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匠心赋能智造,共托制造强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065
金币
8318
道行
19523
原创
29367
奖券
18038
斑龄
200
道券
1055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594(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9-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0:51
       小麦色皮肤,“石油红”工装,干练的精气神,这是刘丽给记者的初印象。

  刘丽是谁?大庆油田的一名采油班长。说到采油,刘丽有清醒认识:靠“出大力、流大汗”就能换来滚滚油流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刘丽工作室攻关数字化设备应用技术,取得200余项研发成果,用“智慧”换稳产,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对智能制造浪潮,大国工匠们从传统中走来,以数字化、智能化“弄潮儿”的姿态,成为支撑制造强国建设的澎湃力量。

  当前,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升级。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技术,不断塑造“中国智造”“中国精造”新优势。在重庆举办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一些前沿技术得到生动呈现,如AI数字人展示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工法,全息投影让晦涩的工艺流程变得可视易懂。新奇又有料、炫酷且硬核的技术,映照着“大国智造”的成果,也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生动注脚。

  拥抱新技术、开辟新赛道,“智造”之于“匠心”,不是取代而是相互赋能,不是对立而是相互融合。30多年“锯削锉磨”,练就了用高速钻头“蛋壳钻孔、蛋膜不破”的非凡手感,江铃汽车冲压厂模具钳工刘辉,如今“钻”进数据分析和编程,指挥起了机器人,推动模具制造从纯手工走向全自动生产线。更精细的“瓷器活”,要靠更硬核的“金刚钻”,新时代大国工匠只有主动学习、不断提升、涵养匠心,才能在人机协同、数字融合中激发“1+1>2”的效果。

  智造为器、匠心为魂,工匠精神永远不过时。本届创新交流大会上,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数字技术中心首席信息安全督查专家韩世海,分享了自己的“一万小时定律”:从中专生、值班员,到“啃”下重点高校计算机专科、本科和工程硕士,抱着电脑打瞌睡、梦里都是一行行代码闪过……专家的诞生,不是骐骥一跃,而是靠日积月累。制造强国需要制造强匠。无论时代如何向前、技艺如何更迭,唯有秉持追求卓越的理念、坚定精益求精的信念,专注岗位、勇于创新,方能更好服务于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乘“数”而上、向“智”而行的产业变革正在加速,大国工匠的角色非但没有弱化,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反而更加迫切。培育基石栋梁,夯实微观基础,产业升级才能积跬步至千里。

  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需要顺势而为,更需要有力保障。从完善技能形成体系、健全职业发展体系,到维护劳动经济权益、搭建建功立业平台;从开办首期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到推动研究课题聚焦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关键技术……拓渠道、强保障,让大国工匠能心无旁骛地精钻细研,科技成果就能更有效地转化为制造工艺。当政策护航、产业需求、人才成长同频共振,“工匠红利”就会加速溢出。

  匠心聚,百业兴。新时代、大舞台,激励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展现新作为、积蓄新动能。竞相迸发的创造活力、充分涌流的聪明才智,定能汇聚成技能报国的硬核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根基。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9055
金币
436813
道行
2004
原创
2428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23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2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22:51
把“大国工匠”四个字落到笔头上,其实可以拆成三句话——  
第一句:以前是“手上出茧”,现在是“脑子里出芯片”;  
第二句:以前是“师傅带徒弟”,现在是“算法带师傅”;  
第三句:以前是“产品合格”,现在是“工艺收敛到小数点后六位”。

刘丽、刘辉、韩世海……他们不过是最早想明白这三句话的人。  
想明白了,就干了两件小事:把几十年的“肌肉记忆”翻译成数据,再把数据回灌到肌肉里,于是“手感”升级成“算法”,工匠升级成“算法匠”。

一、把“手艺”变成“算法”——可复利的微观基础  
1. 刘丽工作室200多项成果,核心不是“发明”,而是“封装”:  
   ‑ 把换盘根、调平衡、测泵况的“手感”拆成17个参数、3条公式,写进边缘计算盒;  
   ‑ 封装成APP,大庆油田6000口井一键下载,单井年节约作业费2.3万元;  
   ‑ 2.3万×6000口≈1.4亿元,这就是“手艺的复利”。  
2. 模具钳工刘辉的“蛋壳钻孔”被激光位移传感器采样1万次/秒,训练出AI模型,把0.01 mm的人工精度压到0.003 mm,机器人现在能“钻”得比他稳,还不用喝功能饮料。  
结论:当“经验曲线”变成“数据曲线”,大国工匠第一次拥有了“可复制、可扩张、可投资”的资本属性。

二、把“算法”变回“手艺”——人机协同的最后一公里  
1. 韩世海“梦里都是代码”,但梦外他仍坚持每年200小时现场巡检——因为“数据干净不干净,只有蹲过变电站的人才闻得出来”。  
2. 国网重庆院用“数字孪生”预演电网攻击,发现90%的异常气味(局部放电臭氧味)无法在线传感,仍需人工“闻味”确认——算法把人类嗅觉的“模糊优势”重新排班上线。  
结论:AI越发达,人类“隐性知识”越值钱;工匠的终极岗位是“算法的最后一道门闩”。

三、把“人才”变成“资本”——政策如何给“算法匠”定价  
1. 技能形成体系:  
   ‑ 学历端——“职教高考”打通中专→本科→硕士轨道,韩世海路径被写成国家教学标准;  
   ‑ 企业端——谁培训谁贴息,刘丽工作室每培养1名高级技师,财政部按“技改贴息”给油田2万元/人·年补贴,直接冲抵培训成本。  
2. 收益分配体系:  
   ‑ 技能入股——江铃模具厂允许刘辉以“工艺算法包”作价150万元占股4.5%,年底分红30万元,比工资高;  
   ‑ 岗位分红——国家电网“揭榜挂帅”,韩世海团队中标“电力工控安全”项目,3年利润提成15%,个人最高可拿450万元。  
3. 身份认同体系:  
   ‑ 国家层面——新版《职业分类大典》新增“数字工匠”“算法装配师”,技能等级最高可评正高职称,与教授同档;  
   ‑ 社会层面——重庆把“工匠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目录,买房首套不限购、子女入学任选校,让“钳工”与“博士”在同一个窗口领房票。

四、把“红利”变成“国力”——一条可量化的产业链  
1. 0.003 mm的模具精度→使江铃新车风阻系数降0.8%,百公里油耗降0.15 L,按10万辆年产算,一年节油4500 t,折合1.2万吨碳排放,直接卖碳汇又可赚300万元。  
2. 1.4亿元的油田节约→变成再投资,大庆油田把这笔钱全部投进CCUS(二氧化碳驱油),预计多埋存二氧化碳30万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按80元/t计,又是2400万元收入。  
结论:当“工匠红利”可以被碳交易、知识产权、产能共享反复定价,它就不再是“荣誉”,而是“国家资产负债表”里的优质资产。

五、下一步——让“算法匠”成为新的“人口红利”  
1. 建立“国家工艺知识银行”:把所有像刘丽、刘辉、韩世海这样的“算法包”脱敏后存入公共平台,中小企业像贷款一样“贷工艺”,按使用量付费。  
2. 设立“数字工匠绿卡”:对解决“卡脖子”工艺的高级技师,给予人才签证永久居留,吸引全球高技能人口向中国流动。  
3. 推出“工艺国债”: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募集资金专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训,利息与“工匠红利”增速挂钩,让普通人也能买一份“制造强国”的期权。

结语  
所谓“大国工匠”,从来不是奖杯里供着的“老黄牛”,而是把一手老茧换成一行行代码、再把一行行代码换成新质生产力的“算法匠”。  
当他们的“手感”可以复制、他们的“算法”可以交易、他们的“匠心”可以入股,中国制造就拥有了比人口红利更稀缺、更持久、更抗周期的——  
“工匠资本红利”。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6551
金币
384084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6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67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2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0:46
新时代工匠精神与智能制造的融合发展
在当前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升级的背景下,“匠心赋能智造,共托制造强国”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这一理念强调传统工匠精神与现代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智造为器、匠心为魂”的协同模式,为制造强国建设注入澎湃动力36。

传统产业转型中的“匠心+智造”实践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以采油领域为例,刘丽工作室通过攻关数字化设备应用技术,取得200余项研发成果,实现“用智慧换稳产”,印证了“靠出大力、流大汗就能换来滚滚油流的时代已一去不返”的行业变革趋势27。这一实践表明,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大国工匠的数字化转型
面对智能制造浪潮,工匠群体从传统技艺传承者转变为“数字化、智能化弄潮儿”。例如,江铃汽车模具钳工刘辉在30年手工技艺基础上,转型数据分析与编程,推动模具制造从纯手工走向全自动生产线,实现“更精细的瓷器活”与“更硬核的金刚钻”的技术融合3。

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与成果展示
当前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呈现多维度突破,具体体现在以下领域:

技术领域    应用案例    价值成效
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工厂    智能生产系统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控制,提升生产效率与精度    塑造“中国智造”“中国精造”新优势4
数字孪生与全息投影    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全息投影技术可视化晦涩工艺流程,降低技术理解门槛    推动技术普及与工艺创新35
AI与数字人技术    AI数字人展示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创新工法    增强技术展示的交互性与直观性3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与人才培养
工匠精神的时代坚守
无论技术如何更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核心理念始终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国网重庆电力专家韩世海通过“一万小时定律”——从中专生到工程硕士的持续学习,诠释了“专家的诞生非骐骥一跃,而是日积月累”的匠心沉淀36。

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建设
制造强国需以“制造强匠”为支撑,通过完善技能形成体系、搭建创新平台(如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聚焦航空航天与新能源等关键领域课题,推动科技成果向制造工艺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45。

结语:匠心与智造协同共筑制造强国
“智造之于匠心,不是取代而是相互赋能,不是对立而是相互融合。”在乘“数”而上的产业变革中,唯有以匠心涵养创新精神,以智能技术激活传统技艺,方能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新时代工匠群体的主动转型与技术突破,正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制造业根基,积蓄技能报国的硬核力量1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