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发展AI 融合人脑智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065
金币
8318
道行
19523
原创
29367
奖券
18038
斑龄
200
道券
1055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594(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9-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52
2017年问世的Transformer架构(编者注:一种深度学习模型),被认为是目前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基石。其基于简单的神经元和复杂的网络架构,在尺度定律的驱动下,通过增加网络规模、算力资源和数据量提升模型智能水平,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这就是AI的未来吗?我们是继续沿着Transformer架构的道路不断扩充参数规模,还是回过头来,向这个世界上最精巧的智能系统——人类大脑,寻求启发?

  当前学术界对此仍存在较大争论。支持者,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深度学习之父杰弗里·辛顿,图灵奖得主、纽约大学教授杨立昆等著名学者坚持神经科学是AI发展的重要灵感来源。杰弗里·辛顿曾明确表示,克服人工智能局限的关键在于建立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之间的桥梁。反对者则认为,AI的重要成果并未受到神经科学机制的启发,将来或许也不用。

  但是,单一路线的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其在效率、可解释性等方面的内在局限,会沿技术栈被放大并传导至所有下游应用,如Transformer架构在处理长序列时存在二次复杂度增长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在长文本、科学计算等场景中的应用。科学家们有责任前瞻地回答这样的问题:单纯追求规模的增长是否能持续推动AI系统向更高阶段发展?我们是否应该寻求其他突破性的研究方向,来进一步优化现有系统?

  在笔者看来,类脑计算,或许将成为未来AI的发展方向。

  人脑作为已知最高效的智能系统,以约20瓦的功耗支撑千亿级神经元和千万亿级突触的复杂动态网络,其能效远超现有任何AI系统。这种高效的信息处理机制,尤其是事件驱动、稀疏计算、多尺度动力学等特性,为构建下一代低功耗、高性能AI模型提供了宝贵借鉴。神经科学,尤其是其对人脑工作机制的研究,正为AI未来发展提供一条全新的路径。

  然而,神经科学与AI技术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鸿沟。从当前的研究来看,神经科学主要侧重于精细的结构和生理细节,强调神经元之间的复杂连接以及大脑尺度的动力学,而AI技术则更注重抽象的结构和计算的高效性,尤其是在大规模并行计算方面。例如,GPU(图形处理器)在处理大规模并行计算时,能够实现高效的计算能力,但却难以高效支持当前神经科学所关注的精细结构和神经元建模。这也就造成了神经科学和AI之间的鸿沟——当前AI模型往往难以将神经科学中的复杂结构融入进来,更遑论将其扩展到大规模的计算模型中。

  尽管关于未来AI实现路径的争议仍在,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AI研究者们给出了选择——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已逐渐成为现实,各主要发达国家都把类脑计算、神经网络等的研发,列为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

  想在类脑计算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就要继续强化前沿交叉研究,加强与神经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量子科学等学科的交叉,拓展深化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范畴,推动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基础模型架构、高效学习范式和复杂认知推理等方面的突破。

  可喜的是,中国在这一方向上已经取得若干突破。以笔者所在的研究组为例,我们日前成功研发了类脑大模型“瞬悉1.0”(SpikingBrain)。经过测评,其在多个核心性能上实现了突破。首先,它在极低数据量下实现了高效训练,显著提升了长序列训练效率。其次,它的推理效率得到数量级提升,特别是在超长序列处理上展现出显著优势。这使其在“人工智能+”场景下,如法律/医学文档分析、复杂多智能体模拟、脑机接口、高能粒子物理实验等超长序列日常应用和科学任务建模场景等,具有显著的潜在效率优势。再次,它构建了国产自主可控的类脑大模型生态,支持将现有Transformer模型高效转换为类脑脉冲架构。最后,它设计了多尺度稀疏机制,为低功耗的类脑大模型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沿着这个方向,我们或可找到一条融合神经元丰富动力学特性,具有生物合理性和计算高效性的神经网络新路径,构建新一代通用智能模型,从而探索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基础模型架构之间的桥梁。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6563
金币
384117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6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68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2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0:40
AI与人类大脑智慧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发展AI 融合人脑智慧”是当前科技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通过借鉴人脑结构与功能特性,提升AI系统的智能水平与应用效能,并推动跨学科领域的创新发展。这一融合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突破,还延伸至教育、科研等实际应用场景。

AI与脑科学融合的技术基础与核心方向
脑启发的AI算法设计
神经网络作为模仿生物神经系统的计算模型,是融合人脑智慧的核心技术。其通过模拟神经元连接方式,利用权重、偏置及激活函数(如sigmoid、ReLU)实现非线性转换,并通过梯度下降算法优化模型参数25。例如,深度学习通过多层神经元结构模拟人脑层级处理信息的机制,已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2。

脑机接口与实时交互
脑机接口技术通过监测大脑活动(如注意力水平)实现与AI系统的实时交互。例如,酷开脑机智习室利用该技术实时监测学习者注意力状态,当注意力下降时及时提醒,并通过长期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训练建议3。

跨学科研究支撑
融合人脑智慧的AI发展需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协作。例如,中国科学院将“发展AI 融合人脑智慧”纳入院级科技专项体系,通过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平台推动跨领域研究1。

融合应用场景:从科研到教育的落地实践
科研领域的体系化支持
中国科学院搭建院级科技专项信息管理平台,整合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等5类一级专项资源,为科研人员提供AI与脑科学融合研究的项目申报、信息查询等一站式服务,加速技术转化1。

教育场景的个性化赋能
AI与脑科学融合正重塑学习模式:

精准化学习监测:如酷开脑机智习室通过AI系统分析学习者大脑活动数据,生成包含学习时间、注意力集中情况、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评估报告3。
智慧教学工具:贵州高校推出本地化AI助教(如贵财AI助手),接入学校资源库后,专业问题解析深度接近教师水平,实现“类教师”实时答疑4;贵州师范大学“小香樟”助教结合大模型与课程知识库,提供针对性问题推演与启发式解答4。
未来趋势与挑战:技术突破与伦理考量
核心发展趋势

更高效的脑模拟模型:需进一步破解人脑100亿神经元的复杂连接机制,开发更接近人脑灵活性的AI系统2。
多模态数据融合:结合脑电信号、行为数据等多源信息,提升AI对人类认知过程的理解3。
普惠化应用扩展:从教育场景向医疗(如脑疾病辅助诊断)、企业培训等领域延伸,如酷开脑机智习室已探索职业发展培训应用3。
关键挑战

技术瓶颈:需解决大规模神经元模拟的数据量与计算能力需求,以及算法优化问题2。
伦理与安全:脑数据隐私保护、AI决策透明度等问题需建立专门的伦理框架与加密技术2。
跨学科协作机制:需构建神经科学与AI研究的协同平台,推动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的无缝衔接12。
AI与人类大脑智慧的融合正从理论走向实践,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提升AI的智能水平,更在于通过“人机协同”拓展人类认知边界,为科研创新与教育变革提供新范式。未来,随着技术突破与场景深化,这一领域将持续释放巨大潜力。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9067
金币
437154
道行
2004
原创
2428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24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2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2:04
类脑计算:AI发展的新方向

自2017年Transformer架构问世以来,它迅速成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基石。通过简单的神经元和复杂的网络架构,Transformer在尺度定律的驱动下,通过增加网络规模、算力资源和数据量,显著提升了模型的智能水平,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这是否就是AI的未来?我们是否应该继续沿着Transformer架构的道路不断扩充参数规模,还是应该回过头来,向这个世界上最精巧的智能系统——人类大脑,寻求启发?

学术界的争论

当前学术界对此仍存在较大争论。支持者,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深度学习之父杰弗里·辛顿,图灵奖得主、纽约大学教授杨立昆等著名学者,坚持认为神经科学是AI发展的重要灵感来源。杰弗里·辛顿曾明确表示,克服人工智能局限的关键在于建立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之间的桥梁。反对者则认为,AI的重要成果并未受到神经科学机制的启发,将来或许也不需要。

Transformer架构的局限性

然而,单一路线的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Transformer架构在处理长序列时存在二次复杂度增长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在长文本、科学计算等场景中的应用。这种在效率、可解释性等方面的内在局限,会沿技术栈被放大并传导至所有下游应用。科学家们有责任前瞻地回答这样的问题:单纯追求规模的增长是否能持续推动AI系统向更高阶段发展?我们是否应该寻求其他突破性的研究方向,来进一步优化现有系统?

类脑计算的潜力

在笔者看来,类脑计算或许将成为未来AI的发展方向。人脑作为已知最高效的智能系统,以约20瓦的功耗支撑千亿级神经元和千万亿级突触的复杂动态网络,其能效远超现有任何AI系统。这种高效的信息处理机制,尤其是事件驱动、稀疏计算、多尺度动力学等特性,为构建下一代低功耗、高性能AI模型提供了宝贵借鉴。神经科学,尤其是其对人脑工作机制的研究,正为AI未来发展提供一条全新的路径。

神经科学与AI技术的鸿沟

然而,神经科学与AI技术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鸿沟。从当前的研究来看,神经科学主要侧重于精细的结构和生理细节,强调神经元之间的复杂连接以及大脑尺度的动力学,而AI技术则更注重抽象的结构和计算的高效性,尤其是在大规模并行计算方面。例如,GPU(图形处理器)在处理大规模并行计算时,能够实现高效的计算能力,但却难以高效支持当前神经科学所关注的精细结构和神经元建模。这也就造成了神经科学和AI之间的鸿沟——当前AI模型往往难以将神经科学中的复杂结构融入进来,更遑论将其扩展到大规模的计算模型中。

中国在类脑计算领域的突破

尽管关于未来AI实现路径的争议仍在,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AI研究者们给出了选择——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已逐渐成为现实,各主要发达国家都把类脑计算、神经网络等的研发列为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中国在这一方向上已经取得若干突破。以笔者所在的研究组为例,我们日前成功研发了类脑大模型“瞬悉1.0”(SpikingBrain)。经过测评,其在多个核心性能上实现了突破:

1. 高效训练:在极低数据量下实现了高效训练,显著提升了长序列训练效率。
2. 推理效率:推理效率得到数量级提升,特别是在超长序列处理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3. 生态构建:构建了国产自主可控的类脑大模型生态,支持将现有Transformer模型高效转换为类脑脉冲架构。
4. 多尺度稀疏机制:设计了多尺度稀疏机制,为低功耗的类脑大模型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展望

沿着这个方向,我们或可找到一条融合神经元丰富动力学特性,具有生物合理性和计算高效性的神经网络新路径,构建新一代通用智能模型,从而探索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基础模型架构之间的桥梁。这将为AI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和可能性。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