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机器人的设想和创作确实在世界各地涌现,其中有几个重要的里程碑。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其剧本《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中首次使用了“Robot”一词,这个词源自捷克语“Robota”,意味着苦役或劳役。1927年,德国电影《大都会》上映,其中的人形机器人玛利亚被认为是电影史上第一个人形机器人形象。1928年,日本生物学家西村真琴制造了“学天则”,这是世界上首个明确以人形外观构建的自动机器人,学天则还拥有丰富而微妙的面部表情。
这些早期的人形机器人设想和创作反映了人类对于创造生命和智能的直觉追求,人们普遍认为仿照人类外形的机器人更能够与人类产生共鸣和互动。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形态多样化,但近两年人形机器人再次成为焦点,例如蛇年春晚上的宇树机器人秧歌表演和北京亦庄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等活动,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人形机器人的复兴部分原因是它们能够比其他形态的机器人更自然地融入人类社会和生活环境中。人们期望未来的家政机器人能够成为全方位的家庭管家,而研发者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此外,许多日常动作和工具的设计都符合人体工学,因此,设计一个能够使用这些工具的多功能机器人时,模仿人类身体规格和形态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案。
尽管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散热能力、平衡能力、即时信息处理能力和续航能力等,但它们在与人类互动和提供帮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可能会更加深入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工作和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