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0阅读
  • 2回复

[猎奇]慈禧出逃后,日本人用照相机记录,最真实的紫禁城样貌 [2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4295
金币
43636
道行
38009
原创
2466
奖券
5004
斑龄
136
道券
1170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5883(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0-0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2:56



慈禧与紫禁城:一个王朝的背影



历史评价总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流转,但有一个名字却始终被钉在耻辱柱上——慈禧太后。光是慈禧二字,就让人本能地产生反感,这种根深蒂固的负面印象,似乎已经超越了具体史实的评判。



有人会问:这位执掌朝政近半个世纪的女人,难道就没有任何值得称道之处吗?确实,她曾通过辛酉政变铲除顾命八大臣,这段历史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但细想之下,宫廷权斗自古有之,为何到了慈禧这里就成了功绩?从甲午惨败到戊戌变法夭折,再到八国联军侵华,她的一系列决策最终换来的,是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站在21世纪回望这段历史,最令人扼腕的是那个如果——如果当时能有一个不同的选择......



1900年5月28日,当八国联军的铁蹄踏向北京时,慈禧的第一反应是仓皇出逃。昔日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就这样被拱手让给了侵略者。日本摄影师小川一真用镜头记录下了这座皇家宫殿最原始的模样,这些珍贵的影像,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面对外敌入侵,慈禧的内心其实颇为矛盾。当时民间尚有扶清灭洋的义和团势力,若善加利用,或许能扭转局势。但她更担心的是,一旦与列强彻底决裂,自己的统治地位将不保。于是她采取了一个自相矛盾的策略:表面上支持抗敌,暗地里却请求列强镇压义和团。这种首鼠两端的做法,最终导致了两面不讨好。



当联军兵临城下时,紫禁城的防御形同虚设。慈禧带着亲信仓皇西逃,几乎带走了所有防卫力量,偌大的皇宫就像一座无人看守的宝库。留下的少数官员在谈判桌上毫无筹码,只能眼睁睁看着侵略者在宫中肆意妄为。珍贵的文物被洗劫,精美的建筑遭到破坏,这座凝聚了数百年心血的皇家宫殿,在短短数月间面目全非。



在入侵者中,有两位特殊的日本人:摄影师小川一真和建筑师伊东忠太。他们带着学术研究的目的而来,用相机记录下了紫禁城最原始的风貌。这些珍贵的黑白照片,成为后人了解这座宫殿的重要窗口。



照片中最震撼的当属太和殿。即便在今天看来,其建筑工艺和装饰水准依然令人叹为观止。空荡荡的龙椅散发着无形的威严,让人真切感受到皇权神圣的威严气场。而储秀宫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这里曾是皇帝出生地,本该是后宫最热闹的所在,如今却显得格外冷清。中和殿作为朝政重地,其富丽堂皇的装饰难掩末代王朝的颓势。

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建筑本身,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悲剧。看着这些影像,我们不禁会想:如果当时能有一个更明智的统治者,如果那些精美的建筑能免于战火......但历史没有如果。



紫禁城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无论经历多少风雨,这座宏伟建筑群始终屹立,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保护这些珍贵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正如那句诗所言:白絮飞来饰太平,皇朝幕落紫禁城。王朝更迭,但文明永续。



-------------------------------------------------------------------------

慈禧逃跑后,日本人用照相机记录,一副“真实的”紫禁城样貌

中华文明的千年兴衰与紫禁城的沧桑见证



中华文明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数千年来历经辉煌与低谷,几度问鼎亚洲之巅。这并非虚言,而是被历史铭刻的事实。正如世间万物皆有起伏,再强大的民族也难免遭遇困境,但真正的伟大在于永不放弃的精神。



自秦始皇一统六国,华夏大地开启了封建时代的辉煌篇章。此后数千年间,朝代更迭,战乱频仍,但中华儿女始终坚韧不拔,在逆境中砥砺前行。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未能彻底击垮这个民族的意志。即便在外敌入侵的至暗时刻,华夏子孙依然坚守着骨子里的尊严与信念。



清末的黑暗与屈辱



晚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政策让中国与世界脱节,国力日渐衰微。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时,腐朽的清政府无力抵抗,只能一次次割地赔款,任由侵略者肆意妄为。紫禁城,这座象征皇权至高无上的宫殿,也在战火中失去了昔日的威严。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西逃。日本人伊东忠太,一位研究建筑史的学者,用相机记录下了此时的紫禁城——曾经金碧辉煌的宫殿,在黑白影像中显得格外凄凉。太和殿的御路、乾清宫的龙柱、帝王宝座……这些见证过康乾盛世的瑰宝,如今却蒙尘于战乱之中。



紫禁城的沧桑与坚韧



伊东忠太的镜头不仅捕捉了建筑的宏伟,更折射出一个王朝的衰败。太和殿前的龙柱,粗壮到一人难以环抱;乾清宫的宝座,虽已无人问津,却仍透着昔日的威严;翊坤宫与储秀宫被打通后形成的四进院落,依稀可见慈禧太后当年的奢靡生活。



然而,即便在破败中,紫禁城的风骨犹存。它的每一块瓦片、每一根梁柱,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历史。袁世凯称帝时,曾替换乾隆御笔的牌匾;战乱中,无数珍宝流落海外。但紫禁城的灵魂从未消失,它如同中华民族一样,在磨难中依然挺立。

永不磨灭的民族精神



这些老照片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警醒。它们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但更重要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不会因外敌的践踏而消亡。紫禁城的沧桑变迁,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缩影——历经风雨,却始终屹立不倒。



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依然能感受到紫禁城的恢弘气韵。它不仅是砖瓦堆砌的宫殿,更是华夏民族刚毅不屈的象征。无论经历多少挫折,这份深植于血脉中的坚韧,终将引领我们走向复兴。



1条评分金币+18
huozm32831 金币 +18 - 昨天 19:31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2367
金币
462671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84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23:31
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作为晚清最具权势的女性政治人物,在中国历史评价中长期处于负面地位,其形象多与“专权误国”“保守顽固”“丧权辱国”等标签相连。这一负面评价的形成,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源于她个人的政治决策与行为方式,也受到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历史书写权力以及意识形态建构的影响。以下从五个核心维度深入剖析其负面历史定位的成因:

---

一、政治专权与皇权体制的悖论:以“垂帘听政”为核心的权力垄断

慈禧太后通过三次垂帘听政(同治、光绪两朝)及幕后操控(如废立皇帝),实际掌控清朝政权近半个世纪(1861–1908)。这种长期的女性摄政,在儒家“男尊女卑”“后宫不得干政”的伦理体系下被视为对正统秩序的严重僭越。尽管她具备极强的政治手腕和权谋能力,但其权力获取方式——借助宫廷政变(如1861年辛酉政变扳倒顾命八大臣)和对皇权的实质性架空——被传统史观视为“牝鸡司晨”,违背纲常。

更关键的是,她始终将个人权力置于国家改革与制度转型之上。例如在戊戌变法期间,她最初默许光绪帝推行新政,但当改革触及军权(如谭嗣同密谋围园劫后)和自身权威时,立即发动戊戌政变(1898),囚禁光绪,屠杀维新派,终结了中国近代一次重要的制度革新尝试。此举被后世视为扼杀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转折点。

---

二、对外政策的失败与民族屈辱的象征性承担

慈禧执政时期正值列强环伺、中国屡遭侵略的时代。她在重大外交与军事决策中表现出严重的战略短视与情绪化倾向,成为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与国家耻辱的直接责任人之一:

- 甲午战争(1894–1895):为庆祝六十大寿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导致北洋水师装备落后、战备松弛,最终惨败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赔款两亿两白银,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1900):慈禧一度利用义和团“扶清灭洋”,向十一国宣战,酿成庚子之乱。北京沦陷,朝廷西逃,最终签订《辛丑条约》,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允许外国驻军,主权进一步沦丧。

这些事件不仅造成巨大物质损失,更摧毁了国家尊严。由于慈禧是最高决策者,她自然成为民族屈辱的象征性载体,被知识分子和民众归咎为“祸国殃民”的罪魁。

---

三、改革的矛盾性:有限维新与根本保守的深层张力

尽管慈禧在晚年推动“清末新政”(1901年后),内容涵盖废科举、练新军、设学堂、修律法等,看似顺应时代潮流,但其动机并非真正追求宪政或民主,而是出于维护满洲统治集团利益的现实考量。她对改革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 一方面接受技术性变革(如铁路、电报、警察制度),另一方面坚决抵制政治体制改革;
- 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却强调“大权统于朝廷”,拒绝设立真正意义上的议会;
- 对立宪派压制,加剧了士绅阶层与清廷的离心。

因此,她的改革被批评为“拖延式自救”,既未能挽救统治合法性,又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的到来。这种“半吊子改革”使她在进步力量眼中成为阻碍历史前进的保守符号。

---

四、历史书写的建构:革命叙事与民族主义话语的塑造

20世纪以来的历史叙述深受反封建、反帝爱国思潮影响。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将清廷描绘为“满族压迫汉族”的异族政权,而慈禧作为其核心代表,自然被置于“民族敌人”位置。民国成立后,官方与民间史学普遍采用“救亡图存”框架,强调近代中国的落后源于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慈禧遂成为这一叙事中的典型反面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阶级斗争史观进一步强化了她的负面形象:她被定义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帝国主义的走狗”,其生活奢靡(如耗费巨资办寿)与人民苦难形成鲜明对比,成为批判旧制度的重要靶标。即使改革开放后史学趋向客观,大众文化(如影视剧、通俗读物)仍延续“妖魔化”形象,固化公众认知。

---

五、性别与权力的文化冲突:父权社会对女性掌权者的道德审判

慈禧的性别身份在传统语境中加剧了其负面评价。在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中,女性参政本就备受质疑,若表现强势,则易被污名化为“阴险狠毒”“嫉妒残暴”。史料记载她处死情敌(如珍妃)、打压异己、任用亲信(如荣禄),均被放大为“妇人之仁缺失”或“私欲膨胀”的证据。

相比之下,男性帝王即便犯同样错误,往往被视为“权术运用”或“政治必要”。而慈禧的一举一动都被置于性别偏见的显微镜下审视,其权力合法性始终遭受质疑。这种结构性的性别歧视,使得她在历史评判中难以获得公正对待。

---

结语:复杂历史人物的再思考

应当指出,近年来学术界已开始重新评估慈禧的历史角色。有学者指出,她在太平天国之后维持中央权威、推动洋务运动、启动新政等方面亦有建树;其决策受限于时代结构、信息闭塞、满汉矛盾等多重制约,并非全然出于私利。然而,作为最高权力拥有者,她对重大失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慈禧的负面评价,既是对其具体行为的历史回应,也是近现代中国在遭遇文明危机时进行自我反思与价值重建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凝聚了人们对专制、落后、屈辱时代的集体记忆,因而超越个体,成为某种历史象征。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超越简单的“好人/坏人”二元判断,在结构性困境与个人选择之间,探寻更为深刻的历史真相。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19:31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8788
金币
404156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96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0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07:42
1900年慈禧出逃后,日本建筑学家伊东忠太与摄影师小川一真用相机记录了紫禁城未大规模修复前的原貌,照片成为研究晚清宫殿建筑的重要史料。

📌 背景:拍摄的时间与人物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慈禧携光绪帝西逃,紫禁城无人管理。日本建筑学家伊东忠太(被尊为“日本建筑之父”)认为日本古建筑源于中国传统建筑,遂带领摄影师小川一真进入紫禁城,用30天时间系统拍摄宫殿细节。拍摄目的包括记录建筑原貌、为日本皇室宫殿装饰提供参考,以及学术研究。

🧩 照片中的紫禁城关键特征
建筑/区域    当时样貌(1900年照片)    与现状差异点
城墙与屋顶    窗扇破损、杂草丛生,午门城楼雉堞树龄超5年    现状已修复,无杂草,门窗完整
太和殿    内部地毯破烂、龙椅积灰,盘龙柱沥粉线条更遒劲    匾额无满文(原满汉文,现仅汉文)
储秀宫    门帘破败,窗纸多被捅破,屋顶杂草与人等高    现状为复建,整洁有序
交泰殿    二十五宝玺匣盒罩布打开,地台包边破损    宝玺已规范陈列,建筑细节修复
(补充说明)照片中还可见太监在空荡宫殿行走,八国联军士兵在太和殿广场活动,反映了当时紫禁城的混乱状态。

✅ 历史价值与启示
这些照片是现存最早系统记录紫禁城原貌的影像资料,为近代修复(如太和殿复原)提供了关键依据。同时,影像中建筑的破损与文物劫掠(如流失海外的珍宝),成为晚清国力衰微的见证,也推动了后来中国文物保护意识的觉醒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19:31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