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阅读
  • 1回复

[猎奇]2018年,黄土高原新发现或将震惊世界,这里埋藏着大量古人类遗迹 [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5483
金币
72056
道行
38009
原创
2554
奖券
3213
斑龄
138
道券
1273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7541(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1-2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3:29



提到黄土高原,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词语往往是千沟万壑和支离破碎。这片大地曾经被认为是荒凉的、无法居住的地方。联合国曾给出结论,称这里不适宜人类居住。然而,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共同努力,黄土高原恢复了生机,成为了人类能够在其中生存繁衍的地方,这也展现了黄土高原强大的生命力。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片土地给我们带来的发现不仅仅如此。



2018年,黄土高原地下的古人类遗址让人震惊。这个重大发现可能会改变我们对人类历史的认知,甚至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这个发现就来自于上陈遗址。



2018年,《自然》杂志发布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提到陕西省蓝田县上陈村一带发现了古人类的新遗址,遗址的历史可追溯到约212万年前。这一发现打破了之前的学术认识,因为在此之前,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是在非洲,约为185万年前。而这一发现的意义在于,它表明200多万年前,古人类不仅存在于非洲,还生活在其他地方,改变了我们对人类起源的传统看法。这个重要的发现,源自于由朱照宇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朱教授和他的团队自2004年起便开始致力于黄土高原的古人类遗址研究。



事实上,早在1963年,中国科学院的一项调查工作就在蓝田县发现了一个老年女性的下颌骨化石。次年,考古人员在该地区再次发现了一具保存较好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经过专家的修复和研究,最终确定该遗骸属于蓝田人,并推测他们生活在75万到115万年前。



朱照宇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专门从事晚新生代古环境演化、现代地质环境变化及人地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他认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004年,朱照宇带领团队来到黄土高原,特别是陕西省蓝田县,开展考察与研究。



2007年,朱照宇团队在上陈村遗址发现了黄土剖面,剖面中出土了大量石块。经过中英专家鉴定,他们一致认为这些石块是古人类使用的石器。石器的发现意味着早期人类曾在这里生存,团队成员们对此发现感到非常兴奋。



经过持续的发掘,到了2008年,朱照宇将团队发现的石器整理后进行了研究,最终在2014年得出了结论——古人类的存在可以追溯到212万年前。这一发现意味着,古人类早在212万年前就已经存在于非洲以外的地区,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历史认知。此发现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关注,让人们对黄土高原的历史和人类起源有了全新的认识。



然而,黄土高原的惊人发现并不止于此。上陈遗址之外,另一个同样令人震撼的考古发现便是石峁遗址。



这一发现的故事要追溯到民国时期。1929年,一位来自德国的美术馆代表来到中国,参加学术交流会。他在北京闲逛时,偶然遇到几位穿着破旧的农民,这些农民正在出售一些墨玉器。这个德国人眼力敏锐,立刻认出这些玉器与其他器物不同。他马上购买了其中最大的一件——一把长53.4厘米的刀形端刃器。这些玉器来自陕北榆林府,最终引起了专家们对石峁遗址的关注。



1976年,考古学家戴应新开始对石峁遗址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随后许多专家加入了研究工作。在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半地穴式的房址和窑穴,还出土了大量玉器、生产工具以及精美的壁画。这些发现表明,石峁遗址的文明高度发展,玉器和壁画的精美程度反映出当时工匠们的非凡技艺。



经过专家的考察,一些人推测,这里可能是黄帝部族的聚居地,毕竟据史料记载,黄帝部族便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石峁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历史文明,它在考古学和历史学界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黄土高原,曾经被认为是无法生存的荒原,居然成为了人类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的优势何在?首先,相比其他地方,黄土高原的植被较为稀少,提供了宽广的生存空间,适合早期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不必担心密林的限制。其次,由于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的土质松散,非常适合早期人类挖掘洞穴作为居所。地下洞穴能够有效避寒、防风,成为了理想的栖息地。 此外,黄土高原地势复杂,众多沟壑交织,虽然这里的地形不适合大型动物生存,但也没有太多威胁人类的危险动物,反而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小型动物数量多,也方便早期人类通过狩猎获取食物。同时,黄河穿过这里,提供了水源。这些因素使得黄土高原成为了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难怪在这里能发现如此丰富的古人类遗址。 虽然在古代,黄土高原的环境条件限制了人类活动,但随着人类的进步,黄土高原上的小农经济逐渐发展。但也正是由于人为的破坏,黄土高原环境逐渐恶化,变成了一个被认为不毛之地的地方,甚至几乎没有植被,沙土无法耕种。但幸运的是,国家并没有放弃这片土地,经过持续的努力,黄土高原再次焕发了生机,成为了一个新的考古宝库,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历史遗迹。 参考资料: 1. 中国知网《我国学者在古人类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刘羽,刘进峰 2. 中国知网《中国多旋回黄土—古土壤序列与古人类生存环境演化序列》 3. 南方都市报《他们发现迄今中国最早人类活动踪迹》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4550
金币
555053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20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3:49
黄土高原:从“不适宜居住”到文明摇篮的惊人蜕变

黄土高原,这片在中国地理版图上占据重要位置的土地,长期以来以其“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特征为人熟知。联合国曾一度认为这里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但经过中国人民数十年的不懈努力,黄土高原不仅恢复了生机,更以其深藏地下的古人类遗迹,不断改写着人类历史的认知。2018年上陈遗址的发现和石峁遗址的持续发掘,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证。

上陈遗址:将人类活动历史推前至212万年前

发现背景与学术突破
2018年,《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揭示了陕西省蓝田县上陈村一带古人类遗址的重大发现。该遗址的年代被测定为约212万年前,这一时间点远早于此前公认的非洲以外最早古人类遗址(格鲁吉亚德马尼西遗址,约185万年前)。这一发现直接挑战了“人类起源于非洲并由此扩散”的单一理论,证明在200多万年前,黄土高原地区已有古人类活动,为探讨人类多地区起源假说提供了关键证据。

考察历程与关键人物
朱照宇教授及其团队自2004年起便致力于黄土高原的古环境演化与人类活动研究。他们的工作建立在前人基础上:1963年中国科学院调查队在蓝田县发现了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次年又发现了中年女性头骨化石,被命名为“蓝田人”,其生活年代最初被定为75万至115万年前。朱照宇团队在2007年于上陈村遗址发现了包含大量石块的黄土剖面,经中英专家联合鉴定,这些石块为古人类加工的石器。经过多年的系统发掘与研究,团队最终在2014年确认,该遗址的石器年代可追溯至212万年前。

发现意义
上陈遗址的石器工具(如刮削器、尖状器)表明,早在212万年前,古人类已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有意识的工具制作和使用。这一发现不仅将中国境内古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十万年,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对人类迁徙和演化路径的重新思考。它证明黄土高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更是早期人类演化的关键区域。

石峁遗址:史前中国的“超级都市”

从偶然发现到震惊世界的考古圣地
石峁遗址的发现颇具传奇色彩。1929年,一位德国美术馆代表在北京街头偶然购得一批精美的墨玉器,这些玉器最终溯源至陕北榆林的石峁地区,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1976年,考古学家戴应新对石峁遗址进行复查,确认其为一处重要的龙山文化遗址。但真正的大规模发掘始于2011年,此后十余年的持续工作让这座“史前超级都市”的面貌逐渐清晰。

遗址规模与结构
石峁遗址总面积达400万平方米,相当于56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是目前已知中国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其结构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层构成,布局严谨,体现了高度的社会组织能力和规划水平。外城东门与皇城台的设计开创了中国都城正门结构的先河,其复杂的防御系统(如马面、瓮城、关卡)展现了惊人的军事智慧。

“藏玉于墙”与文化内涵
石峁遗址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是“藏玉于墙”——在城墙缝隙中嵌入大量珍贵玉器。考古队已提取超过2000件玉器,包括玉铲、玉钺、玉璧、玉刀等,这些玉器工艺精湛,部分甚至来自遥远地区。这种习俗被认为与石峁先民的祭祀文化相关,旨在祈求城池安全与族群兴旺。此外,遗址还出土了彩绘陶器、早期金属制品、骨针(针孔直径最窄300微米)、口簧(可拨奏吹响)等,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

学术价值与争议
石峁遗址的碳十四测年显示其初建于公元前2300年左右,废弃于公元前1800年前后。学界对其性质有多种推测,如“先夏之都”、“黄帝部落居邑”等。其高度发达的城市功能、复杂的礼仪制度和成熟的艺术表现(如皇城台宫殿西南廊道转角处的弧形巨型神面石雕),表明4000多年前的黄土高原已出现接近早期国家形态的社会组织。这有力地挑战了“中华文明主要起源于中原地区”的传统观点,证明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重要一极。

黄土高原孕育文明的独特优势

尽管黄土高原今日以水土流失严重著称,但在史前时期,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为早期人类生存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 开阔空间与稀疏植被:黄土高原树木稀疏,为早期人类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避免了浓密丛林的限制。
2. 易于挖掘的松散土壤:黄土土质疏松,便于早期人类挖掘洞穴作为住所,洞穴能有效避寒防风。
3. 相对安全的生态环境:复杂的沟壑地形不利于大型食肉动物生存,减少了对人类的威胁;同时小型动物资源丰富,便于狩猎采集。
4. 充足的水源:黄河及其支流穿流其间,为早期人类提供了必要的淡水保障。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黄土高原成为早期人类理想的栖息地,并孕育出灿烂的史前文明。

生态恢复与现代价值

近代以来,由于人口增长和过度开垦,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不适宜居住”的评价一度盛行。但自1999年起,中国以黄土高原为试点实施“退耕还林”等大型生态工程。近三十年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绿水青山”重现。这种生态恢复不仅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也为考古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今的黄土高原,既是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也是考古发现的热土。上陈遗址、石峁遗址等重大发现,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碳十四测年、古DNA分析、MR全息可视技术),正不断揭开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早期历史的神秘面纱。石峁遗址已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成为展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窗口。

结语

黄土高原的故事是一部充满韧性和奇迹的历史。从被联合国判定为“不适宜居住”,到通过生态治理恢复生机;从千沟万壑中埋藏的古人类遗迹,到改写人类起源认知的重大发现,这片土地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顽强的生命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上陈遗址的212万年前石器和石峁遗址的4000年前古城墙,共同构成了黄土高原献给人类文明的一份厚重礼物。未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推进和科学研究的深入,这片沉默的土地必将带来更多震撼世界的秘密。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