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耀科技大学,是由福耀集团董事局主席曹德旺发起,河仁慈善基金会捐资、福州市人民政府支持举办的民办公助、非营利、公益性全日制普通高校。学校于2025年2月21日获批设立,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突出理工和科技,着重开展制造业科技创新研究。
福耀科技大学的校园总体规划以 “共享融合、人文交互、智慧互联、低碳绿色”为核心理念,结合国际化办学定位与本土文化特色,形成五大建设亮点:

▲校园整体航拍
01.
基于岛状地形的防洪防涝安全体系

▲流洲岛原始地貌
福耀科技大学选址于福州市闽江口流洲岛,总占地面积1286亩。该校区地处元峰河与流洲溪环抱的元宝形岛屿,整体地势低洼,区域内水系发达,分布有大量农田及水塘。鉴于福州当地常年受台风灾害影响,因此在校园建设中,尤其重视校园安全,将防洪排涝系统建设作为工程规划的核心重点。


▲校园整体
校园核心区创造性地采用“原地筑基+回填抬升”的建设策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建设模式,为防洪防涝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工法对于有地下室的建筑单体,通过对场地的简单处理,直接浇筑混凝土作为地下室底板,在完成6米层高空间施工后,借助土方回填,抬升室外场地到设计标高。这一过程巧妙地省略了传统基坑支护与降水环节,不仅节省了30%以上的地下室建设成本,更重要的是,核心区建筑单体在地下形成贯通的车行空间,实现了校园核心区的人车分流。同时通过整体抬升场地标高,使校内场地标高高出周边水系常水位4米,从根源上大幅降低了洪涝倒灌的风险,就像为校园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高堤”,有效阻挡了周边水系可能带来的洪水威胁。

▲核心区地下室整体联通

▲抬升校园整体标高

▲地下室功能复合,外侧为车行环线及停车库,内区为学生活动空间

▲学生活动区通过下沉庭院改善室内空间品质

▲地下车库秩序井然,相互环通©中建三局福耀科技大学项目部
此外,生态防洪措施也不可或缺。在校园周边及内部种植具有固土、滞水作用的植物,形成生态缓冲带,不仅能够减少水土流失,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洪水的流速,降低洪水对校园的冲击。同时,利用透水铺装,下凹绿地等设施,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减轻排水系统的负担。

▲绿堤环绕,守护校园安全
02.
地域符号的空间叙事
校园规划深度植入福州地理文化基因,以“元宝形”岛状地形为基底,构建“山水入画”的空间骨架。中轴线以形似博士帽的图书馆为核心,两侧对称分布旗山楼、鼓山楼、五虎山堂等建筑,以福州地理标志命名,彰显地域特色,形成“左旗右鼓、五虎朝屏”的传统风水格局呼应。


▲图书馆

▲图书馆入口细部
核心区建筑通过骑楼体系互相贯通,这一设计巧妙兼顾了地域气候特征与本土建筑特色的传承。福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台风季常伴随强风骤雨,骑楼外廊的挑檐,既能为行人遮挡烈日暴雨,避免雨水直接冲刷建筑立面,又能引导空气流通形成天然风道,在炎热季节为建筑内部降温,让师生在穿梭于各楼宇间时免受天气干扰,同时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

▲骑楼贯通,无惧风雨烈日

▲大草坪两侧建筑,一层均为连续的骑楼空间

▲公共教学实验楼一层骑楼贯通
▲运载与智慧交通学院

▲生活区骑楼空间
03.
古厝新生的文脉传承
对岛内5栋明清时期的古厝采取“原真性保护+适应性改造”策略,构建“活态文化博物馆”。保留古厝的穿斗式木构架、燕尾脊、风火墙等核心元素,修复过程中采用传统榫卯工艺与老工匠手工技法,确保历史肌理完整。功能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将陈氏古厝改造为校史展览馆,利用天井设置水庭与数字投影,使百年夯土墙与动态影像叠加呈现;林氏祖屋转型为学术沙龙空间,保留原有花窗与匾额,新增模块化家具与智能照明系统,满足现代研讨需求。古厝周边规划“厝边广场”,移植原村庄的风水树与石板路,定期举办拗九节祈福、端午包粽等民俗活动,让传统生活场景在校园中延续,形成“古今对话”的文化场域。

▲黄云涛厝(民国末期建筑)全貌©福耀科技大学

▲黄云涛厝(民国末期建筑)©福耀科技大学


▲清末古厝新容©福耀科技大学

▲穿越时空的对望©福耀科技大学
04.
共享融合的跨学科学习空间
校园空间规划,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目标,通过系统性优化教学环境布局来强化跨学科协同创新。学院建筑群采用标准化模数单元进行功能分区,形成教学区与实训区无缝衔接的有机整体,有效支撑学生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的双向转化。建筑单体内部精心打造开放式共享空间,为师生构建兼具学术研讨与团队协作功能的复合型交流场景。科研功能采用可重构空间设计理念,设计成模块化实验室,能够根据科研项目需求动态调整功能配置,为跨学科联合攻关提供硬件支撑。通过营造多元化的知识交互场景,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研究者的思想碰撞。

▲公共教学实验楼学生集散厅

▲运载与智慧交通学院天幕集散厅


▲图书馆中庭玻璃穹顶



▲图书馆中庭



▲图书馆内景

▲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庭©福耀科技大学

▲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福耀科技大学
05.
高投入的科研实验室
与产教融合平台
福耀科技大学高度重视科研硬件建设与产教融合发展,首期便投入超8亿元用于实验室建设,配备步入式高低温湿热实验室等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实验设备,为科研工作提供坚实支撑。学校积极与华为、宁德时代、赛力斯、中国一汽等众多行业领军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让学生和科研人员能够直接参与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在“有枪炮声”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率。



▲工程实训与“三创”中心©福耀科技大学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福耀科技大学
建筑地点:福建省福州市
设计时间:2022.05-2024.08
建成时间:2024.08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占地面积:1286亩
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85.82万平方米,其中同济设计部分75.46万平方米
项目总负责人:王文胜
规划团队:张力、黄宏智、张嵩崴、马丽君、朱宁、王萌晓、葛云飞、张璐
建筑团队:王文胜、张坚、黄平、周峻、曾从炜、黄俊、谭嘉琪、邱金宏、潘丽阳、卢西、姜鸿博、江文津、程熠、王峰、钟强、陶匡义、施晓梅、隋璐、张帆、陈煜君、郭志滨、晁一博、彭书琪、王亮、唐璐、李爽
结构团队:张涛、耿耀明、居炜、胡锡勇、马东亚、庄磊、周游、冯锋、郭洋、沙全治、张楠园、胡晓莹、林君威、曹梦雪、慕向辉、陈子望、翁文芳、郭昊诚、高慧
给排水团队:冯玮、黄倍蓉、李意德、陈夏彬、鲁永辉、路璐 、茅德福、李丛宇、李苑阳、程诗卉、陈铭、汪润、沈嘉钰、李丹青、李静
暖通团队:徐桓、周鹏、曾刚、苏志、梁彪、李昊翔、姚赛、何克青、倪自翀、董劲松、苑登阔、高君仙、杜佳
电气团队:程青、廖述龙、陈义清、郑剑锋、孙立安、周莹、刘雯、陆扬、刘龙、麻伟男、汪晴、徐而峰、顾巍
摄影: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