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人的命,一旦被战争卷进去,不是生离就是死别。黄石益这一走,王氏等了他38年,等来一句 “我在台湾再婚了”。
她没哭,也没闹,就坐在桌边,问了这么一句: “你在台湾再婚了,我咋办?”这不是埋怨,更不是责问,是一个女人用半辈子的等待换来的答案。
38年生死未卜,他走了,王氏等了一辈子
1948年,黄石益被抓壮丁那天,正是农忙。他在芜湖老家田里干活,王氏挺着六个月的肚子在地头等他吃饭。
国民党部队强行征兵,村里男人全躲了,黄石益藏了一下,转念一想: 要是被发现,连累老婆,那才真完。
于是他站出来,双手反绑,和一批壮丁一起被押往杭州、再转福州、厦门,最后被送上船去台湾。
他的姐夫也在那批人里,几天没说话,到了船上才低声说: “这一走,不知能不能回头。”
到了台湾,黄石益被编进部队,训练、站岗,整天围着军营转。 他试着托人捎信回家,可两岸一刀切,没人能带信,信写了十几封,全部石沉大海。
每年春节,他偷偷多摆一副碗筷,对着北方磕头,叶氏问是给谁,他说是早年过世的亲人。
而另一边,王氏生下女儿后,一边种地一边缝衣裳换钱。 村里人劝她改嫁,她摇头: “他说会回来。”
她给孩子改过名,从黄改成了“王”,但每次祭祖,还是烧一张写着“黄家血脉未断”的纸。孩子三岁走路时,她还带着去田埂上等过人。可年年盼,年年空。
黄石益在军中活得不算差,1952年在师长介绍下娶了叶氏,婚礼办得简单,几张桌子,一瓶酒。
他姐夫看着他,没说一个字,婚后黄石益住进台北万华的小公寓,日子慢慢安定下来。1953年生了第一个孩子,后来又添了三个。
他办酒楼、开烧腊店,过得去。但每年清明,他都要偷偷拜北方那边一次。他知道,那个家,他亏欠得太多。
88年探亲成高峰,他回来了,却不知该怎么面对
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返乡,黄石益整整准备了一年。1988年,他终于拿到手续,带着两斤高丽参、两千美金,说是“回家看看”。
他站在巷子口,犹豫了几分钟才敲门。门开了,是他姐姐,一句“你回来了”,没喜没怒。
王氏在里屋坐着,背挺得笔直,双手放在膝上,头也没回,就问了一句: “你在台湾再婚了?”
那一刻,他脑子里轰的一声,站在门槛上不敢进屋。
王氏站起来,走到他面前,一边看着他一边说: “你走的时候,我怀着孩子,你回来,孩子都当妈了。你说你在台湾成家了,我咋办?”
女儿站在厨房门口,手里的青菜掉在地上,眼圈一下红了。
晚饭没吃成,王氏一把砸了茶杯: “我一个人给你爹娘送终,把闺女拉扯大,村里人骂我傻,我说他会回来。你现在倒好,带着别人的孩子回来认亲,拿两千美金就想把这事结了?”
他一句话都没回,落荒而逃地住去了姐姐家。那一夜,他翻来覆去睡不着,想着38年来写的每一封信,想着梦里无数次的家门口,想着王氏头发白了、手变粗了,心里像被刀扎一样。
第二天一早,他去祖坟上磕头,看到墓碑上刻着 “孝媳王氏敬立”六个字,终于撑不住哭了。
他想起自己当年被拉走时的承诺: “孩子出生前我一定回来。”可他没回来。不是不想,而是回不了。那一跪,他膝盖都跪破了。
回到家,王氏泡了壶茶坐下,对他说: “我不是不懂,你在那边也得活,可我等了你三十八年,你一句话都没有。”
他说: “我给你补点钱……”
女儿在一旁打断: “妈不要你的钱,她就要你一句话,你当年说要回来,怎么就没回来?”他没回话,只是点头,眼泪一滴滴掉在茶碗里。
命运错位半生,最后他们还是在一起了
1993年,叶氏在台湾因病去世,走得平静。那天夜里黄石益一个人坐在阳台,抽了一整包烟。
第二天孩子们开了个家庭会,大儿子说: “爸,要不把大陆那边的妈接来吧?”黄石益一愣,没想到孩子们会主动提。
女儿补了一句:“妈活着时常说,大陆有个姐姐在等你。”
黄石益点了头,开始办手续,花了两年才办妥。 1995年,王氏带着一个旧藤箱、一沓皱巴巴的照片、女儿小时候的奖状,踏上了飞台湾的飞机。
飞机上,她看着窗外说: “要是当年你被抓时,我也在船上多好。”
到了台北,孩子们喊她“王大妈”,她学着用煤气,学着听台湾话,也慢慢能笑了。
黄石益每天早上陪她散步,帮她改口音,帮她记公交路线。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像年轻夫妻一样过起了迟来的生活。
2004年,她在睡梦中走了,脸上带着笑。黄石益站在床边,轻轻摸了摸她的头发,说:“我终于把你带回来了。”
葬礼后,大陆女儿拉着他的手说:“爹,跟我回家吧。”他没答应,但也没拒绝。
此后每年清明,他带着两岸的孩子一起回芜湖扫墓。他站在王氏的坟前,对孙子说:“你们的根在这儿,不管去哪,别忘了。”
他把积蓄分成两份,一份在台湾,一份在安徽。他不说大道理,只说一句话: “家,不在海这边,也不在海那边,家在心里头。”
这不是一段感情纠葛,这是那个年代千万个老兵家庭的真实写照。
战争没打死他,时间也没打败她。只是他们之间,隔了一个时代,隔了一道海峡,隔了三十八年。
有人说,王氏等得太傻,可她说:“他说会回来,那我就等。”黄石益也不是负心人,他也想过家,只是那时候,“想”没用。
一辈子错位半生,最后能在一起,已经是命运最大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