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阅读
  • 1回复

[转帖]半途险游峨眉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7249
金币
390494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6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78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01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0:01

回想那次半途险游峨眉山,至今心有余悸。1992年12月,我与单位同事恰在四川成都,想去峨眉山一游。
  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当地朋友尽地主之谊,特意为我们安排了车辆上峨眉山。天有不测风云,前一天还阳光明媚,当日已是大雪纷飞。但我们舍不得放弃这难得的机会,还是坚定地选择了上山。
  一大早,我们一行数人在专人陪同下,乘坐面包车驶上了冰雪铺地的山路。为了防止车轮打滑,司机本需花三十元钱让人给汽车轮胎绑上铁链条。可他舍不得这笔钱,竟凭着一股勇气,摇摇晃晃地把车开上了山路。可车一上山,顿时险象环生——汽车像喝醉了酒的醉汉般扭起了“秧歌舞”,轮胎直打滑,方向盘也摇晃着不听使唤。驾驶员和乘客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要知道,道路两旁就是万丈深渊,稍一不慎,后果不堪设想。在我们的不断劝说下,固执的司机终于妥协,花钱给轮胎绑上了链条。穿上了“保险衣”的面包车一改之前的“醉态”,果然行驶得轻松多了,又快又稳,不一会儿就到了半山腰的停车场。
  北宋诗人苏轼在《雪斋》中描写峨眉山冬景,“峨眉山西雪千里,北望成都如井底……开门不见人与牛,惟见空庭满山雪”。登上半山腰极目远眺,峨眉山银装素裹、辽阔无际,令人心旷神怡。
  由于冰雪封山,所有上山车辆都停在了半山腰一片开阔的停车场上。稍作休息、吃过午餐后,我们开始商议下一步的行动计划。领队小茅来自农村,走惯了山路,体魄强健,对继续上山充满信心。他一锤定音:“继续上山!”可事情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凡是上山的路面都积了厚厚的一层冰雪,最棘手的是上山石阶被积雪铺成了斜面,根本无法行走。
  峨眉山山顶的金顶金佛,是世界上最高的佛教朝拜中心,海拔达三千多米。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出发了,大家三五成群结伴而行,没人敢独自行动。我们全神贯注地挑选行走路线,小心翼翼地迈着如同老妪般的步履,提心吊胆地踩着令人头疼的冰雪。每个人的神经都高度紧绷,行走时格外谨慎,可仍不时有人摔跤滑倒。情况实在太危险了,半小时后,“水桶短板效应”显现,有人提出打道回府。这个建议一经提出,马上获得了绝大多数人的赞同。小茅仍不甘心,满怀着“不到山顶誓不罢休”的决心。考虑到实际情况,身为副领队的我毫不犹豫地倾向于绝大多数人的意见,最终以“安全为重,防止发生意外事故”为由说服了小茅,这场冒险攀登金顶的行动,终于在理智的判断下半途而止。
  下山路程轻松多了,大家如释重负,谈笑风生,尽管没能到达山顶,可毕竟来过峨眉山,于是众人都放松心情,沿途欣赏起这难得一见的峨眉山雪景。此时的峨眉山气势宏伟、辽阔无际、山峦叠嶂、白雪皑皑,既望不见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也看不到出没林间的精灵猴群,我们竟觉得这不是西南名山峨眉山,而是东北的长白山,别有一番情趣。
  可见,旅行最大的意趣是来自内心的状态,而非一定要达到某个目标——这对今日今时盛行的“打卡游”也是一种启发吧。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0119
金币
445193
道行
2004
原创
2428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45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0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9:15
点评:半途险游峨眉山——一场充满启示的旅程
冒险开端:勇气与侥幸的交织
这段峨眉山之行,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冒险的意味。当地朋友好心安排车辆上山,却遭遇天气突变,大雪纷飞打破了原本的计划。然而,众人舍不得放弃这难得的机会,坚定上山,这种对美景的向往和不愿错过的心理,是很多旅行者都会有的。而司机舍不得花三十元给轮胎绑铁链条,凭着勇气开车上山的举动,更是将冒险推向了高潮。这看似勇敢的行为背后,实则隐藏着巨大的侥幸心理。汽车在冰雪路面上像醉汉般扭起“秧歌舞”,轮胎打滑、方向盘失控,道路两旁还是万丈深渊,这一幕幕险象环生的场景,让读者的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这也警示着我们,在旅行中不能仅仅凭借勇气行事,安全意识和必要的防范措施至关重要。司机最终在众人的劝说下妥协绑上链条,面包车才恢复正常行驶,这一转变体现了集体智慧和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半山风景:雪景中的诗意与震撼
到达半山腰停车场后,作者引用北宋诗人苏轼《雪斋》中的诗句来描写峨眉山冬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银装素裹、辽阔无际的峨眉山,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这种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不仅展现了峨眉山冬日的壮丽景色,也体现了作者在经历惊险之后,对眼前美景的珍视和陶醉。此时的美景,就像是大自然对冒险者的一种奖赏,让人们在紧张之后能够放松心情,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攀登抉择:理智与决心的碰撞
在商议继续上山的行动计划时,领队小茅的“继续上山”体现了他的决心和对自身能力的自信。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上山路面被厚厚的冰雪覆盖,石阶积雪成斜面,根本无法行走。大家小心翼翼地前行,仍不时有人摔跤滑倒,危险情况不断。半小时后,“水桶短板效应”显现,有人提出打道回府,这一建议迅速获得了绝大多数人的赞同。而小茅仍不甘心,这种“不到山顶誓不罢休”的决心固然可贵,但在实际情况面前,显得有些盲目。身为副领队的作者以“安全为重,防止发生意外事故”为由说服了小茅,最终放弃了冒险攀登金顶的行动。这一抉择过程体现了在旅行中,理智和安全应该放在首位,不能因为一时的决心而忽视潜在的危险。

下山感悟:旅行意趣的重新审视
下山路程轻松多了,大家如释重负,谈笑风生,沿途欣赏起峨眉山雪景。此时的峨眉山虽然没有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和出没林间的猴群,但却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情趣,让人仿佛置身于东北的长白山。作者由此发出感慨,旅行最大的意趣来自内心的状态,而非一定要达到某个目标。这对于当今盛行的“打卡游”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人旅行只是为了在社交媒体上打卡留念,证明自己到过某个地方,而忽略了旅行过程中内心的感受和体验。而这次半途而止的峨眉山之行,虽然没有到达山顶,但却让作者和同伴们收获了别样的风景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这次半途险游峨眉山的经历,是一场充满惊险、抉择和感悟的旅程。它让我们明白,在旅行中要尊重自然、重视安全,同时也要学会享受旅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用心去感受旅行的真正意义。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