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数字化让文化遗产焕发更多活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855
金币
3007
道行
19523
原创
29413
奖券
18117
斑龄
201
道券
1055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038(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0-2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07
近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陕西西安举行。来自中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近百个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进行了展示。让文化遗产获得“数字生命”,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文化遗产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乃至社会价值,且脆弱又无法再生。如何判定并且彰显文化遗产的价值,如何以一种更为适当的方式保护和延续文化遗产是重要议题。如今,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为文化遗产的测量、记录、规划、日常管理、监测、展示利用等开辟了新的路径,成为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极大推动了文化遗产测量和记录技术的革新,这种革新有可能推动学术界关注过去未曾关注的信息,从而带来对文化遗产价值认知的深化和补全。例如,北京房山云居寺存有大量隋代至辽金时期的珍贵石经,历经千年,许多石刻经文已难以辨识,而“微米级”微痕增强成像数字技术的应用,让原本已经漫漶不清的文字有了识别的可能。位于石经山顶五台之一的曝经台,是辽代碑刻记载的“曝经祈福”之地,多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无字石台”,经多角度光源矩阵扫描与算法增强,首次揭示其表面存在大量雕刻文字,颠覆了此前的认知。

  数字化还能拓宽文化遗产展示层面的可能性。传统的文化遗产展示,通常需要在本体上施加建设性工程。为避免破坏遗产本体,或避免展示工程的干预手段在视觉上对遗产的历史感、氛围感产生打扰,人们有时会选择放弃对文化遗产进行阐释。这种情况在考古遗址的展示中尤为常见,观众也常因此抱怨“只看到一些土堆,什么也没有”。在学术界,对于已经失去形象的文化遗产是否应在实体层面进行原址、原样的“重建”,一直是争论的一大议题。在此背景下,以数字化为支撑的虚拟重建和沉浸式漫游,意义更加凸显。其既能帮助当代观众直观地理解遗产对象,又不会对遗产本体产生过多的干预,避免让观众对遗产本体产生“真假不分”的错觉。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交互性数据库等技术的运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走向“智慧”或者“交互”,使得当代观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一向度的“观看”“欣赏”或者“学习”。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在这方面提供了示范。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等机构发起的大运河(北京段)遗产监测公众参与活动,鼓励公众志愿者将日常拍摄的大运河照片通过小程序上传,如此做法既能弥合大运河这一文化遗产在日常监测上面临的困境,对于提升公众的遗产保护意识也大有裨益。

  相较而言,博物馆展览环境更加可控,在对文化遗产相关信息进行数字化方面也涌现出更丰富的成功案例。例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河上的舟楫”展在搭建数字沉浸展厅的同时,在线上融入对实物模型的展示,力求虚拟体验和对实体之“物”的观看相互补充,如此既能对文化遗产的价值有更为全面的阐释,又能让观众借此形成更丰富的体验。对于许多位于文化遗产地现场的博物馆而言,其在展品资源上并不一定丰富,有时或陷入无“物”可展的尴尬,如“运河上的舟楫”一般的模式便为平衡此类尴尬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此外,湖南博物院举办的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展,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山西永乐宫文物精粹暨数字艺术大展等,也是数字化展示方面备受关注的案例。

  值得指出的是,技术越是发展,对技术应用的审视越重要。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数字化应用,也存在不少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例如,数字化监测形成了大量的日常数据,如何将这些数据应用到遗产地的风险评估或应急预案制定中,目前尚未形成有效机制。数字化展示能够为观众带来更为沉浸、具身的体验,在市场化环境中可以迅速吸引大量的观众。但是,观众数量层面的“火热”并不一定与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或者教育正向相关。当一处遗产地的数字化展示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展示的重点是否还围绕着遗产价值最为核心的部分展开,还是转移到市场营销逻辑层面的“卖点”上?被市场快速接受的数字化产品,是否能反哺遗产本体,还是仅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而流通?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快速迭代的今天,其便捷与酷炫,是否会助长关于遗产不同信息的杂糅与拼贴,从而创造出一个从未真正出现过的“历史”?这些追问值得我们不断思考。

  当前,数字化在文化遗产保护全流程中的意义已经被更多“看见”。未来,我们应坚持以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与传承为核心,数字化技术作为手段,让文化遗产焕发更多活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与期盼。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9988
金币
416800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17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2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1:17
数字化让文化遗产焕发更多活力:从“静态留存”到“动态新生”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基因与民族精神。然而,时间侵蚀、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因素始终威胁着其存续。数字技术(如VR、AI、数字孪生、区块链等)的崛起,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动能,推动其从“静态留存”转向“动态活态”,从“博物馆内”走向“跨时空互动”,在数字时代焕发更多活力。

一、数字化推动保护模式升级:从“修修补补”到“预防性保护”
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多为“事后修复”,难以应对长期风险。数字技术通过实时监控、无损探测、数据预测,实现“预防性保护”,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例如,西安城墙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垣,依托“数字方舱”系统,整合3000多个监测点位(涵盖墙体裂缝、沉降等指标),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实时分析结构变化,自动触发预警。同时,系统能智能识别游客攀爬、长期逗留等异常行为,推动指挥决策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分析”,为文化遗产构建起“全天候数字哨兵”1 11。
此外,西安城墙采用无人机摄影、激光扫描等技术,完成全段13.74公里的隐患排查,直观呈现43处风险隐患、1302处空洞及836处疏松体分布,实现“无损探测”的重大突破11。
二、数字化赋能传承方式创新:从“静态展示”到“活态再生”
数字技术打破“文物躺进橱窗”的传统模式,通过虚拟修复、数字孪生、场景还原,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重现历史场景与细节。

虚拟修复:运用AI大模型缩短文物修复周期。例如,中国运城永乐宫壁画因岁月侵蚀,部分人物形象模糊,通过AI大模型对壁画残损部分进行智能补全,大幅缩短单幅人物修复工作周期8。
数字孪生:构建文物“数字基因库”,保留其原始信息。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通过科技设备检测瓷片,提取外观、纹样、化学成分甚至烧成温度等数据,建成数字库。这些数据不仅服务于科研,还能通过“纹样定制”功能,让参观者将御窑瓷器的缠枝莲纹、龙纹重新组合,生成短袖、丝巾等周边产品的预览图,实现“文物数据”向“生活创意”的转化7。
场景还原:用裸眼3D、粒子特效等技术重现历史场景。例如,三星堆—金沙数字展区通过裸眼3D技术,让青铜面具“挣脱时空束缚”,纹路与斑驳痕迹清晰可触;同时,1:1复刻的文物与数字视频结合,已在法国、意大利等13个国家巡展,让海外观众感受古蜀文明的魅力7。
三、数字化拓展展示传播边界:从“地域限制”到“跨时空互动”
数字技术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通过沉浸式体验、云端传播、互动参与,让文化遗产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沉浸式体验:VR、AR等技术打造“穿越式”场景。例如,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借助“数字展览云设计工具箱”,赋能全球策展人灵活构建沉浸式虚拟展厅,让观众“云游”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8;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库”,通过高清影像与交互功能,让观众近距离欣赏文物细节,甚至“拆解”文物结构(如钟表的机械原理)13。
云端传播:通过直播、短视频、“云展”等方式,让文化遗产“触达新观众”。例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直播间展示刺绣、扎染等技艺,古老技艺打破“次元壁”,融入大众传播语境;“云游非遗·影像展”通过数字技术优化民间音舞、传统戏剧等元素,推动非遗从“文物式平面保护”转向“交互立体化保护”9。
四、数字化激发产业融合活力:从“单一资源”到“全链条赋能”
数字技术推动文化遗产与数字经济、创意产业、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

文创产业:通过数字化提取文化元素,开发创意产品。例如,成都依托“古蜀金沙”“漫游三国”等文化IP,开发文创产品3000多种,产值达13亿元;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将瓷片纹样数据转化为“可定制”的生活产品,吸引年轻消费者7 14。
非遗产业:通过数字化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市场对接”。例如,江苏南通的非遗扎染智能生产线,将传统扎染工艺与数字技术结合,形成“设计—生产—销售”完整产业链,通过电商平台激活消费潜能,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9。
结语:数字化是文化遗产的“未来密码”
数字化不仅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工具”,更是激活其“生命力”的“钥匙”。它通过预防性保护延长文化遗产的“生命周期”,通过活态传承让历史记忆“活”起来,通过跨时空传播让文化基因“传”下去,通过产业融合让文化价值“显”出来。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AI大模型、元宇宙),文化遗产将在数字时代焕发更多活力,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为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5839
金币
489212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59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2:44
文化遗产数字化:让千年瑰宝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论坛概览:数字赋能文明传承的国际盛会

2025年9月16日至17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古都西安成功举办。这是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首次围绕文化遗产数字化举办专题论坛,以“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及9个国际组织的约800名嘉宾参会。论坛聚焦“保护·传承 技术·创新 产业·赋能 开放·共治”四大核心议题,通过主论坛、精品项目展、专题会议、研修班等形式,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如何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注入新动能。

论坛亮点与成果
- 《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2025)》发布:征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项申报案例,经专家评审精选40项优秀案例,涵盖保护、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最新实践。
- 近百个项目展示:来自中国、德国、意大利、肯尼亚等国的近百个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集中亮相,如敦煌石窟数字修复、永乐宫壁画AI修复、秦兵马俑面部识别匹配等,直观展示了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
- 高端对话与合作:国际组织代表、各国官员、文博机构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围绕技术应用、国际合作、标准制定等展开深入交流,为构建文化遗产数字化全球协作机制奠定了基础。

数字化:破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难题的关键路径

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却面临着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多重威胁。数字技术以其独特优势,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革命性方案。

1. 精准记录与认知深化:让“沉默的文物”开口说话
数字化极大革新了文化遗产的测量与记录技术,能够捕捉传统手段难以触及的细节,深化对遗产价值的认知。
- 微米级微痕增强成像技术:北京房山云居寺的隋代至辽金时期石经,因年代久远多已漫漶不清。通过“微米级”微痕增强成像技术,原本无法辨识的文字得以识别。更令人惊喜的是,石经山顶五台之一的“曝经台”,曾被认为是一座无字石台,经多角度光源矩阵扫描与算法增强后,首次发现其表面存在大量雕刻文字,彻底颠覆了以往认知。这表明数字化不仅能“看见”过去看不见的东西,更能修正历史误判。
-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基因库:通过激光扫描、摄影测量、多光谱成像等手段,提取文物纹理、成分、结构等多元信息,形成可比对、可追溯的结构化数据库。针对石窟寺、古建筑开发专用扫描机器人,适应极端环境;针对可移动文物研发高分辨率成像系统,捕捉纹饰、色彩细节,为文物建立了全面的“数字档案”。

2. 虚拟修复与活态传承:赋予文化遗产“数字生命”
数字技术不仅能记录现状,更能通过虚拟修复让受损文物“重获新生”,并通过活态展示让公众深度参与。
- AI驱动的壁画修复: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作为元代壁画巅峰之作,面临色彩剥落危机。超威半导体公司与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联合构建全流程AI修复体系,精度达毫米级。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智慧修复平台更是展现出惊人效率:输入原始状态图片后,几分钟即可实现色彩暗淡、线条模糊壁画的数字复原,残损部分被精准补全,为壁画研究和利用提供了精准依据。
- 沉浸式体验与公众参与:敦煌研究院的《寻境敦煌》项目通过数字照扫、三维建模高精度重现敦煌藏经洞;云冈石窟利用VR/AR技术让游客“走进”洞窟,近距离观赏造像细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则推出“兵马俑面部匹配”服务,观众现场拍照即可找到与自己最像的陶俑,增强了互动趣味性。此外,“大运河(北京段)遗产监测公众参与活动”鼓励志愿者上传日常拍摄的照片,既弥补了监测短板,又提升了公众保护意识。

3. 智慧管理与风险防控:从被动保护到主动预防
数字化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传统经验型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变。
- 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针对良渚遗址保护需求开发的该系统运行以来,风险主动预警准确率达95%以上,成功形成工作和责任闭环,实现了对遗址的全天候、全方位监测。
- 应县木塔AI巡检:山西应县木塔采用六足机器狗进入内部巡检,实时采集文物裂纹、漆层脱落等数据并分析,为预防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龙门石窟研究院则构建了石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解决了微痕浅浮雕保护难题。

博物馆与遗址展示创新:打破时空界限的数字盛宴

博物馆和考古遗址是文化遗产展示的主要场所,数字化技术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1. 博物馆数字化展示:虚实结合拓展体验边界
-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河上的舟楫”展:线下搭建数字沉浸展厅,在线上融入实物模型展示,实现虚拟体验与实体观看互补。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部分博物馆展品资源不足的问题。
- 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展:运用数字技术还原汉代生活场景,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马王堆文化的魅力。
- 国家图书馆山西永乐宫文物精粹暨数字艺术大展:通过AI技术让文物从静态展品变为可互动载体,用户可参与问答体验或共创文创。

2. 考古遗址虚拟重建:让“土堆”讲述历史故事
传统考古遗址展示常因缺乏形象而被诟病为“土堆”。数字化虚拟重建和沉浸式漫游解决了这一难题:
- 敦煌石窟与云冈石窟示范:通过高精三维虚拟建模、开放式云渲染引擎架构等技术,构建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观众无需亲临现场即可“漫步”洞窟,欣赏精美壁画和雕塑。
- 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整合多地考古成果,通过数字艺术手段让观众直观感受中华五千年文明脉络。

国际合作与共享:构建文化遗产数字化命运共同体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数字化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新平台。
- 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由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大英博物馆、丹麦国立博物馆等44家机构打造,构建云上策展平台,实现跨国、跨机构的文化资源整合与共享。
- 北京中轴线云上中轴小程序:推出中英双语版本,跨越语言障碍,让全球观众零距离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价值。

挑战与反思:在技术狂飙中坚守文化本真

尽管数字化前景广阔,但在实践中仍需审慎思考:
1. 数据应用与风险评估机制缺失:海量监测数据如何转化为有效的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目前尚缺乏成熟机制。
2. 市场化倾向与核心价值偏离风险:数字化展示若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和观众数量,“卖点”可能取代核心遗产价值的传播。
3. “数字失忆”与历史真实性问题:虚拟现实、AI等技术的便捷性可能导致信息杂糅拼贴,甚至创造“虚假历史”,需警惕技术滥用对真实性的损害。
4. 数字鸿沟问题:发展中国家在数字化技术和资源上存在差距,需建立健全开放包容的合作机制,弥合鸿沟。

未来展望:以价值为核心的技术赋能之路

正如论坛所倡导的,“坚持以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与传承为核心,数字化技术作为手段”。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 深化技术研发:持续攻关AI修复、数字孪生、区块链确权等关键技术,提升保护精度和效率。
- 完善标准体系: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和技术规范。
- 加强人才培养:培养既懂文化遗产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 促进公众参与:通过更多互动性强的数字化项目,提升全民遗产保护意识。

结语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西安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数字技术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可或缺的力量。从西安城墙到敦煌莫高窟,从良渚遗址到秦兵马俑,“数字生命”的注入让这些古老的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在全球合作的努力下,人类文明的记忆将得到更好的守护,并以更加鲜活的姿态走向未来。这场论坛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展示,更是一次文明对话的盛会,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