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阅读
  • 1回复

[数码讨论]精品化是微短剧创作的必由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614
金币
8705
道行
19523
原创
29405
奖券
18047
斑龄
200
道券
1055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897(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0-1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23
近年来,微短剧行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剧情“雷人”、“霸总”横行等现象,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微短剧要想从“电子榨菜”转型为“文化正餐”,精品化创作是必由之路。

  微短剧在野蛮生长阶段,主要依靠流量投放触达目标用户,实现高覆盖和高热度。早期微短剧行业用大量资金购买流量,导致投入创作的资金捉襟见肘,许多作品热度高却品质低。“投流”带来的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随着短剧平台的崛起,作品投放、题材规划、内容分发、用户触达等方面有了更加成熟规范、更符合市场秩序的行业生态。“投流”已不是微短剧发展的硬通货,“引流”才是微短剧良性发展的硬道理。微短剧创作要从流量逻辑走向价值逻辑,把流量狂欢转化为价值引领;要从算法逻辑走向艺术逻辑,摸索微短剧创作的艺术规律,不能让算法思维裹挟艺术思维。

  微短剧在野蛮生长阶段,市场躁动、产量暴增,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然而,批量化生产、流水线制作的版图扩张并不意味着能够收获经济效益。实际上,许多“走量”的作品由于粗制滥造、内容低劣被迫下架,投资者的经济损失无法挽回。精品化创作意味着要实现从“走量”到“走心”的跃升。须知,一百部平庸之作都不如一部走心之作能够让观众念念不忘。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成功就是因为它是一部能够走进观众心里,产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的作品。在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展现千姿百态、联通千家万户的创作实践中要提质减量,让释放情绪、联通情感,进而表达情怀的走心之作成为主旋律。

  微短剧要能够击中观众的痛点和情绪点,这是微短剧创作的底层逻辑。但是如果故事一味沉浸在一夜暴富、一招制敌、一鸣惊人的“爽感”情境中,失去基本的生活逻辑和价值判断,让故事失真、情绪失衡、价值失序,最终就会被“爽感”反噬。须知,“爽感”是微短剧创作的来时路,质感才是赢得观众的回头率。像《家里家外》《狮城山海》等剧能够让观众二刷甚至三刷,得益于作品质感的精益求精。微短剧的精品化创作,要提升时代质感,让时代精神、人间烟火、奋斗故事可触可感,用小切口表现大时代;提升光影质感,要在视听呈现层面精心设计镜头语言、营造年代氛围、雕琢人物形象,提升画面的审美水平;提升戏剧质感,理顺强情节的逻辑性、快节奏的必要性和高反转的合理性,远离“雷人”桥段。

  当“霸总”“战神”“恋爱脑”满天飞时,微短剧陷入“千剧一面”的怪圈。微短剧的精品化创作要拒绝复制粘贴,打造具有独特性的故事内容。像是《家里家外》的川味土话、《狮城山海》的岭南风韵都给故事打上了鲜明的风格烙印。内容的独特性,不只是创意的个性化,更是文化的自觉性,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精神标识融入作品。产业园区的同质化同样值得警惕。全国许多地方出台鼓励微短剧产业园区建设的政策,打造多功能、一站式的产业链条,这原本是好事。但是切不可脑子一热就盲目上马,否则易导致产业园区过剩等问题。各地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避免产业园区的同质化,提高产业园区供给侧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特色化、差异化、垂直化的产业园区。比如,打造专注于科幻、功夫、历史、非遗等题材的特色园区,形成品牌效应和集群效应,助力产业升级。

  总之,作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业态,微短剧的精品化创作不是理想主义,而是行业发展的基本标准,要从引流力、走心力、质感力、独特性等四个方面深耕细作,实现微短剧行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3797
金币
474322
道行
2004
原创
2431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16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2:43
微短剧从“电子榨菜”到“文化正餐”:精品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微短剧行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但也暴露出“剧情雷人”“霸总横行”等突出问题,被戏称为“电子榨菜”。要实现从快餐式消遣到高品质文化产品的跨越,精品化创作是唯一出路。这一转型涉及创作逻辑、产业生态、内容质量等多个维度的深刻变革。

一、从流量逻辑到价值逻辑:创作理念的根本转变

微短剧早期的“野蛮生长”高度依赖“投流”策略。大量资金用于购买流量以获取高覆盖和高热度,导致创作投入严重不足,形成了“热度高、品质低”的怪圈。这种“流量狂欢”带来的热度短暂且不可持续,如同“电子榨菜”,满足了即时感官需求,却缺乏回味价值。

如今,行业生态正发生根本性变化:
- 投流不再是硬通货,引流才是硬道理:随着短剧平台的成熟,作品投放、题材规划、内容分发、用户触达等环节更加规范有序。单纯的流量投放已无法保证长期竞争力,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和传播力成为核心。
- 从流量逻辑到价值逻辑:微短剧创作需摒弃单纯追求点击率和完播率的思维,转向价值引领。要将流量红利转化为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作品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核。
- 从算法逻辑到艺术逻辑:算法推荐虽能精准触达用户,但不能让算法思维裹挟艺术思维。创作者需深入摸索微短剧的艺术规律,在快节奏、强情节的基础上,注入人文关怀和艺术表达,避免同质化和套路化。

二、从“走量”到“走心”:内容质量的跃升

野蛮生长时期的微短剧以“批量化生产、流水线制作”为主要特征,产量暴增但质量堪忧。许多粗制滥造的作品被迫下架,造成投资者重大损失。精品化创作的核心在于实现从“走量”到“走心”的跃升。

- 走心之作的魅力:“一百部平庸之作都不如一部走心之作能让观众念念不忘。”《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成功便是典范,它以深刻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走进观众内心,超越了普通微短剧的娱乐范畴。
- 底层逻辑:击中痛点与情绪点:微短剧需精准捕捉观众的情感需求和现实痛点。但若一味沉迷于“一夜暴富、一招制敌”的低级爽感,失去生活逻辑和价值判断,最终会被“爽感反噬”。真正的精品应追求质感——这是赢得观众回头率的关键。

三、提升“三质感”:精品化创作的具体路径

要打造“文化正餐”,微短剧需在多个层面提升质感:

1. 时代质感:让时代精神、人间烟火、奋斗故事可触可感。通过小切口表现大时代,将宏大叙事融入日常生活,使观众感受到作品与时代的连接。
2. 光影质感:在视听呈现上下功夫。精心设计镜头语言,营造符合剧情的年代氛围,雕琢人物形象,提升画面的审美水平。如《狮城山海》等剧通过精良制作,让观众愿意二刷三刷。
3. 戏剧质感:理顺强情节的逻辑性、快节奏的必要性和高反转的合理性。避免“雷人”桥段和不合常理的情节设计,在紧凑节奏中保持故事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四、拒绝复制粘贴:打造独特性与文化自觉

“霸总战神恋爱脑满天飞”导致微短剧陷入“千剧一面”的怪圈。精品化创作必须拒绝复制粘贴,追求内容的独特性和文化自觉。

- 风格烙印:如《家里家外》的川味土话、《狮城山海》的岭南风韵,通过地域文化特色赋予作品鲜明辨识度。
- 文化自觉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标识融入作品。不仅是创意的个性化,更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警惕产业园区同质化:各地在建设微短剧产业园区时需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避免盲目跟风导致产能过剩。应打造特色化、差异化园区,如专注科幻、功夫、历史、非遗等特定题材,形成品牌效应和集群效应。

五、政策护航与行业自律:构建良好发展生态

为保障微短剧良性发展,国家广电总局正在制定《微短剧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规范行业发展。同时,行业自身也需加强自律:

- 提质减量:在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的实践中,减少粗制滥造的“走量”作品,增加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走心”之作。
- 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既懂微短剧创作规律又具备文化素养的专业人才,提升整体创作水平。
- 构建良好网络生态:抵制低俗化、同质化内容,鼓励创新探索,营造风清气正的创作环境。

结语

微短剧作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业态,其精品化转型不仅是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从引流力、走心力、质感力、独特性四个维度深耕细作,微短剧才能真正摆脱“电子榨菜”的标签,蜕变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持久生命力的“文化正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对创作者的要求,也是对整个行业的期许——用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时代精神。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