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正经也 |
2015-03-25 17:20 |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书的时候,每逢考试,都是学子们最头痛的事.那时候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弄到一套考试题目的标准答案,让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过关.当然,这标准答案只能是自己一人拥有,否则就没有意思了.你有我有大家有,人人都考100分,那对于自己仍然是不利的.标准答案顾名思义就是对考试题目最正确的回答,只要照这个标准把答案回答上去,就不会有错.这也是每个考生梦寐以求的东西.最显著的例子,每到高考前,各学校的老师纷纷猜题,并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死记硬背下来,以求考试时博一记,能一发而中.据说也有猜对的,尤其是语文高考的作文题.不过,标准答案尽管十分正确,精确,但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和时刻,对于某些人来说,并不都是件好事.三国里就有这样的事.
第72回,曹操欲试子曹丕,曹植之才.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吩咐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杨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挡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之.植叱曰:"吾奉王命而出,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修又尝为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后在汉中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修死时年仅三十四岁.曹植也终于失去父亲的宠爱,在这场争嗣之斗中败下阵来,从此不得翻身.
杨修在三国中素以才思敏捷,聪明过人而著称.东汉末年最狂妄的人弥衡一向唯我独尊,在他眼里所有的人全是酒囊饭袋,稍微能入他法眼的人物,只有"大儿孔融孔北海,小儿杨修杨德祖."连孔,杨二个当今的名士,都只配给他当儿子的份.虽说狂得够可以的,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此二人的才学颇为不凡.因为弥衡毕竟还把孔,杨当人看待,没把他们归在非人类里面.虽则是当他的儿子来看,但好歹总还算是个人吧!
据说中国文人都有一个特性----自命不凡,自命清高.杨修没看出有多清高,因为自始自终都非常热衷于功名利禄,并为此积极投身于政治的漩涡中,替曹植出谋划策,为植充当与其兄曹丕争夺父亲魏王曹操继承人的马前卒,极是卖力.看他在夺嗣大战中,给曹植解答曹操出的考题,所作出的标准答案,无疑都是极为正确和成功的.连曹操可能会出啥考题,如何才是最准确的标准答案,他都不仅在事后一语中的,更能在事前预先做足,做好功课,可见其个人的聪明程度.杨修对曹操的心思可谓是洞入肺腑.但他忘了一样,一个人聪明过头了,往往是适得其反.对于吃政治饭的人来说,有时候装傻充愣,要比问一答十更为安全.尤其当你的上级发现你比他更聪明,而且对上司的心思和手段都了如指掌的时候,那么你倒霉的日子也就到了.
个人认为,杨修之所以肯为曹植效死力,可能是因为他与曹老四有着共同语言,彼此的兴趣爱好相同的缘故.曹植的文学成就与其父曹操不相上下,虽然曹丕也有文才,但比起曹植来还是差远了.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杨修可能更多的是出于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认为只有曹植这个曹氏集团最大的文化人才配当曹操的继承人,故为了曹植能早日夺得宝座,十分的出力,乐此不疲.只不过他终究是个文人,忘记了政治和文学是有本质的区别.文学考试的答案,讲究的是越完美越好;政治考试答案,要求的则是尽可能的虚伪.杨修为曹植应付曹操提问所作的标准答案,从考试方面来说,都是最为标准和精确的.但从政治方面来说,都是最不合格的.太完美了,就意味着有大缺陷.对于三国中疑心病最重的政治家曹操来说,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自己被别人猜透了心思不算,还被人当猴耍了.这是曹阿瞒无论如何也绝对不能容忍的事,尽管其中牵连到了他最心爱的儿子,但为了自己的脸面,更为了日后曹魏江山的稳定,杨修是非杀不可的!而文人终究是文人,从杨修为曹植作标准答案,却不知道预防,反被曹丕买通身旁的人,把他亲手所作的十几条标准答案偷出来,在曹操面前告了刁状一事来看,杨修之死和曹植的最后失败也是必然的.他们二个都确实不是搞政治的行家里手.早知如此,真是何苦当初去整这些标准答案呢?杨修倘在地下有知,想必也后悔不已吧?!
如果有谁还说有标准答案一定是件好事,那么不妨请他看看三国,看看杨修和曹植这一对师徒的遭遇再做决定吧!要知道标准答案也不全是万能的灵丹妙药,有时它也是会害人的!
本文版权由武当休闲山庄与原作者共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