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益慰是中国著名的外科医学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院长、普外科主任,被誉为“人民的好医生”。他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尤其在外科手术和肿瘤治疗方面具有深厚造诣。在临终前,他劝告癌症患者“不要过度治疗”,这一言论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医学伦理层面的深刻思考。这一建议并非否定现代医学的价值,而是基于他毕生临床经验、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医疗现实的深刻洞察所作出的理性呼吁。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解读这一观点的深层含义与现实意义:
---
一、基于亲身经历的生命体悟:医者亦是病人,更能体会治疗之痛
华益慰晚年罹患晚期胃癌,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他亲身体验了化疗、放疗、手术等现代癌症治疗手段带来的巨大身心痛苦。作为一位资深外科医生,他深知这些治疗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但作为病人,他更清楚地感受到这些干预措施是否真正提升了生命质量。
他发现,许多治疗虽然在数据上延长了几个月的生存期,却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剧烈呕吐、免疫力崩溃、精神抑郁、长期卧床……这让他反思:“医学的终极目的究竟是延长生命,还是守护生命的尊严?”
他最终选择在生命末期放弃激进治疗,转而接受姑息治疗(安宁疗护),追求身心的平静与有尊严的离世。这一选择,正是他劝诫他人“不要过度治疗”的实践基础。
---
二、批判“技术至上”的医疗误区:医学不应沦为技术的奴隶
华益慰指出,当前部分医疗机构存在“以技术为中心”而非“以病人为中心”的倾向。一旦确诊癌症,医生往往倾向于推荐全套标准治疗方案——手术切除、化疗、靶向药、免疫治疗等,仿佛不“全力以赴”就是失职。然而,这种“标准化流程”忽视了患者的个体差异:年龄、体质、心理状态、家庭支持、经济承受能力等。
他强调:“不是所有癌症都必须‘战斗到底’。” 对于晚期或高龄患者,激进治疗可能带来的伤害远大于收益,甚至加速死亡。例如,某些老年患者在术后因并发症去世,实则是“死于治疗,而非死于疾病”。
因此,“不要过度治疗”实质是对“医学万能论”的纠偏,提醒医生和家属:治疗决策应建立在全面评估基础上,而非盲目追求“治愈率”或“技术展示”。
---
三、倡导“以人为本”的医学伦理:尊重患者的选择权与生命自主权
华益慰的劝告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医学伦理观——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与自主权。他主张,医生的角色不是“替病人做决定”,而是“帮助病人理解并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在现实中,许多家属出于“孝道”或“不甘心”,强迫病人接受痛苦治疗,导致患者在清醒状态下承受非人折磨。华益慰认为,真正的仁心仁术,是让病人在清醒时表达意愿,签署预立医疗指示(Advance Directive),并在生命末期获得安宁疗护的支持,而非在ICU中插满管子、孤独离世。
他提倡推广“缓和医疗”(Palliative Care)理念:即便无法治愈,也要通过疼痛管理、心理疏导、灵性关怀等方式,让患者活得有尊严、走得有安宁。
---
四、揭示医疗资源错配与社会焦虑:过度治疗背后的系统性问题
华益慰的警示也指向更深层的社会结构问题。在中国,癌症治疗往往伴随巨大的经济压力。许多家庭倾家荡产只为“再试一次”,结果不仅耗尽积蓄,还可能因债务陷入困境。而部分医院出于绩效考核或经济利益驱动,也可能诱导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昂贵治疗。
此外,社会普遍存在“谈癌色变”的恐惧心理,认为“不治=放弃”,“少治=不孝”。这种文化焦虑迫使患者和家属走上“过度治疗”的不归路。
华益慰的劝告,是对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冷静提醒:我们需要建立更理性的生死观,推动医保覆盖安宁疗护,完善临终关怀体系,让“善终”成为一种权利,而非奢望。
---
五、启示当代医学发展方向:从“治病”走向“治人”
华益慰的临终忠告,实际上为中国医学发展指明了一个转型方向: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从“延长生命”转向“提升生命质量”;从“技术征服”转向“人文关怀”。
他呼吁医学教育应加强伦理训练,让年轻医生学会倾听、共情与沟通;同时推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综合评估治疗利弊,避免单一科室主导决策。
更重要的是,他希望公众能重新理解“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生理指标的正常,更是心理、社会关系与生命意义的和谐统一。
---
结语:一句劝告,千钧之重
华益慰临终劝癌症患者“不要过度治疗”,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则凝聚了一位医者毕生的智慧、慈悲与勇气。它不仅是个人生命体验的总结,更是对中国医疗现状的深刻反思,对现代医学异化的温柔抵抗。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面对死亡时,医学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爱、尊严与选择的权利,才是永恒的主题。正如他所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或许才是医学最本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