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4阅读
  • 2回复

[猎奇]中国第二大内流河“原地复活”!干涸了43年,为何如今又有水了?[1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4295
金币
43636
道行
38009
原创
2466
奖券
5004
斑龄
136
道券
1170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5883(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0-0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3:00



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的戈壁深处,一条沉寂了43年的河床,再次听到了久违的水声。

浑黄的河水带着上游祁连山的融雪气息,笨拙而又坚定地向前奔涌。

这条重新涌动水流的河流,便是中国的第二大内流河黑河。



那么这条国内如此重要的河流,为何会干涸,又是为何会重新“原地复活”?

这其中的坎坷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艰难的多!



01

二十世纪末,当时的黑河下游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从甘肃进入内蒙古额济纳旗之后的三百多公里河道,早已看不见一丝水光,河床裸露在外,被风沙打磨得和周围的戈壁滩别无二致。



风一起,吹起的不是水汽,而是呛人的沙土。

这条河的终点,是曾经水鸟翔集、芦苇丛生的东居延海,却在1992年就彻底消失,变成了一块巨大的盐碱地,白花花的湖底在太阳下刺眼得像一片伤疤。

而另一边的西居延海,也早在1961年彻底干涸。



生态的链条一旦断裂,崩塌是连锁性的,没有了湖水的滋润,地下水位急速下降。

额济纳旗引以为傲的四十万亩胡杨林,因为根系再也吸不到水分,开始成片成片地枯萎、死亡,变成了矗立在沙漠里的枯骨。

绿洲的面积缩水了将近一半,腾出来的土地迅速被流沙占领。



到了2000年,这个边陲小镇一年之内竟然刮了二十多次沙尘暴,漫天黄沙不仅笼罩了当地,甚至能一路吹到几千公里外的北京城。

问题到底出在哪?人们的目光顺着干涸的河道向上游望去。

黑河发源于青海的祁连山,一路向北,最重要的部分流经甘肃的河西走廊,那里有自古以来就富庶的“金张掖、银武威”。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为了发展农业,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人们在黑河的中上游修建了大量的堤坝、水库和引水渠。

一座座水闸就像一个个阀门,将珍贵的河水大量截留下来,灌溉着新开垦出的大片农田。

位于中游的张掖,更是将黑河水用到了极致,有了水的保障,这里的绿洲不断扩大,粮食产量节节攀升,城市也愈发繁荣。



但这种繁荣是有代价的,中游把水用多了,流到下游的水自然就少了,起初下游的断流只是季节性的,每年有一百来天没水。

渐渐地,断流的天数变成了两百天,最终河水连额济纳旗的边界都无法跨过,下游彻底只剩下干涸的河床。



02

眼看着下游的生态即将崩溃,一场大型的拯救行动在20多年前拉开了序幕。

2000年,水利部门决定对黑河全流域的水量进行统一管理,第一个大动作,就是“全线闭口,集中下泄”。

命令下达后,黑河沿线大大小小六十多个引水口全部关闭,不允许再从河里取一滴水。



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积攒起来的河水一口气冲到最下游,让东居延海“喝”上水。

然而,现实比预想的要复杂得多。

水流确实向下游奔涌而去,但长年干旱的河道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每一滴来之不易的水。



河水一边往下流,一边往地下渗,流着流着就没了,第一次调水,水头根本没能抵达终点。

失败没有让人们放弃,经过反复尝试和调度,终于在2002年,一股细细的水流抵达了干涸的东居延海。

湖底的盐碱地被浸湿,人们看到了希望,但这还不够,要让湖泊真正“复活”,需要的是持续稳定的水源。



真正的考验,落在了中游用水大户的肩上,一个被称为“九七分水”的方案被严格执行下来。

简单来说,就是张掖这样的中游地区,无论自己需要多少水,都必须保证有大约六成的水量能够流向下游。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对于张掖来说,少用六成的水,意味着要缩减六十万亩耕地的灌溉面积。



这直接关系到无数农民的生计和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为了拯救整个流域,这个“壮士断腕”的决定必须执行。

因此张掖开始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变革,大水漫灌的传统方式被彻底抛弃,取而代之的是高效的节水技术。



一排排喷灌设备在田野里旋转,一根根滴灌管道像毛细血管一样铺设到作物根部,把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

经过多年的改造,张掖建成了数百万亩的高效节水农田,每年能省下超过一亿立方米的水,这些水,都补给了黑河的下游。



03

从2005年开始,奇迹发生了,有了上游持续不断的水源补给,东居延海终于摆脱了干涸的命运,湖面基本稳定下来。

如今,这里的水域面积常年保持在三四十平方公里,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又能看到成群的水鸟在嬉戏。



水回来了,生态也跟着活了过来。黑河两岸的地下水位开始缓慢回升,一度枯萎的胡杨林重新焕发生机,绿洲的面积也增加了上百平方公里。

风沙天气明显减少,天空变得更加清澈。



生态的恢复,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经济回报,金秋时节,额济纳旗金色的胡杨林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人们来这里看大漠、看胡杨、看那一汪失而复得的居延海。

在今年的8月19日,黑河再次迎来补水,这条曾经“死亡”的河流,已经连续21年不再干涸,彻底的实现“复活”。



也正是因此,旅游业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早在2016年,游客数量就突破了百万人次,带来的收入超过了二十亿元。

甚至在冬天,上游融化的冰水也会被小心翼翼地调度到下游,用来灌溉草原,养育着牧民的牛羊。

如今这条付出巨大代价治理好的河流,也在不停的反哺当地的居民,这才是真正的“金山”。



信息来源:居延海抖音百科

中国水事:这就是黑河!

金台资讯:黑河向东居延海进行生态补水

新浪财经:黑河尾闾东居延海 实现连续21年不干涸

1条评分金币+18
huozm32831 金币 +18 - 昨天 19:32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2367
金币
462671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86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23:28
内蒙古额济纳旗的戈壁深处,沉寂长达43年的黑河河床再度出现水流,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它不仅是自然生态变化的重要信号,也折射出区域水资源管理、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修复之间的深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深远意义。

---

一、生态补水工程的系统推进:人为干预的积极成果

黑河(又称弱水)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青海、甘肃,最终注入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居延海。自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上游大规模农业开发与水库建设,进入下游的水量急剧减少。1980年代起,黑河下游断流频繁,居延海干涸,额济纳旗绿洲退化,黑河河床长期干涸,生态系统濒临崩溃。

自2000年起,国家启动黑河流域水量统一调度与生态补水工程,由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统筹协调甘青蒙三省区用水分配。通过科学调控上游水库放水周期,在农业用水淡季向下游实施“生态调水”,保障额济纳绿洲的基本生态需水。近年来,随着调度机制日趋成熟,补水量逐年增加,2020年以来多次实现全年连续输水。

此次干涸43年的河床重现水流,正是多年持续生态补水积累效应的集中显现。这标志着下游河道的输水能力正在恢复,地下水位回升,地表水—地下水联动系统逐步重建。

---

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文响应:降水与冰川融水的短期波动

尽管生态补水是主因,但也不能忽视全球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文循环的影响。近年来,祁连山地区气温升高,冰川与积雪加速融化,短期内增加了河流基流。同时,部分年份区域降水量有所回升,尤其是在黑河上游流域,出现了高于常年均值的降水事件。

例如,2021—2023年,祁连山区年均降水量较30年平均值上升约10%~15%,加之春季融雪提前且强度增大,导致黑河上游来水量显著增加。这部分自然增量为生态调水提供了更充足的水源支持,使得可调配至下游的水量更加充裕。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短期丰水”并不意味着气候根本性逆转,而可能是气候变率的一部分。但从水文角度看,它为生态恢复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

三、地下水位回升与生态廊道复苏:干河床“复活”的内在机制

干涸多年的河床之所以能再次承载水流,并非仅仅是地表来水的结果,更深层原因是地下含水层的逐步恢复。长期断流期间,额济纳旗地下水严重超采,潜水位下降达数十米,河道渗漏功能丧失。但近十余年来,生态输水不仅补充了地表水,更通过入渗补给地下水,使潜水位缓慢回升。

监测数据显示,额济纳旗沿河地带地下水位已较2000年回升3~8米,局部区域恢复至历史高程的70%以上。当新一次调水到来时,原本疏松沙化的河床具备了导水能力,水流得以在古河道中稳定行进,而非迅速下渗或散失。

此外,植被根系的初步恢复也增强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减少了水流扩散,形成正反馈机制——有水→植物生长→保水能力提升→更多水可留存。这种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过程,是河床“复活”的关键内因。

---

四、政策与制度创新: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典范实践

黑河下游复流的背后,是一整套制度性安排的成功运行。中国在内陆河流域首次建立了全流域水量统一分配与调度机制,打破了“各自为政”的水资源管理模式。甘肃张掖等地推行节水型农业(如滴灌、轮作休耕),削减农业耗水,将节约的水量作为“水权置换”指标转让给下游用于生态用途。

同时,国家投入巨资建设监测系统,包括遥感、自动水文站、地下水观测井等,实现实时监控与动态调整。这种“以水定地、以水定产”的治理理念,正在西北干旱区推广。

可以说,黑河复流不仅是自然事件,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制度层面落地生根的象征。

---

五、生态意义与未来挑战:绿洲重生的希望与隐忧并存

黑河河床再现水流,预示着居延海有望实现稳定存续,胡杨林、梭梭林等原生植被将获得再生机会,荒漠化趋势有望逆转。历史上著名的“居延文明”曾因水而兴、因水而衰,今日的水流回归,或许能为这片古老土地带来新的生机。

然而,挑战依然严峻:
- 上游发展压力未减,水资源争夺仍存在;
- 气候变暖长期趋势下,冰川资源终将萎缩;
- 生态系统恢复具有滞后性,全面复苏仍需数十年;
- 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当地牧民生计,仍是难题。

因此,此次水流重现应被视为一个“阶段性胜利”,而非终点。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流域法治化管理,推动绿色产业转型,构建韧性生态体系。

---

结语:一条河的归来,映照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

黑河下游断流43年后重现水流,看似是一个地理事件,实则是一部关于人类反思、科学治理与自然回应的宏大叙事。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极端干旱的戈壁深处,只要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系统治理,退化的生态系统仍有重启的可能。

这涓涓细流,不只是水的回归,更是生命走廊的苏醒,是生态文明理念在祖国北疆写下的一笔生动注脚。它的持续流淌,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智慧与耐心去守护。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19:32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8788
金币
404156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96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0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07:47
中国第二大内流河黑河(古称“弱水”)在干涸43年后实现“原地复活”,主要源于国家层面的系统性治理与科学调度。核心原因可总结如下:

🌊 一、干涸原因:人为开发与生态失衡
水资源滥用(1950年代起)
中游(甘肃张掖、酒泉)大规模垦荒,耕地激增,过度引水灌溉导致“上游抢水、中游浪费、下游无水”。
水利工程截流:上游修建水电站,中游引水渠密布,下游水量锐减。

生态崩溃
下游内蒙古额济纳旗的东、西居延海于1961年(西)和1992年(东)完全干涸,河床沙化。
胡杨林枯死40万亩,绿洲萎缩,沙尘暴频发(年均27次),波及北京、天津。

🛠️ 二、“复活”关键:国家战略与科学调度
统一流域管理(2000年启动)
国务院批复《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实施“全线闭口、集中下泄”调度,强制关闭中游60余个引水口,保障下游生态流量。
“九七分水方案”:按丰水期64%、枯水期50%的比例向下游分水,打破地域争水僵局。
中游节水革命

张掖等地压缩灌溉耕地60万亩,推广滴灌、喷灌技术,农业用水效率显著提升。
水利工程调控
建设蓄水枢纽(如2016年启动的峡谷水库),丰水期蓄水、枯水期补给,实现全年均衡供水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19:32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