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又称“重阳节”“登高节”“老人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节日源远流长,融合了自然崇拜、敬老孝亲、驱邪祈福等多重文化内涵。以下从起源与传统习俗两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力求全面呈现重阳节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意蕴。
---
一、九九重阳节的起源
1. 源于《易经》阴阳哲学
“九”在《易经》中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月日皆九,两阳相重,故称“重阳”或“重九”。古人认为阳气旺盛至极则生变,易招灾祸,因此需通过特定仪式避灾祈福。这种观念构成了重阳节最初的哲学基础。
2. 起于先秦,成于汉代
虽无确凿文献记载先秦已有重阳节,但《楚辞》《吕氏春秋》中已有秋季祭祀、避邪的习俗雏形。至汉代,重阳节逐渐成型。据《西京杂记》载,汉高祖戚夫人侍女贾佩兰入宫后回忆:“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可见汉代宫廷已有重阳节俗。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升华
此时重阳节被赋予更多文人情怀。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进一步丰富节俗内容,而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桓景避灾传说,成为重阳登高、佩茱萸的重要神话依据——相传东汉方士费长房告诫桓景:九月九日家中将有灾,应携家人登高、佩茱萸囊、饮菊花酒以避祸。此日后瘟疫未至,遂成习俗。
4. 唐代官方确立节日地位
唐代是重阳节发展的鼎盛期。唐德宗时将重阳节正式列为“三令节”之一(正月晦日、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官民共庆,赋诗宴饮,蔚然成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即写于此节,成为千古绝唱。
5. 现代转型为“老年节”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赋予重阳节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时代新义,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价值实现有机融合。
---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1. 登高望远:避灾祈福与精神寄托
登高是重阳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一方面源于“避祸”信仰,认为高处阳气更盛,可远离邪气;另一方面,秋高气爽之际登临山巅,既可强身健体,又能抒发胸臆。文人墨客常借此赋诗言志,如杜甫《登高》被誉为“七律之冠”,正是重阳登高文化的艺术结晶。此外,登高亦象征步步高升、事业腾达,具有积极的心理暗示功能。
2. 佩戴茱萸:驱邪护身的植物信仰
茱萸是一种芳香植物,中医认为其有驱虫祛湿、逐寒止痛之效。古人将其装入香囊佩于臂上,或插于发髻,称为“茱萸会”。王维诗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生动描绘了这一风俗。茱萸不仅具实用价值,更承载着亲人团聚的情感寄托。
3. 饮菊花酒:延寿养生的文化符号
菊花被称为“延寿客”,因其凌霜不凋,象征坚韧长寿。重阳饮菊花酒始于汉代,做法是以菊花瓣与黍米同酿,至次年重阳启封饮用。古人相信此酒可明目醒脑、延年益寿。陶渊明爱菊成癖,常于重阳采菊饮酒,后世文人效仿,使赏菊饮酒成为高洁人格的象征。
4. 吃重阳糕:谐音吉祥的饮食文化
“糕”与“高”同音,吃糕寓意“步步高升”“百事俱高”。重阳糕多以糯米粉蒸制,夹枣、栗、杏仁等果料,有的还在糕上插小旗(仿登高插茱萸)。宋代《梦粱录》记载临安城中“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可见其普及程度。儿童食糕寓意健康成长,老人食糕则祈愿寿高。
5. 祭祖敬老:伦理价值的现实体现
重阳节也是祭祖的重要时节之一,尤其在南方地区,人们会在这一天扫墓、焚香祭拜祖先。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重阳节被赋予浓厚的敬老色彩。各地举办“敬老宴”“长寿茶会”“金婚庆典”等活动,倡导家庭和睦、社会尊贤,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
---
三、文化意义与当代价值
重阳节不仅是时间的标记,更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敬天法祖、崇德尚老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以自然节律为基础,融合巫术信仰、医学知识、伦理道德与审美情趣,形成一个多层次的文化复合体。
在当代社会,重阳节的价值不断被重新诠释:
- 它提醒人们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生活质量;
- 推动家庭代际沟通,强化亲情纽带;
-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如登高锻炼);
- 激活传统手工艺(如制作花糕、香囊);
- 成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
结语
九九重阳,既是自然节气的节点,也是人文精神的凝聚。从避灾禳祸到登高抒怀,从佩萸饮酒到敬老行孝,这一节日穿越两千余年岁月,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健康、长寿、团圆、超越的美好向往。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更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让古老的重阳节在新时代焕发温暖而深沉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