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3阅读
  • 2回复

[红楼梦]从不劝宝玉读书的林黛玉,竟然热衷于功名利禄?[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8676
金币
307628
道行
20030
原创
757
奖券
19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47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0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08
前段时间我曾经就黛玉的形象和一位书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位书友的观点是,黛玉实际上是一个热衷功名利禄、好胜心极强、喜欢蟾宫折桂、认同仕途经济的人。
多年红迷的我听到这个观点简直大呼离谱:我那不食人间烟火、空灵美好的神仙妹妹林黛玉,怎么可能就是宝玉口中的“禄蠹”?
但细细思之,这个观点却并没有乍一看这么荒诞,反而让人唏嘘不已。
且听我慢慢道来。
不可否认,黛玉确实不反感功名利禄。
我们在分析林黛玉这个形象时,容易一厢情愿地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她的出身和成长环境其实都与所谓的“仕途经济”有着扯不开的关系。
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郎,如果不是因为过早地因病去世,在仕途上应该还前途无量。
书中对林如海的刻画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他并不像屈原或者海瑞一样,是个硬骨头,刚正不阿。正相反,林如海在仕途中混得可以说风生水起,他熟知这个社会运转的规则,且在这套规则里玩得很好。
在面对想要借门路官复原职的贾雨村时,林如海的反应是,举双手赞同,将雨村举荐到长安都中的贾府,并且还亲手修书一封为他背书,甚至将雨村有可能用到的用于打点贾政等人以及官府的银两都已经准备妥当。


不仅如此,他连情绪价值都给得很到位,将自己帮雨村去贾府谋求官位,包装成自己求雨村帮他把女儿黛玉护送到长安都中,完美地照顾了雨村的自尊心。
这种事换了是海瑞肯定干不出来,他会说,你要打点官府谋求官复原职?这条规矩大明律何处有载?(一笑)
林如海在处理贾雨村一事的时候,展现出来的圆融和高情商,表明他一定不是第一次处理这种问题。
身在官场的他,能够做到巡盐御史和兰台寺大夫,绝不是只靠门第和学识就可以的,一定还需要练达的情商和丰富的人情世故经验。
作为林如海的女儿,黛玉必然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长大。更进一步,她的父亲甚至给她找了雨村这个典型的为名为利不择手段的人作为老师。
她身边的人都是科举仕途的人,又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又怎么可能会对所谓的“仕途经济”有反感呢?
因此,当黛玉听说宝玉准备上学堂时,第一反应就是“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去了”。这话虽然是小儿女打打闹闹的玩笑话,但也足见黛玉对于“蟾宫折桂”这样的美事是心无成见的。
然而,这样“热衷功名利禄”的黛玉,却从来不像其他人那样劝宝玉读书,甚至因此还被宝玉引为知己,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黛玉绝不是为了怕得罪宝玉才不劝宝玉读书的。
黛玉虽然寄人篱下,但得罪宝玉的事她可以说是天天干。黛玉和宝玉确定心意之前,可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剪送给宝玉的香囊、剪宝玉的玉穗子、因为宝玉不让她进门而把宝玉直接当空气、为了金玉之事试探宝玉,逼得他摔玉明志……这样的黛玉,会怕得罪宝玉吗?
何况,宝黛之间相处时的氛围(在不吵架的时候),是真正的融洽快意的,真正松弛和自在的,绝没有那种曲意逢迎、小心翼翼的感觉。
那么,黛玉既然不反感功名利禄,也不怕得罪宝玉,她为何不劝宝玉读书?
事实上,翻遍红楼梦,也几乎看不到黛玉对“功名利禄”、“仕途经济”这类概念,有任何直接的、具体的评价。
正面的没有,反面的也没有。
这直接导致了我当时在反驳那位书友时,连论据都找不到。反倒是那位书友能通过黛玉的一些诗谜和语句,找到她间接认同儒家功名观念的蛛丝马迹。
但其实反过来想,黛玉的态度从“她没有发表过任何意见”这一点上就很明白地体现出来了——她其实并不是反感或认同仕途经济,她只是不在乎。


她的人生,有诗意的美,有情爱的真,有寂寥的痛,有飘零的悲。而仕途经济这样的事,在她的世界里,只是完全不关键的一件事。
她不屑劝宝玉读书,也不会帮着宝玉逃学,因为这些对于她来说都一点也不重要,不值得她花心思去考虑。
她确实并不反感“蟾宫折桂”,但她所不反对的,只是一个“光明前途”的十分抽象的概念,而并不是与这个“光明前途”所必然相连的,“该去会会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仕途经济”等等这些具体的事务。
光明的前途当然谁都喜欢,黛玉也并不是像妙玉那样世所难容的怪人,她因为自身的成长环境,认同这种笼统的美好前途的概念,这并不奇怪。
然而,对于黛玉而言,更重要的明显是她的灵魂、她的情感,这些才是她愿意作为一生的事业去耕耘、去付出心血和生命的东西。
至于宝玉是否应该去会见那些为官做宰的人、乃至这些为官做宰的人是否真是他们看起来那样道貌岸然,这些都是在黛玉的世界之外的东西。并非深以为然,只是不屑一顾而已。
如果凭黛玉此前的一些间接的表述,就片面地认为她的“认同光明前途”等同于“热衷功名利禄”,这显然是非常不讲道理的一种解读。


只不过,黛玉这样的孤高自许,也仅限于前期的她。
人终归要离开理想国度,去面对现实,即便是神仙妹妹也不例外。当黛玉的人格开始成长,她逐渐开始意识到现实的重要性。
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她所栖息的乐园都要“后手不接”,又谈何灵魂的高度、精神的丰足?
也是因此,黛玉开始从对现实不屑一顾的状态里走出来,开始意识到贾府“出的多、入的少”。这时候,只有宝玉还在他的女儿国里,认为“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的”,继续逍遥快活。
到第79回,黛玉作为最后一个不曾劝宝玉读书的人,终于也忍不住劝了宝玉:“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一年大二年小的……”
彼时,大观园已经历了包产到户、玫瑰露蔷薇硝风波、凤姐和王夫人的抄检、司棋晴雯芳官等人的离散、宝钗的搬离,这个理想乐园已然摇摇欲坠,面临诸芳流散、人去梁空巢也倾的凄凉境地。就在这一句黛玉的劝说之前,宝玉还为晴雯作诔文,对着黛玉说出了“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的谶语。
敏感如黛玉,或许已经明白,自己的精神世界就要在缺乏物质基础的情况下覆灭了。她不得不放下当初的孤傲,放下对这些俗世之事的不屑,开始第一次劝宝玉收收心、面对现实。


尽管这次的劝说也同样是非常笼统的,如黛玉此前的态度一样,并不涉及具体事务,而只是抽象地认为宝玉不应该一直这样孩子气,但这句劝告也充分说明,黛玉已经感觉到了来自生活与现实的压迫感。
纯粹剔透如黛玉,都不得不因为生存而向现实低头,不知道曹公写到这里时,内心该是何等的悲怆。
这句劝告,是林黛玉在红楼梦前80回的最后一次出场、最后一句有实义的台词。
想到80回后书稿遗失,捧读至此,也不由得生出一种从书内弥漫至书外的“青春散场、人生实苦”的无可奈何之感。
到前80回的结尾,固执地待在青春王国里不愿睁开眼睛的人,只剩宝玉一个。而我们知道,最终连宝玉也不得不离开了这个他深爱的理想世界,甚至或许是因为无法在现实中与自己和解,才最终选择了出家。
大观园的精神乐园,终于失去了它最后的守护者。
在这种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无奈之下,黛玉的劝告和妥协,又怎么算得上是“热衷功名利禄”?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8676
金币
307628
道行
20030
原创
757
奖券
19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47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0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0:10
林黛玉对功名利禄的真实态度:并非反感,而是“心无成见”
林黛玉对功名利禄的态度并非如传统解读中那般全然排斥。其父亲林如海身为前科探花郎,官至巡盐御史和兰台寺大夫,深谙官场规则与处世智慧,甚至为黛玉聘请了贾雨村这一热衷仕途的人物作为老师1。成长于科举仕途环境中的黛玉,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对“蟾宫折桂”等科举成功的象征并无抵触,当听闻宝玉准备上学堂时,曾玩笑式地提及“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去了”,可见她对这类“美事”心无成见1。不过,这种对“光明前途”的抽象认同,并不等同于对“仕途经济”具体事务的热衷,黛玉更关注的是灵魂与情感的契合,而非世俗功名利禄的追逐。

林黛玉不劝宝玉读书的核心原因
尊重宝玉的精神世界,避免“世俗化”劝说:宝玉内心极度厌恶为功名利禄而读的“正经书”,排斥仕途经济,黛玉深知其对传统价值观的反叛,故不愿以“劝学”的方式施加压力。相比宝钗、湘云基于世俗标准或亲情的直接劝说,黛玉选择以“不劝”的方式守护宝玉的精神自由,这种“不助不劝”的态度,恰是知己间的默契。
寄人篱下的身份自觉:黛玉作为寄居贾府的外姓小姐,清醒认识到宝玉的学业自有父母长辈管教,自己“犯不着劝他”,避免越界干涉。这种分寸感既体现了她的敏感自尊,也暗含对贾府复杂人际关系的审慎。
灵魂共鸣高于世俗期待:黛玉与宝玉的“知己”关系建立在对“情”与“真”的共同追求上。她不劝读书,并非否定功名本身,而是不愿宝玉为迎合世俗标准牺牲自我。正如紫鹃所言“黄金万两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黛玉更珍视与宝玉的精神契合,而非世俗意义上的“上进”。
林黛玉态度的转变:从“不屑”到“现实觉醒”
随着大观园的衰败(如抄检风波、丫鬟离散、宝钗搬离等),黛玉的人格逐渐成长,开始意识到现实的残酷。在第79回,她终于劝宝玉“把脾气改改罢,一年大二年小的”,这一转变并非对功名利禄的妥协,而是对宝玉未来处境的担忧,折射出理想世界崩塌后,她对现实生存逻辑的无奈接纳。此时的劝说已非“劝学”,而是对知己深切的关怀,与宝钗等人基于世俗价值观的“讽谏”有着本质区别。

总结:黛玉并非“禄蠹”,而是清醒的理想主义者
将黛玉解读为“热衷功名利禄”实为片面。她对科举功名无先天反感,却始终将精神追求置于世俗成功之上;她不劝宝玉读书,是对知己灵魂的守护,而非对仕途的否定;后期的态度转变,更是现实压迫下的无奈觉醒。黛玉的复杂性正在于:她身处科举世家却超越了世俗期待,向往纯粹情感却不得不直面现实,这种矛盾使其形象更具悲剧张力与人性深度。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没脸见人

UID: 40104

发帖
3659
金币
46
道行
1648
原创
0
奖券
101
斑龄
0
道券
2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776(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2-11
最后登录: 2025-08-0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3:51
林黛玉是个恋爱脑,把感情看得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