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正经也 |
2014-12-13 13:53 |
三国里的魏延曾向诸葛亮献过一条奇计,暗渡子午谷,奇袭长安.被孔明以太冒险给拒绝了.后世有许多人为此替魏文长鸣不平,谴责诸葛大丞相是出于嫉妒,而不肯采纳魏将军的妙计,从而丧失了一个千载难逢,足以改变历史的胜利机会.魏延此计成功的胜算究竟有多大,在这里就不讨论了,不过在三国里,除了魏某人的这条被否决了的计策外,还确实还有不少未被首脑人物接受的奇计妙策.有的计策倘若被采用,还真会改变整个三国的历史呢!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小说里都有哪些未被采纳的奇计.
1,田丰献计:曹操东征刘备.刘皇叔力不能支,派孙乾赶到河北向袁绍求助.田丰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向袁绍进言道:"许昌空虚,若以义兵乘虚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万民.此不易得之机会,惟明公裁之."但被袁绍以幼子得了重病,危在旦夕,无心出兵而拒绝了,尽管袁本初自己也承认"吾亦知此最好."但就是不用。气得田丰拿起拐杖敲打地面,愤愤道:"遭此难遇之际,乃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矣!"跌足长叹而去.田丰献此"围魏救赵"之计确属妙计.以袁绍拥有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来说,派遣一支精兵,乘曹操率主力正在与刘备作战,后方空虚之时,偷袭曹孟德的大本营许昌,应该不是一件难事,而且沿途没有像蜀地那样尽是陡峭险峻,易守难攻的关卡天险.几乎是平坦无阻.只要行动迅速,保密工作做得好,成功的机会极大.此计若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就是袁绍了,这对曹军的心理影响及袁军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是极其巨大的.就算不能成功,曹操得知后必然回撤救援,也解了刘备之围.可谓一举二得.难怪田丰在袁绍拒绝他的建议后,会生气到这种地步.
2,许攸献计:官渡大战,曹操因军粮告竭,急发使赴许昌教荀彧作速措办粮草,星夜解往军前接济.未料使者被袁军捉住.袁绍谋士许攸急向主子建议:"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然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趁此机会,两路击之."但袁绍正如曹操所评价的"好谋而无断",反而怀疑这是曹操的诱敌之计,拒不采纳.再加上审配举报许攸受贿和纵容家属贪腐,更加坚定了袁绍不用许攸之计的决心.绍大骂许攸曰:"滥行匹夫!尚有何面目于吾前献计耶!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贿赂,为他作奸细,欲赚吾军耳!本当斩首,今权且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又惊又怕,又羞又恼的许攸转身投降了曹操,献上了奇袭乌巢之计,为曹操赢得官渡之战的最终胜利立下了大功.那么许攸献给袁绍的那条未被采用的计策是不是奇计呢?用曹操自己的话就可证明了:"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诚然,袁绍真若用了许攸之计,官渡战役胜负者的身份必定倒写,历史也必会改写.怪不得曹操一听说许攸来投,大喜,不及穿履,光着脚就跑出来了.遥见许攸,抚掌大笑,携手共入,先拜于地.曹操这番举动虽有做作的成分,但因为曹操与许攸是老同学了,凭他对许子远的了解,知道许攸是个专出奇计的人,"子远肯来,吾事济矣!"这个头磕得不冤.果然许老同学没让曹大丞相失望,他把自己那未被旧主袁本初采纳的计策,改头换面一番(换了一下地点而已),转献给了曹孟德,从而使一条本已胎死腹中的奇计又死而复生了.同样的一条奇袭计策,有人对此是欣喜若狂,当机立断;有人却顾虑重重,弃之一旁.真应了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司马懿献计:刘备刚得西川不久,曹操就领兵西征。没费多大力气,就拿下了通往蜀地的咽喉之地----东川,收降了汉中地区的军阀张鲁。主簿司马懿进言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操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刘晔曰:“司马仲达之言是也。若少迟缓,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操仍不从。司马懿此计究竟是不是妙计呢?没成功的事不敢妄议。但西川百姓,听知曹操已取东川,料必来取西川。一日之间,数遍惊恐。由此可见,蜀地人心尚未归附刘备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刘备对此也心知肚明,所以紧急派遣伊籍前往东吴请孙权出兵牵制曹操。为此还把长沙,桂阳,江夏三郡送还孙权,并做出庄严的承诺“若取东川,即还荆州全土。”由此可见,刘备对曹操在夺得东川后会不会挥师西川一事很是忌惮,不然不会把吃到嘴里的肉再吐出来给送回去,还低声下气的向孙权打招呼:“昨承诸葛子瑜取长沙等三郡,为军师不在,有失交割,今传书送还。”如此看来,不管刘玄德有没有知道司马懿献的计策,但在他的内心里是非常害怕此计会被曹操采纳的。而孙权收到了刘备的求援信后,一来看在有实惠到手的份上,二来也想趁曹操远在汉中,无暇分身之际,捡一个皮夹子,为自己扩充一下地盘,就答应出兵相助。但孙仲谋没料到吴军会在逍遥津被兵力远逊于自己数倍的张辽给打了个大败,自己本人也险些遇难。让他更没料到的是,刘备的保证从来都是不算数的。在从曹操嘴里夺下了东川这块肉后,地位已固的刘皇叔立刻得了健忘症,把自己以前的承诺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从此绝口不再提起。孙权方才看清了刘大耳的真面目,从此恨煞刘备了。
4,刘晔献计:吴蜀因荆州交恶,爆发了彝陵大战。孙权为避免出现腹背受敌的窘境,不得已派使者向曹丕称臣纳贡,暂为权宜之计。魏大夫刘晔劝曹丕勿接受孙仲谋的请降,谏曰:“今孙权惧蜀兵之势,故来请降。以臣愚见,吴蜀交兵,乃天亡之也。今若遣上将提数万之兵,渡江袭之,蜀攻其外,魏攻其内,吴国之亡,不出旬日。吴亡则蜀孤矣。陛下何不早图之?”丕曰:“不然。朕不助吴,亦不助蜀。待看吴蜀交兵,若灭一国,止存一国,那时除之,有何难哉?朕意已决,卿勿复言。”遂命太常卿邢贞,同吴使赵咨捧执册锡,径至东吴。曹丕的如意算盘确实打得挺精,十足的卞庄刺虎之计,其奸诈不亚乃父曹操。只是他低估了东吴的实力,吴军主力部队前脚击溃刘备,后脚就赶回来防魏。而且东吴已经提前在与魏境接壤的地方布置好了三路人马作为预防。彝陵大战刚发生时,孙权的确没有过多的力量在两线同时展开作战。但并不是一点实力也没有,勉强用于防守的军队还是有的,只是有些捉襟见肘罢了。要是魏主曹丕依了刘晔的计策,也参加到对吴的作战里来,那么孙权的处境就真的很危险了。三国也许会变为二国,中国也许会出现又一个划江而治,而不是三足鼎立的局面。
现在有不少人老是夸奖魏延的奇计是如何如何的了不起,但仅从书中,我们就可看到,在三国里与此类似而未被决策者采纳的奇计真是不少。每一条如被采用,都足以影响历史的发展。所以,作为我们后人来说,对于那些尚未被使用过的所谓奇计,就不要再妄下结论,做出评判了,更不要对某些历史人物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了。历史就是历史,不能拿一件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来解读历史人物。尊重历史,其实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否则的话,任何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都会被颠覆甚至被篡改。其中就包括二战的历史和人物!!! 本文版权由武当休闲山庄与原作者共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