来的那过人的智慧,更让他成功的占据了孙权谋士团中老三的位置。
4,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人。他与吕蒙是同时被孙权招徕进来的那批人才之一,不过由于年轻,在当时还是默默无闻的。陆伯言在三国中出现的比较晚,大约在第75回才初露锋芒。孙权听说吕蒙患病,心甚怏怏。陆逊进言曰:“吕子明之病乃诈耳,非真病也。”权让陆逊前去一探究竟。逊领命至陆口,见吕蒙果然面无病色。乃曰:“吴侯以重任付公,公不乘时而动,空怀郁结,何也?”蒙目视陆逊,良久不语。逊又曰:“愚有小方,能治将军之疾,未审可用否?”蒙乃屏退左右而问曰:“伯言良方,乞早赐教。”逊笑曰:“子明之疾,不过因荆州兵马整肃,沿江有烽火台之备耳。予有一计,令沿江守吏,不能举火。荆州之兵,束手归降,可乎?”蒙谢曰:“伯言之语,如见我肺腑。愿闻良策。”逊曰:“云长倚恃英雄,自料无敌,所虑者惟将军耳。将军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关公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荆州无备,用一旅之师,别出奇计以袭之,则荆州尽在掌握之中矣。”蒙大喜曰:“真良策也!”于是称病不起,荐陆逊以自代。逊接任后,差人赍书具礼,去见关公。羽见书词极其卑谨,仰面大笑曰:“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遂不以为备,撤调荆州大半兵赴樊城。吕蒙乘机亲率吴军袭取荆州。吕蒙死后,刘备率军以替关羽报仇为名,东征孙权。在吴臣阚泽的极力推荐下,孙权任命陆逊为东吴军队的统帅,抗击刘备的大军。在与蜀先主刘玄德的对阵过程中,陆伯言目光如炬,一眼就看穿了刘备的诱敌之计,及时果断的阻止了部下企图鲁莽攻击的行为。事后以铁的事实和正确的敌情分析赢得了部将们的信任。孙权在接到陆逊送来的破敌之策后,亦大喜曰:“江东复有此异人,孤何忧哉?”最后,吴军在陆逊的指挥下,以火攻之法,在彝陵大破刘备长达七百里的连营。此战终于完成了三国鼎立,三分天下的局面,吴军能获得这场大战役的胜利,陆逊功不可没;此外,吴主孙权不仅在军事方面仰仗陆伯言,在政治方面也频频征求咨询陆逊的意见。第98回,孙权在武昌正式登基称帝后,蜀国派遣使者前来祝贺,并请求约会兴兵伐魏。权召逊入商议此事。逊曰:“此乃孔明惧司马懿之谋也。既与同谋,不得不从。今却虚作起兵之势,遥与西蜀为应。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虚取中原也。”权从之。从此以后,陆逊的这条“坐山观虎斗”之计成了东吴的基本国策,无论是外交还是军事,都是依此计而行,直到三国的结束。陆伯言此计从道德方面来说有失厚道,但如果吴国要想在三国这个异常严酷的大环境下生存下去,而不被吃掉,并且能有所发展,那么小陆子的计策无疑是最为实用的。其实对于整个三国来说,不管什么样的计策,实用才是硬道理!陆逊以他的远见卓识,神机妙算,荣登孙权谋士团的第四把交椅,也是实至名归,顺理成章的事!
东吴与其它两国相比,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它并不缺乏统帅方面的人才。周,鲁,吕,陆四人都是东吴负责军事方面的统帅,但孙权不仅把他们当作将领来使用,更把他们视为能给自己出主意的智囊军师,高级顾问。凡国内重要大事,无不与这些人商量后才做出最终的决定。谋士,按常理来说都是些文人,出主意嘛!三国中的不少著名的谋士都是如此。但唯独吴国却是个例外。它的军事统帅们在指挥军队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主子充当谋士的角色。如周郎,虽说主子孙权早就定下了“战”的方针,但在究竟打得赢打不赢这个关键问题上,还是靠他的正确分析为孙权下定了最后的决心,有了公瑾给孙权吃的这颗定心丸,才保证了孙刘二家在赤壁大战中获得了最终胜利;鲁公,尽管在小说中他给人的印象有如窝囊废,但细看书中的细节之处,我们不难发现,他才是一个东吴最智慧的人物,周瑜虽则对他委屈求全讨好刘备的荆州集团非常不满,但临殁时还是毅然推荐老鲁作为他的接班人,因为周公瑾非常明白,老好人鲁子敬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也是一根江东大业真正的顶梁柱,他果真没看走眼;吕士是一个积极的主战派,在如何夺取荆州的问题上,为孙权献上了一道饕餮盛宴,其在战争的初期和落幕,无不展现出一个优秀的军队统帅在谋略上的狡诈和忍耐,可以说和曹操不相上下。作为一个曾经文化程度偏低,只知行军打仗的武夫,在孙权的勉励下,通过个人的努力,终于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军事统帅,其对军事方面表现出来的智计也让他的上司鲁肃为之惊呼:“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足下已非吴下阿蒙也”。由此可见,吕子明的才智已到了何种能让一流谋士都感到惊艳的程度;陆子是三国中青年俊才的代表人物,在他的英明指挥下,彝陵之战,吴军取得了极其辉煌的胜利。而这胜利首先得归功于小陆对对手心理的正确分析,对战争局势的准确判断,以及其个人强硬的治军态度和坚定的必胜信念。以上四人吴国都是负责军事方面的高级干部,但他们表现出来的智慧,却胜过孙权集团内部任何一个以谋士自居的文化人。相反的是那些本应该为主子献计献策的东吴文官们,其个人的表现实在是过于糟糕了。与其说是这帮有名无实的江东文臣是孙权的谋士,还不如说是周,鲁,吕,陆这几位掌握兵权的实力派才是碧眼儿,紫髯伯的军师!也是孙权终生依靠的对象。他们为主子出的主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足以对东吴的江山的巩固起决定性作用的良策妙计。对于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个人的评价,我更多的是愿意用“谋主”一词来表达。因为他们才是能让主子真正改变心意的谋士!
本文版权由武当休闲山庄与原作者共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