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农历五月廿二不过是寻常日子;可在江南一隅、钱塘江畔,这却是纪念孝女曹娥、祭祀孝烈女子、传承家风的大日子。乡民们口口相传、户户跟随,“四吃一不动”,成了家传的节令经,也是老百姓的一种精神寄托。它像一条绵延的河流,用温柔的力量岁岁流淌,让现代人也能在浮躁间,寻回一份安稳的着落。

要说五月廿二最浓的节日气息,非孝女龙舟会莫属。钱塘江流域,粽叶才刚收拾妥当,舅舅们的龙舟便下水竞渡。可不同于端午驱邪,更带着敬孝怀亲的味道。乡土传说,东汉孝女曹娥五月廿二跳江寻父,“波神感应”,一时间孝行感天动地,每年这天,水乡百姓都要鸣锣击鼓、龙舟竞渡,以舟行祭孝。萧山新塘、嵊州、上虞等地,至今仍流传“孝女殿”供祀,“大通河上竞龙舟”的热闹景象。

风俗里“孝”字当家,却不止于泪点,更添一份人情的温度。村里老人常说:“人生在世,无非家和,不争气也别争理。”这天里忌争执争吵,是对孝道的真切敬畏,也是家族安稳的约定俗成。一个平和的家庭,就是最好的“守护神”。
有趣的是,五月廿二也是岳飞女儿岳银瓶的诞辰日。在徽州、池州、会稽等地,民间有祭祀“孝娥神”的习俗,孝娥井上杉柏长青,小院内香案素淡,正是“忠孝两全,洁白如玉”的传统缩影。

“孝娥殉父、银瓶投井”这些故事,虽混淆,有一点是共通的:记住恩德、敬畏亲情。不管历史真假,老百姓更看重这种精神力量——就和我们一天三顿、愿做几道素淡好菜一般,回味悠长。

五月粽香犹未散,龙舟健儿上大川。波间祭孝思无尽,村馆灯前祈岁安。
四吃四式,有味有讲究:黄金饼、双花、酱面、烧鱼
都说“民以食为天”,节气时令怎么能少了盘中风味。五月廿二一过,老辈就念叨:该吃的不能落下,这四样菜,有的象征发财,有的图个团圆,有的则是家长里短间的慰藉。
吃黄金饼:玉米面的朴素滋味黄金饼,光听这名字,今年就好运连连的意思。用玉米面烫发后烙成金黄,两面焦脆,外酥里柔。正值夏收新粮,乡亲们总爱说“吃金黄,五谷旺”,嘴里啃着,心里就安稳。
家常做法也简单:玉米面倒入盆中,一边倒开水一边搅拌,粮食的香味被热气逼出来。稍凉后加入酵母和适量清水揉匀,发好后分成小团,搓圆按扁。电饼铛一开,转眼金灿灿的饼就好了,出锅时趁热抹点蜂蜜,程旧里带新,越嚼越有味。

吃双花:腰花和鱿鱼花的奇妙搭配双花菜是水陆合璧的典范。腰花、鱿鱼花皆切成细致花纹,锅里一烫一炒,入口脆嫩。讲究大菜小做,“双花”寓意双喜临门、家家得福。
做法简单明快:腰花和鱿鱼分别在表面划十字花刀,沸水中略烫断生。另起锅放油,爆香葱姜,先后下腰花、鱿鱼翻炒,加盐、酱油、米酒,急火收汁,点缀一勺芡粉,锅气一散,香分两头。

吃酱面:浓淡相宜的烟火滋味酱面是市井烟火最直白的表达。新鲜面条煮熟过凉,铺上烫青菜,再将肉末、洋葱炒香,加上甜面酱与辣酱拌匀,咸香交错,简简单单,却能勾起最真的乡愁。
做法一招制胜:鲜面条煮熟捞出、过凉沥水。木耳菜焯熟铺好。锅里热油,下葱姜末爆香,加肉末、洋葱末一起翻炒,倒进甜面酱和少许辣酱炒匀,起锅浇在面条上,抓拌几下,香气就有了。

吃烧鱼:黄花鱼的丰收祝愿一条小鱼,浓缩了整个夏季的风物。黄花鱼表面裹粉,下锅煎至金黄,配上蒜瓣、葱姜小火慢炖,锅盖一开,红亮亮的鱼肉带点微甜,家宴上那股子“年年有余”的好彩头就有了。
做法朴素有力:鱼宰杀改刀,表面撒适量面粉。热锅凉油,两面煎至微黄,焯水控干。锅里下葱姜蒜爆香,下鱼,加醋、酱油、盐、红糖,小火焖煮收汁,鱼肉酥烂汤浓,米饭呼噜两口,就等团圆。
这四样吃食中,道道都有说法。黄金饼是勤俭过日子的自信;双花是祈愿家好人和的祝福;酱面如一根情丝,细水长流;烧鱼盼着年年有余,生活步步高。

民俗“四吃一不动”:禁忌里的人情味和智慧
这一天的“规矩”,既写在桌上的美味里,也刻在生活的细微处。
一是“五味齐全,忌独食”——无论独居还是合家,都要做几样菜,饭桌上莫让一个人独自吃饭。老话说得明白:“五月廿二,饭要热闹,心才宽。”哪怕家里人少,也要给先人盛碗饭,表达敬意。
二是“忌争执争吵”——民间认为这天宜温和谦让,忌口舌之争。若是小辈闹别扭,长辈便端来黄金饼说:“吃个瓦酥饼,莫气莫急。”家和,原本就是日子头等的大事。
三是“忌手头大动土,莫晒衣挑粪”——这一日不适合大拆大建,也忌在外曝晒衣物或挑粪下地。老人道:“五月廿二,养心安神胜过大汗淋漓。”古人察觉,夏忙之际身体疲乏,一天也要让人和土地都歇歇脚。
四是“水边活动谨慎”——不少沿江水乡都忌孩子单独在水边玩耍。据说是为了纪念孝女投江、以正孝德,也关心孩童安全。
这些禁忌,看似迂腐,其实是中国人骨子里敬畏天命、珍惜家庭、顺应自然的古老智慧。“能静三餐,便是福气”,“能让一句,便得天宽”。

即便在今天,每逢五月廿二,家家户户还是会略备四吃一不动,有意无意间传递着一种温柔的力量——让忙碌的脚步慢下来,让心里的杂乱归于平和,让平凡烟火变成人情香。
“节序流转不停,好的光景要靠一代代人用心守;家宴桌上,一道黄金饼也能盛出满满的过日子的底气。”我始终觉得,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小日子,也藏着中国人最不变的柔软:人未必都顺心,但菜要有人做、饭有人吃,才有烟火、才有盼头。节日食俗,正是家和万事兴最温柔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