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的边界:百年追问与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启示
引言:百年量子力学的里程碑
2025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克拉克、米歇尔·H·德沃雷特和约翰·M·马蒂尼斯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电路中发现宏观量子力学隧穿和能量量子化”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这一奖项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科学贡献的认可,更是对量子力学创立百年(1925-2025)的盛大致敬。在这一百年间,量子力学从一个充满争议的理论框架,发展成为现代科技的基石,并不断挑战着我们对“宏观”与“微观”界限的认知。
一、量子力学的传统认知与挑战
1.1 微观世界的主宰
传统观念中,量子力学主要描述原子、分子及亚原子粒子等微观世界的规律,其标志性现象如波粒二象性、量子隧穿、能量量子化等,在宏观尺度上通常难以观测。例如,一个宏观物体(如篮球)被抛向墙壁时会反弹,而微观粒子却可能“穿墙而过”,这种差异源于宏观系统中大量粒子的相互作用会迅速抹去量子相干性,导致经典行为的涌现。
1.2 量子技术的基石
尽管如此,量子力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半导体晶体管(基于量子隧穿和能带理论)、激光技术(受激辐射)、医学成像(如MRI利用核磁共振)、精密测量(原子钟)等。这些技术的成功证明了量子力学在微观层面的强大解释力,但也引发了核心疑问:量子力学的适用边界究竟在哪里?
二、宏观量子现象的突破:超导电路中的“量子穿墙术”
2.1 约瑟夫森结与超导基态
三位科学家的研究聚焦于超导电路,尤其是约瑟夫森结(Josephson junction)——一种由两块超导体通过纳米级绝缘层隔开的器件。在超导态下,电子形成库珀对(Cooper pairs),这些库珀对凝聚于一个宏观量子基态,其集体运动可用一个相位变量φ描述。这一相位变量类似于宏观物体的质心坐标,是大量微观粒子集体行为的宏观体现。
2.2 宏观量子隧穿的实验证据
1984-1985年,克拉克、德沃雷特和马蒂尼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通过极低温(接近绝对零度)和高精度实验,在电流偏置的约瑟夫森结中首次观测到宏观量子隧穿效应。经典物理中,约瑟夫森结系统若要从“零电压态”跃迁到“电压态”,需克服能量势垒;而在量子力学框架下,即使系统能量不足以越过势垒,仍可通过隧穿效应实现状态跃迁,并产生可测量的电压信号。
- 等效势能模型:约瑟夫森结的相位差φ可类比为圆形单摆的角度。经典情况下,单摆需足够的能量才能越过最高点;而量子隧穿允许单摆在能量不足时“穿透”势垒,直接到达另一侧。
- 能量量子化的观测:他们进一步用微波辐射激发电路,观测到系统能级呈现分立的量子化特征,这与原子能级的量子化完全一致。这一结果表明,宏观超导电路可以像“人造原子”一样遵循量子力学规律。
三、三位科学家的学术背景与合作历程
3.1 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
- 生平:1942年生于英国剑桥,1968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 贡献:超导电子学领域的先驱,在超导量子干涉装置(SQUID)的研发中做出重要贡献。他领导的实验室首次观测到介观系统中能级的量子化,并培养了德沃雷特和马蒂尼斯等杰出学生。
3.2 米歇尔·H·德沃雷特(Michel H. Devoret)
- 生平:1953年生于法国巴黎,1982年获巴黎南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同时担任谷歌Quantum AI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 贡献:理论与实验结合的典范,擅长利用超导电路实现量子信息处理。他的“欧洲式理论胆识”与克拉克的经验主义风格形成了互补,推动了宏观量子现象的研究。
3.3 约翰·M·马蒂尼斯(John M. Martinis)
- 生平:1958年出生,1987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导师为约翰·克拉克),现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
- 贡献:超导量子计算领域的领军者。2014年带领团队加入谷歌,2019年宣布实现“量子优越性”(Quantum supremacy),其团队研发的53量子比特“悬铃木”处理器标志着超导量子计算的重大突破。
四、科学意义与现实影响
4.1 拓展量子力学边界
三位科学家的工作直接回答了“宏观系统能否展现纯粹量子行为”的核心问题。他们证明,在精心设计的超导电路中,宏观物理变量(如相位差)可以表现出量子隧穿和能量量子化,打破了“量子仅限微观”的传统认知。这一成果被理论物理学家安东尼·莱格特比喻为接近“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的真实实现——大量粒子协同运动并严格遵循量子力学规律。
4.2 奠定现代量子技术基础
- 超导量子计算:马蒂尼斯等人研发的超导量子比特已成为当前最具前景的量子计算物理实现方案之一。谷歌、IBM等公司的量子计算机均基于类似原理。
- 量子传感与精密测量:宏观量子效应提升了传感器的灵敏度,例如SQUID已被用于脑磁图、地质勘探等领域。
- 下一代信息技术:为量子通信、量子密码学等提供了关键实验平台,有望在未来几十年内引发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革。
五、历史回眸:从微观到宏观的百年探索
5.1 早期宏观量子现象
20世纪中叶,科学家已在超导体中观测到磁通量量子化、迈斯纳效应等宏观现象,但这些被认为是微观效应的集体表现。直到克拉克等人1985年的实验,才首次在单一宏观变量上直接观测到纯粹的量子行为。
5.2 诺贝尔物理学奖对量子领域的持续关注
- 2012年:授予塞尔日·阿罗什和大卫·维因兰德,“以表彰他们在测量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方面做出的突破性实验方法”。
- 2022年:授予阿兰·阿斯佩、约翰·克劳泽和安东·蔡林格,“以表彰他们对纠缠光子实验、验证贝尔不等式违反和开创性的量子信息科学所做的贡献”。
- 2025年:再次聚焦宏观量子现象,体现了诺贝尔委员会对当代量子物理前沿探索的高度认可。
结语:面向未来的量子世纪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不仅是对三位科学家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整个宏观量子物理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认可。他们的工作不仅深化了我们对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更为构建实用化的量子机器(如通用量子计算机、超高精度传感器)铺平了道路。
在量子力学创立百年的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随着技术的进步,更多宏观尺度的量子现象将被揭示,“薛定谔的猫”或许不再仅仅是思想实验。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席奥勒·埃里克森所言:“能够庆祝百年量子力学不断带来新的惊喜,真是太棒了。它也意义非凡,因为量子力学是所有数字技术的基础。”未来,宏观量子技术必将在能源、医疗、通信等领域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量子世纪”。
---
参考资料:
- 诺贝尔物理学奖官网资料(2025)
- 《知识分子》:“量子力学的边界:一百年的追问与回答”(2025年10月31日)
- 施郁教授公众号:“物理文化与施郁世界线”相关预测文章
- 各媒体报道及学术论文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