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莱新材(605488.SH)在浙江嘉善厂区展示的机器人“电子皮肤”确实是一项令人兴奋的技术进步。以下是对这项技术的几点分析:
1. 多维度感知能力:第二代柔性触觉传感器能够检测垂直方向的压力以及X、Y、Z三个坐标轴的力矢量,这使得机器人能够拥有更全面的触觉感知能力。这种多维度的信号输入有助于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中做出更精准的判断和操作。
2. 贴合复杂曲面:通过柔性薄膜制备工艺,这种“电子皮肤”能够贴合机器人手指尖、手掌等复杂曲面,包括柱面、球面等三维几何形状。这解决了触觉传感器贴合问题,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3. 产业落地的关键因素:除了传感器本身,算法、算力、系统集成以及成本控制都是推动产业落地的重要因素。机器人要变得更加“聪明”,需要在真实场景中不断试错和迭代。
4. 市场规模巨大: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对柔性触觉传感器的需求规模将达152.5万平方米,市场规模将达274亿元。这表明“电子皮肤”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5. 性价比是产业化的关键:苏州荣智成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徐宏兴表示,价格是其最关心的因素之一。目前带触觉传感器的灵巧手价格较高,这限制了批量采购和二次开发。降低成本是技术产业化的关键。
6. 软硬件耦合挑战:徐宏兴表示,市面上触觉传感器方案已逐渐成熟,但软硬件耦合仍是一个难题。需要更多开发者、创业者结合场景参与进来,进行不断迭代。
7. 压阻式技术方案:福莱新材采用了与特斯拉机器人传感器一致的压阻式技术方案,在工艺难度、成本和量产规模之间取得了平衡,这使得其产品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总的来说,福莱新材的“电子皮肤”在多维度感知、贴合复杂曲面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为机器人的触觉感知能力带来了显著提升。但要实现产业落地,还需要在算法、系统集成、成本控制等方面持续努力。性价比和软硬件耦合将是关键挑战。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电子皮肤”有望成为机器人的标配,推动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