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阅读
  • 1回复

[智能应用]AI时代,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7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9102
金币
5576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670
斑龄
195
道券
1054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1425(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4-2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12


  《苏东坡和他的世界》:王水照著;中华书局出版
  苏轼研究专家王水照先生以丰厚学识和独到心得,全景解读苏东坡其人、其文、其思想,才思和文笔俱佳,学术性和可读性兼备。
  ——肖启明(中华书局党委书记、执行董事)
  《诗词中国》:王蒙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
  通过200多首诗词解读和赏析,带读者徜徉诗歌的国度、华美的中国,体验文学之美的同时获得丰富的人生启迪。
  ——王保顶(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

  《永远的敦煌:常书鸿、常沙娜敦煌艺术珍藏集》:常沙娜编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通过这些传承敦煌艺术的故事及其创作,展现千年丝路文明的交融,启发我们在数字时代保持人文情怀。
  ——陈炜(中信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数学之美》:吴军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如何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具体问题,鼓励读者化繁为简,跳出固有思维,找到创新之道。
  ——宗成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走进人工智能》:吴飞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不只是一本人工智能入门书,更像一场跨学科的思想旅行,引发你思考人和机器的关系,甚至是未来社会的模样。
  ——王威(人民邮电出版社科技出版中心总经理)

  《真与美:丘成桐的数学观》:丘成桐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呈现数学家沟通数理与人文的努力与实践,及其追求真与美的数学观、人生观,让人感受“真兮,无问西东”“美矣,万古心胸”的治学精神。
  ——陈楸帆(科幻作家)

  《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来自内心深处的福流》:彭凯平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结合心理学实验与生活案例,解析情绪的本质,帮助读者在技术浪潮的冲击下锚定自我、稳定内核、应对未来挑战。
  ——赵鑫(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

  《三体》:刘慈欣著;重庆出版社出版
  将文学叙事与科学幻想结合,大胆思考科技发展可能带给人类文明与道德的挑战,饱含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温儒敏(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
  《夏洛的网》:【美】E·B·怀特著,任溶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朴素优美,老少咸宜。让人在行云流水般的叙事中欣赏自然,珍惜友情,热爱生命。
  ——严锋(复旦大学教授)


  更多书目和内容请关注人民日报客户端“大地书香”专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书香是一种氛围”“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在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和新媒体中心联合启动“大地书香”系列融媒活动,并围绕“AI时代,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推出首期“大地书单”。来自出版、文艺、科技、教育等不同领域的20位荐书人,推荐出35本候选图书,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大地书香”专题予以集中呈现,参照网友的评论与推荐,最终推选出10本上榜图书。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一起在氤氲着书香的大地上行稳致远。
  ——编  者  
  
  致那些无声又动人的瞬间
  董  阳
  新技术带来哪些新的机会和可能?人工智能是否会取消某一职业甚至取代人类自身?春节以来,潮水般涌来的这些讨论,概括起来就是:在大变革的时代,人类何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了“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的重要论述。守住内核和素养,既关乎个人安身立命,更事关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能否在新的全球性挑战中持续发展壮大、繁荣兴旺。
  关于内核和素养,有个“剥洋葱”的比喻足够形象:从替代体力劳动到部分地替代脑力劳动,工具的使用、文明的进步由外而内,逐渐迫近“人之为人”的内里。
  即便洋葱剥到最后一瓣,机器拥有了人类所有智能——实现了通用人工智能,机器也终究是更高级的手段,而人始终是目的。人工智能和工具剥不掉的,是人的主观情志,是好奇心、共情力、想象力,是从虚无中“有起来”、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能动力量。
  个人如此,社会亦然。频繁更迭的是衣食住行、生产生活方式,经久不变的,是心灵安顿、龙马风神,是文脉赓续和精神强健造就的强大内核。守住内核和素养,才能激发想象、鼓舞理想、涵养创新,才能把全社会的情感、意志凝聚起来,满怀信心向着我们的共同理想去奋斗、去创造。
  字里乾坤大,书中日月长。知识和技能,情思和智慧,文明与文化,浓缩于书籍;提升素养、涵育文化、滋养精神,阅读是坚实而持久的力量。你、我、他都经历的那些会心的闪光时刻,构成了无数个无声又动人的瞬间。在愈益浓厚的书香氛围中,一个人舒展心灵、张开胸怀,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则丰满思想的翅膀,蓄足放飞的力量。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们希望用好书搭建前沿新知与大众读者的桥梁,将“流动的传统”汇入寻常的生活,为更多人铺展精神的绿地,撑起心灵的星空。
  阅读从来不是“灌满”,而是“点亮”。在小小版面的一角,为读者摆上的这10本书籍,自然难免挂一漏万,但都是满满的诚意:我们邀请出版人、作家、中学教师、学者等20位爱书人围绕主题推荐他们心中的好书,也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征集网友建议,最终精选出这盈盈的一摞。
  希望这些兼顾主题、品质和可读性的作品,帮助读者收获科技新知、文化滋养、宏阔视野和精神能量,以及捧读的沉浸和喜悦。
  书香氤氲,人才辈出。数字文明浪潮奔涌,走在通往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经由书籍这座时空的回廊,向前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对话那些智慧的头脑、丰富的心灵,既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既坚定自信又开放包容,在保持人的主体性和文化的主体性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底气和动力。
  大地春深,书香致远。在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以“大地书香”系列融媒活动,致敬那一个个无声又动人的瞬间。
  
  为什么今人爱读苏东坡
  肖启明
  苏东坡“出版热”,已经成了近年一个重要文化现象。苏轼文集、全集、选本、传记汗牛充栋,解读文章更是蔚为大观。
  读者为什么偏爱苏东坡?原因或许只有一个:爱他深受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滋养而形成的“内核稳定”的文化性格。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无论关切事业生活还是内心成长,当我们走进苏东坡的世界,都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所激励。
  这种文化性格首先体现为“旷”。苏东坡的“旷”,形成于几次挫折之后的痛苦思索。他曾贬居黄州、惠州、儋州三地,每次都经过激烈的感情冲突和心绪起伏,都经过从“喜”到“悲”,再到“旷”的变化过程,这使得他的旷达性格日趋稳定和深刻,经得住外力的任何打击。
  第二点是“谐”,用解嘲来摆脱困苦,以轻松来化解悲哀。他被贬惠州时,有“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趣语;到海南后,有“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的诙谐诗。这些都是他的化解之道。
  第三是“适”。苏轼人生思考的落脚点和性格结构的枢纽点是平和恬适、淡泊洒脱。他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愉悦,通过对美食、美景、身边之乐的随手采撷,或写安适之趣,或写禅悦之味,都能于平淡的细节里最大限度地发掘到诗意。这充分展现了他对自我和外在世界的完全自适和充分和解。
  在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王水照先生看来,苏东坡的性格统一于他的人生思考。而他的人生思考,又反复出入于儒者的当世之志、道心的人生如寄和融通儒释道后进入的达者之境。这种游刃有余的“内核稳定”价值观,正是现代人所期盼!
  每个中国人的内心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绿洲,它由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滋养而成,承载着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DNA。在当今的全球局势下,苏东坡等文化先贤的风范与智慧可以成为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容淡定面向世界的底气。
  (作者为中华书局党委书记、执行董事)
 
  情感的内核永远不会被替代
  彭凯平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理性脑优于感性脑。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起,“情感”“情绪”在语言中的使用呈现爆发式增长,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已经不再只依赖使用属性或功能属性,而是越来越紧密地与人类的情感诉求相结合。
  人工智能强势崛起,但在许多方面仍无法完全替代人类,集中地就表现在“高感性”上。例如,情感交流、同理心、心理安慰等人类情感连接需要深度的情感理解,这是AI难以模拟的。创造力与直觉、突破性创新、跨领域灵感更是人类独有的优势,这是基于数据生成内容的AI无法“发明”的。AI在道德与伦理判断上明显力不从心,也很可能误解微妙的社会信号(如讽刺、幽默),难以处理突发的人际冲突。与此同时,人类的主观体验与意识,例如,“疼痛”“美”“爱”的感受,文化习俗、历史记忆、传统技艺这些依赖人类代际传递的文化遗产,也是以算法为王的AI无法真正“继承”的。
  由此看来,当我们为人工智能在诸多社会生活领域的高歌猛进而欢呼或担忧时,不能忘记人类所具备的特殊的“高感性”内核才是稳定社会、建构意义、拥抱幸福、创建未来的根本。人类的情感不仅是人类生理的反应或社会交往的媒介,更是构成人类存在意义、道德根基和文化连续性的核心。
  情感是自我意识的根基。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恨恐惧并非随机波动,而是与记忆、价值观、人生经历深度绑定,形成稳定的“人格内核”。情感赋予存在意义,人类通过情感体验定义“什么是重要的”。情感是社会关系的黏合剂,也是道德的源流,从“感受”到“应当”是人类生命领悟的伟大发现。情感是创造力的火花,痛苦与超越的情感体验都可以孕育伟大的艺术作品。内心的挣扎可以诞生梵高的《星空》,绝望与希望可以成就贝多芬的《英雄》与《命运》。
  高感性的情感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坚定守护。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直面人工智能时,更应珍视自己的脆弱、复杂与不完美,如此才能更加深切地理解爱、感恩、同理与成全。这些伟大而优雅的特质,让我们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正的“人”。
  (作者为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
 
  “认识你自己”有了新内涵
  陈楸帆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经常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的学生可以给出非常明确的回答,有的学生则以沉默应对。由此,我意识到,人跟人之间的这种能动性,或者说主观探索的意愿,差别其实很大。我在与学生交流时常说:“AI所能做的不过是重组已有的信息,而人类却有着探寻未知,甚至发现连自身都无法预料的灵感与真相的能力。”
  数字时代的素养远不止于编程或算法知识,而应该是一种“元能力”——在技术辅助下,明晰自我定位、规划人生路径的思维模式。技术如同智能导航系统,可以为我们提供无数路径,但目的地必须由人自己设定。古希腊神庙上镌刻着“认识你自己”,这一箴言如今被赋予新解。年轻人需要找到“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世界需要什么?”三者的交集,才可抵达人生的“甜蜜区”。然而,现实中许多人被困在单一维度——或是追逐热门行业却缺乏热情,或是沉溺兴趣却无视社会需求。
  尤其是在基础教育中,必须清晰认识到守住人之为人的精神内核的重要性。只有培养起人文关怀与批判性思维,树立对技术既开放又谨慎的态度,才能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真正做到理性地运用技术,而非被技术驱使。
  面对未来,个人的觉知与成长依旧充满无限可能,而整个人类文明的前途则需要更为深邃的思索与关怀。科幻文学的使命不仅是预测未来,更是以故事的力量主动塑造未来,唤醒更多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悟。
  真正决定人类文明高度的,绝非技术本身,而是我们如何理解并运用这些技术,如何捍卫我们人类最珍贵的精神内核与素养。我反复提醒自己:写作不仅仅是虚构故事,更是参与现实、塑造现实的行动。唯有坚持人文关怀,保持内心清醒与觉察,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共生,守护住人类文明中那最温暖、最动人的火种。
  (作者为科幻作家)  
  
  网友留言
  北京网友71B70B:候选书单里,有我非常喜欢的《给孩子的科技史》,同意荐书人所说:像科学家一样观察、提问、探索,这种求知精神才是应对未来的“核心算法”。
  广东网友mRwNgh:第一遍看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很理解里面的一些内容,但在之后不同的时间重新拿起来读时又会有新的理解,内容不多但真的值得不断重读。
  北京网友a0ae32:在数理、科技与人文、心灵的交织中,锚定内核与素养。
  安徽网友何来尘埃:中华文明的传统,就是读书!
  广东网友vivi呀:真的永远会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骄傲,会为名人和伟人的精神、思维、思想、学识等所折服,会被每一个细微却耀眼的生命绽放之美和每一个恢弘的历史瞬间感动。
  吉林网友敬天爱人: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孩子对未来总是那么神奇向往,《神奇校车》给人无限遐想!
  北京网友人民3phfT:《宋词赏析》是我上大学时在地坛书市买的二手书,珍藏至今。沈祖棻先生的赏析既阐释准确,又生动传情,那一代学人值得尊敬!
  河北网友左思右博:一本好书给人以启迪,就像一把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让生活充满希望。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5693
金币
96971
道行
1988
原创
2393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94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2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2:44
  肖启明先生对苏轼研究专家王水照教授的评价非常中肯。王水照教授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心得,全面解读了苏东坡的人格、文学创作和思想。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学术性,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可读性,能够让广大读者更容易接近和理解苏东坡这位历史文化名人。王水照教授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苏东坡和他的世界》,是他半个多世纪研究的结晶,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苏东坡的窗口,展现了苏东坡的艺术世界和文化魅力。通过这样的作品,我们不仅能够学习到关于苏东坡的知识,还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普及的重要性。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