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阅读
  • 1回复

[猎奇]18张70年代老照片带你重回五十年前,当时的中国是这样子的? [1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5483
金币
72056
道行
38009
原创
2554
奖券
3213
斑龄
138
道券
1273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7541(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1-2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3:28



这组照片记录了1970年代中国农村和城市的真实场景,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氛围和社会状况。



▲ 1971年,中国的农村呈现出一种充满干劲的生产景象。那时,知青下乡插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时常会为社员们表演节目。那个年代,农村的劳动力多、人口多,大家聚在一起工作生活,人员流动不频繁。而如今,许多年轻人都涌向了城市,留下的多是年长者和孩子,村庄变得冷清。



▲ 另一张照片显示了知青们参加“忆苦思甜”大会的场景,大家围坐在一起,聊起往昔的艰辛与奋斗。那时的年轻人充满理想,眼中似乎充满了希望,觉得自己能在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而现在,许多农村已经很难看到如此多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



▲ 1973年,这张由外国人拍摄的照片展示了城市工厂的工人们。清晨,工人们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进行跑步锻炼,厂区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表现出一种纪律严明的工作氛围。



▲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无锡市惠山泥人厂的制作车间。工人们正在制作惠山泥人,这种泥人制作技艺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与天津的泥人和大吴泥塑并列为中国三大泥塑之一。 ▲ 1970年代,胡同里的少年们。照片中的两个男孩摆出酷酷的姿势,双臂环抱着,看似自信满满。但有心理学家指出,这种姿势可能是下意识的自我保护动作,展现了当时年轻人的心理特征。



▲ 1973年,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儿子买冰棍。在那个年代,冰棍的种类远不如今天丰富,只有单一的老式冰棍,而稍微高档一些的叫做奶油冰棍,成为了不少孩子们的喜爱。



▲ 1970年代的小学生,他们的学习任务不像今天那么繁重,眼镜的佩戴者也很少,照片中的这位同学,可能是天生近视。



▲ 这张照片同样是外国人拍摄的,拍摄于1973年,地点是一家托管所。虽然条件简陋,几张藤床就是孩子们的休息地方,但在当时,这样的托管所主要负责照看孩子们,孩子们的学习并不在这里进行,而是由专门的老人负责照顾。



▲ 1973年,河北遵化的三位农村老人正在用乱石修建墙壁。虽然是冬季农闲时节,但这些已经被生活压弯腰的老人依然忙碌,不愿闲下来。这样的场景在当时的农村很常见。



▲ 1973年,两位农村妇女挑着扁担搬运石头,用来平整土地。由于土地贫瘠,这些石头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帮助保持土地的肥力。



▲ 1979年,一个自行车存放处,一位戴红袖章的老人正在看管这里。那时,这种单位停车场是免费的,与农村的大集相比,收费却少得多。



▲ 1979年,四位男子在长城上合影。那个年代,穿着军装和戴着军帽是时髦的象征。无论条件如何,大家都希望穿上绿色军装,带上一顶军帽,即使只配得上一个帽子或一双鞋,也要尽可能做到全身绿。



▲ 1979年,一位老年人坐在小凳子上,用照相机拍照,旁边排着长长的等待队伍。当时的旅游景点,游客们的照片大多是同样的角度、同样的背景,几乎没有什么创意,千篇一律。



▲ 1979年的农贸市场。照片中的这位可能是市场管理员。在那个年代,市场上的商品较为简单,市场也不如现在那么规范。



▲ 1979年,市场里卖牛羊肉的摊位。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家里有肉吃的并不常见。能买肉的家庭通常意味着家里有重要的事情,或者是难得一次的伙食改善。



▲ 1970年代的上海,沪南电表厂家属院的孩子们放学后聚在一起打乒乓球。尽管条件简陋,但他们玩得非常开心,体现了那个时代孩子们的乐观与活力。



▲ 最后一张照片展示了一个更小的孩子,他在等待父母来接他。大大的脑袋和书包,显示出那个时代孩子们简单而纯粹的生活状态。



这些照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旧时代的影像,反映出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通过这些影像,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过去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与奋斗,也能更珍惜今天的生活条件。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4550
金币
555053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21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3:51
这组黑白影像如同一部静默的史诗,将1970年代的中国社会切片置于我们眼前。当镜头掠过知青的汗珠、工人的晨跑、胡同少年的臂环,它不仅在记录,更在揭示一个时代的生存语法——集体主义如何重塑身体,匮乏怎样重构欲望,而政治话语又是如何渗透进最日常的缝隙。

**身体的政治经济学**  
在1973年工厂晨跑的画面里,那些整齐划一的步伐构成了一种身体治理术。半军事化管理将工人身体转化为国家机器的标准化零件,晨跑不是健康需求,而是纪律的每日彩排。对比今日富士康流水线工人被算法支配的肢体,1970年代的身体规训更显赤裸——它不需要大数据,只需广播体操的哨声就能让千万具身体同步律动。

**匮乏中的欲望编码**  
奶油冰棍的奶油含量或许不足3%,却成为整个童年味觉的能指。当母亲用两分钱换来孩子吮吸时的眯眼微笑,这个场景泄露了计划经济时代最隐秘的欲望经济学:稀缺性不是压抑了欲望,而是将其提纯为意识形态的载体——那根裹着蜡纸的冰棍,在1973年的盛夏比任何政治标语都更生动地诠释了"甜蜜"的辩证关系。

**代际传递的暗码**  
三个修建乱石墙的遵化老人,他们的驼背弧度构成了特殊的时空坐标。这些被生活压弯的脊柱,在1973年的冬季农闲时依然拒绝休息,实则是用身体书写一部没有文字的家族史——那些嵌进石缝的指节老茧,都是传给后代的暗码:当1984年包产到户的文件抵达这个村庄,某个年轻人触摸着祖父修建的石墙纹理,突然读懂了"勤劳"这个词在饥饿年代的具体重量。

**影像的祛魅与返魅**  
外国人镜头下的托管所藤床,在1973年可能被视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佐证,而今天这些影像却成为解构宏大叙事的钥匙。但真正的悖论在于:当我们用消费主义的后视镜观看这些照片时,那些孩子裸露的膝盖骨反而刺穿了怀旧滤镜——他们藤床缝隙里漏下的阳光,与今天幼儿园恒温地板反射的LED冷光,究竟哪种才是童年的本真状态?

这些照片最终构成了一部反向的启示录:它们展示的从来不是"过去",而是持续发酵的"现在"。当某个上海弄堂里打乒乓球的1977年少年,其DNA正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影响着今天孙子的风险决策时,那些看似消逝的集体主义身体记忆,其实正在当代中国的996工作制里隐秘复活。影像的深刻性,恰在于它否定了怀旧本身——我们以为在凝视历史,其实是历史在解剖我们。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