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n |
2015-03-06 15:56 |
姓名:刘禅(刘备之子) 又名:字公嗣;小字阿斗;蜀后主。 性别:男。 年代:三国时代。 终年:64岁。 语录:此间乐,不思蜀也。 评价:扶不起来。
蜀刘备死前,将刘禅托孤于孔明,成为蜀后主。刘禅在位41年,可谓内安外平,说他是和谐皇帝尚不过分。为避免国家动乱和人民涂炭,不顾龙颜孤面,其选择了重百姓现实利益,减少了生命财产的无谓牺牲的抉择。 一、刘备与军师诸葛亮和谐共处,为后人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的典范。作为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这种和谐和美妙的君臣关系,且把这种关系发展成了“黄金搭档”,都充分说明了刘禅的“大气”。 刘禅对父亲刘备临终要其待诸葛如父的嘱咐,后主做到了。对诸葛亮的大权独揽,刘禅则凡事谦让,“以父事之”。按照常规,诸葛亮本应还政与刘禅。北伐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而青年天子刘禅从大局考虑,委曲求全。 二、刘禅不战而降,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与“打肿脸冲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语,此乃国际民生之策。 三、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实乃“养晦”。后主刘禅不失为“通明智达”的一代君主。 四、对诸葛亮的无视皇帝、独断专行,刘禅则不去理会,依然视其为父。刘禅行事得人心,顺民意,从而保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不清醒,野蛮的路线斗争也就不可避免。!青年帝王刘禅对此却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亘古未有。 五、后主刘禅不仅有肚量,而且很有头脑。诸葛亮急于北伐,青年帝王刘禅头脑非常清楚,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可惜大将姜维继续在外长期用兵,讨伐曹魏,蜀国的国力财里继续被大量被消耗在战场上。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魏延造反,却表奏杨仪造反。后主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曰:“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治体制。 从政治家的角度,后主刘禅作为国君,不仅是有大气魄的政治家、和谐皇帝,更是历史上少有的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伟大皇帝。所以,在此为后主刘禅翻案,昭示后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