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64件永久禁止出国展览国宝概述
国家文物局根据地方文物部门和专家意见评选出64件国宝级文物,并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这些国宝此后永久不准出国展览。这些文物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多个历史阶段,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部分重点国宝文物介绍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阎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一说中国历史博物馆)。陶质彩绘,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陶缸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
后母戊铜鼎:属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亦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我国发现的最重的鼎,工艺精巧,颇具威武之感,从该鼎足可窥见商朝青铜文化之灿烂,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属西周早期,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明代凤冠:出土于明定陵朱翊钧之墓,共出土四顶凤冠,为孝端、孝靖两位皇后所有,分别是六龙三凤冠、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制作方法类似,但装饰不一,在龙凤数量上具有很大不同。冠上所饰珍珠、宝石及重量各不相等,最多的一顶上有宝石128块,最少的95块;珍珠最多5449颗,最少的3426颗,最重者2905克,最轻者2165克。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属三国时期(吴),现藏马鞍山市博物馆。证明木屐是在中国通过唐文化东传到日本,最后被日本逐渐使用。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护臂用面锦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织锦,五重平纹经锦,经密220根/厘米,纬密24根/厘米,宝蓝、草绿、绛红、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根据纹样分别显花,织出星纹、云纹及孔雀、仙鹤、辟邪虎等禽兽纹样,纹样题材新颖、风格别致;每组花纹循环为7.4厘米,上下两组循环花纹之间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小篆文字,现藏于新疆区考古研究所
国宝的价值与意义
这些永久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古代中国在工艺、绘画、书法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如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的绘画艺术、明代凤冠的精美制作工艺;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像利簋的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晋侯苏钟的铭文记载了周厉王亲征的历史,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同时,这些国宝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