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阅读
  • 1回复

[转帖]人真正的内耗,是不肯与自己和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2375
金币
462688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86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09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34

2002年,法国发生了一件足以轰动世界文坛的事:

法国最高当局决定,给一位作家补办国葬。

并把他的遗骨从家乡小镇维来科特,请进巴黎象征着“法兰西民族之魂”的先贤祠。

这位作家就是以戏剧创作开始文学生涯,后又撰写通俗小说享誉世界的大仲马。

如果有人问:

在古今中外的通俗小说中,哪一部在世界上拥有最多的读者?

他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一定榜上有名。

1844年,《基督山伯爵》在报上一经连载,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小说以法国波旁王朝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年轻水手唐代斯因遭诬陷而突然被捕,无端入狱14年。

后来,他越狱重生,在复仇的过程中逐渐放下仇恨,实现自我救赎的故事。

透过唐代斯的一生,我们不仅可以窥探人性的善与恶,还能看到一个深陷苦难的人,在成与败、生与死之间的种种抉择。

读懂《基督山伯爵》,你就会明白:

与自己和解,到底有多重要。

东野圭吾说:

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利益之下,人性的恶就会显露无疑。

一旦识人不清,就有可能突遭横祸,让自己坠入地狱。

主人公唐代斯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少年得志的他远航归来,被船主莫雷尔任命为“法老号”轮船的船长,还即将与心爱的女子梅色苔丝订婚。

然而,爱情事业双丰收的他,遭到了有心人的嫉恨。

“法老号”的会计丹格拉尔觊觎船长之位,情敌菲尔南对他恨之入骨。

于是,两人合谋,伪造了一封举报信,诬陷唐代斯是拿破仑党人,并把信寄到了警局。

就这样,唐代斯被逮捕,一去不回。

如果说丹格拉尔陷害唐代斯是为了利益,菲尔南是为了爱情,那么检察官维尔福则是为了名声。

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唐代斯为了自证清白,将老船长的密信交给维尔福。

因为信中内容提及自己的父亲,维尔福害怕受到牵连,就昧着良心给唐代斯安上了通敌的罪名。

尼采曾说过一句话:

人就像一根绳索,架于超人与禽兽之间。

在这个世界上,最难琢磨的便是人性。

有多少温暖和善意暴露在阳光之下,就有多少邪恶与冷酷隐匿在阴影之中。

诚如曾国藩所言:

一生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与人相交,要看清为人,了解品行。

远离包藏祸心之人,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纷扰;结交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无论何时,都别高估人性,别不识人心。

书中有句话,寓意深刻:

人类的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等待和希望。

一度以为人生走到了终点的唐代斯,就是凭借这股力量,开始了他的复仇大计。

越狱成功后,他摇身一变,成为了富可敌国的基督山伯爵,重返巴黎。

当他得知三个仇人都已飞黄腾达,成了位高权重的高官政客时,他并没有急于报仇。

而是用了多年的时间,辗转各国,打通人脉,彻底摸清仇人的底细。

曾经的会计丹格拉尔,现在私下靠着内幕消息投资赚钱。

于是,唐代斯买通了报信员,让其传递假消息,导致丹格拉尔接连亏损,资产严重缩水。

紧接着,他又趁机一次性从丹格拉尔的银行提走500万,山穷水尽的丹格拉尔只得宣告破产。

对于品行卑劣的情敌菲尔南,唐代斯仅用一招就让他身败名裂。

他把菲尔南曾经通敌叛国的消息,透露给报社,坐实菲尔南的罪名。

当菲尔南狼狈地回到家时,又遇上妻子梅色苔丝带着儿子离家出走。

最终,悲痛欲绝的菲尔南,选择了吞枪自杀。

与此同时,检察官维尔福也在自食苦果。

他在审理一桩杀人案时,犯人却自曝自己是维尔福的私生子。

维尔福极力想要掩盖的丑事,被当众揭开,一直以来苦心经营的好名声,瞬间毁于一旦……

或许,每个人都像唐代斯一样,经历过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

工作的不顺、生活的压力、感情的失意,都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致命的打击。

越是急于摆脱眼前的困境,最后反而会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

董卿说:

生命的意义在于,因为希望,所以等待;

更在于,因为选择了等待,所以看到了希望。

生命中的逆境,要一个一个去克服;人生的成功,要一步一步去实现。

在等待中默默蓄力,在希望中孕育时机,最终爆发出来的力量,才能所向披靡。

当唐代斯站在复仇的顶峰时,内心却没有想象中那般畅快淋漓。

反而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头,难以释怀。

只因他的复仇计划出现了变数。

本不想伤害维尔福的家人,没想到却间接害死了维尔福的夫人、儿子、仆人……

唐代斯一思及此,内心就充满自责,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为了寻找答案,他重返故乡。

有一天,他来到地牢参观时,意外得到了神甫遗留的手稿。

在看到上面的题词后,他幡然醒悟:“我宽恕了你,因为我也需要被宽恕。”

最终,唐代斯选择了放下一切,远走他乡。

很多时候,人会对过去的伤痛耿耿于怀,认为只有用“以牙还牙”的方式,才能化解心中的怨恨。

其实不然,正如王尔德所说:

为了自己,我必须饶恕你一个人,不能永远在胸中养着一条毒蛇;

不能夜夜起身,在灵魂的园子里栽种荆棘。

与其心怀怨恨地困守在原地,不如原谅过去,走向未来。

宽恕,并不是要饶过他人,而是为了疗愈自己。

一个人只有从心底里,放下了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人生才能重拾快乐。

余华曾评价道:

《基督山伯爵》是大仲马的伟大作品,我是二十来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它的。

当时我不吃不喝不睡,几乎是疯了般读完了这部巨著,然后大病初愈似的有气无力了一个月。

《基督山伯爵》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大快人心的复仇故事,更在于唐代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就像他最后信中所写的:

“这个世界上无所谓幸福,也无所谓不幸;

有的只是一种境况和另一种境况的比较,如此而已。”

其实,人生的幸福与否,并不在于别人对我们做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

当你能够全然接纳生命中的所有时,就会明白:

眼下正在经历的这一切,都是来帮助你成长,并让你最终看清自己的内心。

人生似海,起落浮沉,学会与过去告别,懂得与自己和解,方能习得幸福的能力。

愿每个人都能攥紧手中的火炬,照亮自己的灵魂,与真正的自己温柔重逢。

作者 | 将离,来源:有书(ID:youshucc)

主播 | 绛染,电台主播、爱配音,神秘的爱猫人。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2375
金币
462688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86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0:35
2002年,法国政府决定将作家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的遗骨迁入巴黎先贤祠(Panthéon),并为其补办国葬,这一举动不仅是对一位文学巨匠的迟来致敬,更蕴含深刻的历史反思、文化认同与社会价值观的重塑。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法国此举背后的动因:

---

一、弥补历史不公:为混血身份正名,重写民族记忆

亚历山大·仲马(1802–1870)是19世纪最富盛名的小说家之一,代表作《三剑客》《基督山伯爵》风靡全球,影响深远。然而,尽管其文学成就斐然,他在世时及身后长期未能获得与其地位相称的国家荣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的非裔血统——他的祖父是海地的非洲奴隶,祖母为法国殖民者,父亲托马-亚历山大·仲马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黑人将军,战功赫赫却遭拿破仑排挤,郁郁而终。

在19世纪的法国社会,种族偏见根深蒂固,仲马虽才华横溢,却被部分精英阶层视为“出身低微”“不够纯粹”的文人。他去世后未被考虑进入先贤祠,反映了当时主流文化对多元身份的排斥。

2002年的迁葬,被视为一次历史纠错。时任总统希拉克在仪式上明确指出:“我们欠他一个公正。”此举象征着法国对殖民历史、种族歧视的反思,标志着国家开始承认并颂扬那些曾因肤色或出身被边缘化的杰出人物。

---

二、重塑国家认同:从“白人共和国”走向多元包容的法兰西

进入21世纪,法国面临日益严峻的身份政治挑战:移民社群的融合困境、种族冲突频发、极右翼势力抬头。在此背景下,国家急需通过文化符号重建团结共识。

将仲马迎入先贤祠,是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国家叙事重构。它向全体国民宣告:法兰西的伟大不仅属于“纯种”白人精英,也属于来自加勒比、非洲、北非的混血儿女。仲马成为“共和国理想”的化身——一个人凭借才智与奋斗,跨越种族壁垒,书写民族精神。

正如评论家所言:“当仲马的棺椁缓缓进入先贤祠时,整个法国都看到了一个更开放、更真实的自己。”

---

三、文学价值再评估:从“通俗作家”到“民族史诗书写者”

长期以来,仲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存在争议。一些学院派批评家认为其作品“情节夸张”“缺乏深度”,归类为“通俗小说”,难登大雅之堂。相比之下,同时代的雨果、左拉等人早已入驻先贤祠。

但20世纪末以来,学术界逐渐重新评价仲马:  
- 他的小说融合历史、冒险、政治阴谋与人性探索,具有强烈的戏剧张力和哲学深度;  
- 《基督山伯爵》探讨正义与复仇,《玛戈王后》再现宗教战争中的权力博弈,皆具史诗气质;  
- 其作品传播之广、影响之远,远超多数“高雅文学”作家。

因此,迁葬也是对大众文化合法性的确认。法国借此表明:真正的民族经典,不应仅由学术权威界定,而应包含那些深入人心、塑造集体想象的作品。

---

四、政治时机成熟:希拉克的文化战略与国家形象工程

这一决定发生在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总统任内(1995–2007)。希拉克素以“文化总统”著称,致力于提升法国软实力,推动文化遗产现代化。他在2002年连任后不久便推动此事,具有鲜明的政治意图:

- 凝聚民心:在社会分裂加剧之际,借文化共识强化国家认同;
- 国际形象塑造:展示法国开放、进步、尊重多元的价值观;
- 对抗文化虚无主义:回应全球化冲击下本土文化的边缘化危机。

国葬仪式庄严肃穆,军乐队护送灵柩穿越巴黎街道,总统亲自致辞,媒体全程直播,堪称一场精心策划的“国家典礼”,意在唤醒公民对共和国传统的敬意。

---

五、超越个体:仲马成为“被遗忘者”的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仲马并非唯一被历史忽视的伟大人物。他的迁葬,实际上开启了一场关于“谁值得被纪念”的全国性讨论。许多人视其为所有被埋没天才的象征——尤其是那些因性别、阶级、种族而未能获得应有地位的人。

此后,法国陆续推动更多元化的纪念政策,例如:
- 2018年,抵抗运动女英雄露西·奥斯兰德遗骨迁入先贤祠;
- 2024年,首位女性科学家玛丽·居里以外籍身份入祀(经归化后)。

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一场“记忆民主化”运动,使先贤祠不再仅仅是伟男子(grands hommes)的殿堂,而成为真正反映共和国多样性的精神圣殿。

---

结语:一具遗骨,千年回响

2002年仲马入祀先贤祠,表面看是一场迟到的葬礼,实则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觉醒。它不仅是对一位作家的致敬,更是法国对其历史阴影的直面、对多元价值的拥抱、对民族灵魂的重新定义。

正如希拉克所说:“我们的伟大不在于遗忘,而在于记住每一个让这个国家变得更丰富的人。”  
仲马的归来,提醒我们:真正的荣耀,属于那些用文字照亮黑暗、用生命挑战偏见的人。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