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阅读
  • 0回复

[红楼梦]薛宝钗真情表白,遭贾宝玉当面拒绝,却为二人日久生情打下基础[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3150
金币
455
道行
19523
原创
29315
奖券
17968
斑龄
199
道券
1055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152(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8-2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7小时前

《红楼梦》中,因贾元春被册封为贵妃,薛宝钗进京时又打着“选秀”的名义,不少人误以为她同样有机会入宫,成为妃嫔。后来她寄居贾府,与宝玉成婚,更让人觉得她是“落选”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然而若细读原文,便会发现这种理解有失偏颇。薛宝钗所参加的并非选妃,而是选拔高级宫女的过程,即便被选中,也只能担任才人、赞善等职,主要是服侍公主或郡主。如此安排,首先薛家素来富庶,不会愿意让女儿去做伺候人的宫女;其次,当时薛家正因生意困顿而焦头烂额,这样的安排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选秀”更像是薛姨妈的一种借势宣传,意在抬高女儿身份,好为她谋得一门体面的婚事,譬如所谓“金玉良缘”或者寻找一位金龟婿。而宝钗与贾宝玉之间,虽有现实算计的背景,但在朝夕相处中,她确实对他生出了真情。细读原文,不难发现许多暗示。


薛宝钗第一次显露心意是在第三十四回。那一回贾宝玉因言语冲撞父亲,被痛打一顿,伤得不轻。薛宝钗一向举止端庄,少有情绪外露,但那时却不由自主说出“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的话。这样的流露,正显出她心底的柔情。脂砚斋批语中提到“行云流水,微露半含”,说的正是宝钗这种欲抑还扬、情深不宣的姿态。事实上,薛家进京本就打算为她寻一门好亲事,但京中世家权贵多看不起经商之家,宝玉便成了几乎唯一合适的人选。虽说薛姨妈鼓吹“金玉良缘”的举动令宝钗觉得尴尬,但少女情窦已开,再加上日常相处,她对宝玉的好感越来越深。即便口头上对“金玉良缘”嗤之以鼻,心中却早已暗暗认同宝玉的存在。


到了第三十六回,袭人被晋升为准姨娘,薛宝钗特意前往怡红院祝贺。在满屋沉寂的氛围里,她径直闯入宝玉房中,这本身已稍显失礼。偏偏此时袭人要离开一会儿,宝钗与宝玉便同处一室。她平日里最注重分寸,但在那一刻,少女心思再也压抑不住。尤其当宝玉在梦中说出“心上人”的呓语,直击宝钗心底最脆弱之处。她愣在那里,不知是因话语刺痛,还是因情绪激荡,脂砚斋在此点评,亦提醒读者思量其中微妙。宝玉梦语之真假难辨,更为二人关系增添了一层讽刺意味:她倾心于他,而他心中却始终有别人。那一刻的“怔了”,其实就是“痛了”。

再看第五回的判词“终身误”,更是预示宝钗与宝玉婚后的境遇:“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不少人误以为这是宝玉嫌弃宝钗,其实不然。若没有情意,哪来“齐眉举案”的相敬如宾?这里的“不足”正因前面已有“美”,若不是生活已经和美,怎会心生遗憾?若换作黛玉,宝玉便再无缺憾,这是宝玉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古人常以“齐眉举案”来赞颂夫妻相敬,这一典故出自《后汉书·梁鸿传》,讲的正是妻子孟光的贤德,最终感动丈夫梁鸿。薛宝钗婚后能如此敬重宝玉,并非因贾府富贵,而是源于真心。即便贾府抄没,宝钗依然靠女红养家,以“停机德”劝宝玉自立。她的贤淑与坚韧,正是她最动人的地方。

时至今日,许多人指责宝钗世俗,认为她过于现实,缺少黛玉的浪漫。殊不知,生活的根本就是生存。她能勇敢面对现实,承担起家庭责任,这种理智与坚毅,恰恰是最可贵的品质。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或许都更像宝钗,而非黛玉。那么,既然如此,又何必轻视她的“世俗”?世俗并不等于庸俗,它只是面对生活时的必然选择。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