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4阅读
  • 1回复

[水浒]他看破宋江,谎称回乡探母,结果一去不返,成为水浒结局最好的人  [1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9290
金币
126814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95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22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43

“百善孝为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推崇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处在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人,可能彼此之间的生活水平不同,价值观不同,但是在赡养自己父母所要进行的义务却是共同的。
尊敬老人的人不但能够获得别人的尊敬,更是能够唤起别人的共鸣。
然而施耐庵笔下的一个人物,却打着回乡探母的借口脱离了梁山队伍,他看破了宋江的小心机,预感到了梁山众弟兄的凄惨结局,没想到他的最后竟然是《水浒传》这部大剧中结局最好的人。

《水浒传》写实
读过《水浒传》的人很多,但是能够深入体会其中故事的人却少之又少。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这本书所映射出的社会问题不同,自然而然读者所能感受到的也不同。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成书于明朝建立之初。
小说虽然借北宋徽宗年间,梁山泊宋江三十六人聚义的故事,但实际描写的很多情节却借鉴了张士诚、朱元璋、陈友谅以及和蒙元的战争。
在程朱理学占主导的封建王朝中,小说的主人公宋江急公好义,精忠报国,率领梁山众好汉接受北宋朝廷的招安,南征北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出了一幅幅忠肝义胆的英雄形象。

在各种剧目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些故事情节的重现,很多年轻人甚至模仿梁山好汉进行结拜,急公好义,来彰显侠义精神。
然而随着新时代的来临,关于《水浒传》这本书,专家们有了新的观点。
他们不再局限于封建王朝那一套忠君报国的思想,也不拘泥义薄云天的好汉行为,反而从更深的人性层面来分析这些故事,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草莽晁天王
托塔天王晁盖是个急公好义的人,他本是东溪村里正(村干部),本身学问不高,也没有什么远大抱负,平生喜欢舞枪弄棒,结交天下豪杰,靠着庄稼地过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名叫做“赤发鬼”刘唐的绿林好汉。
刘唐声称要献给他一个大富贵,鼓动他率领大家前去夺取大名府梁中书献给老丈人——太师蔡京的生辰纲。
这生辰纲里全是金银珠宝,价值万贯,一旦得手,他们将有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
晁盖找来跟自己关系密切的阮氏兄弟以及教书先生“智多星”吴用,同时也引来了一名出家的道士——“入云龙”公孙胜。
晁盖等人密谋了夺取生辰纲的计划,公孙胜也利用自己出家人的身份,通过鬼神之说也对大伙进行了战前激励。
在整个夺取生辰纲的过程中,一切都进行的非常顺利,但是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晁盖等人还是被发现了。

郓城县押司宋江得知官府将要捉拿晁盖的时候,骑快马赶到东溪村报信。
正是他的这一举动,晁盖等人才逃出生天,到水泊梁山落草为寇,他自己从此也跟晁盖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水泊梁山,吴用利用激将法,迫使林冲火并了心胸狭窄的王伦,让晁盖顺利当上了梁山的头领。
晁盖性格豪爽,义字当头,跟大伙大碗吃酒肉,大秤分金银,过得好不快活。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追求,无非是满足了众人口腹的欲望,人数少了还能应付,而一旦人多了之后,这种简单的追求就难以满足所有人的追求了。
面对那些志向远大,想要做出一番事业的人来说,晁盖的团队是很难留住人才的。
这个时候“及时雨”宋江出现了。
志向远大的宋公明
宋江的出身相比晁盖要好一些,然而他的名气却比晁盖大得多。
在整个大宋江山,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市井百姓,但凡提到宋江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深谙人性,对待流落江湖的草莽英雄,扶危济困,让人心服口服,而对于那些需要类似柴进这样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达官显贵,他更是利用自己的名气为其造势,满足这些人的虚荣心,从这些人手中获得流动资金,去周济底层劳动者。
在这种周而复始的活动中,宋江获得了享誉整个大宋的美名。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焉能不湿鞋?”
宋江的这种做法固然为他赢得了美名,但是也无形中为他带来了灾患。
宋江冒死救了晁盖,晁盖感念他的恩德,就命刘唐给宋江送来的许多金银,同时还附上了一封密信。

可这封密信宋江没有及时收好或烧掉,落在了阎婆惜的手里。
这阎婆惜本是来自东京汴梁的歌女,因为没钱葬父,流落街头。
宋江感念她的孝心,就拿出了钱来周济她,结果阎婆惜打蛇随棍爬,乘势嫁给了宋江。
宋江本人不好色,也看不上阎婆惜,因此十分冷落她。
阎婆惜怨恨宋江的冷漠,无意中发现了迷信,就拿密信要挟他。
结果宋江一怒之下竟然杀死了阎婆惜。
犯了杀人大案,宋江自然是再也无法安稳在郓城当押司,从此踏上了流亡的道路。
对别人来说流亡可能是很痛苦的,但是对宋江来说流亡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出差。

天底下的英雄豪杰都仰慕他,无论是官军出身的花荣、秦明还是山大王出身的王英,甚至监狱里面的小牢子李逵都是宋江的铁杆粉丝,宋江无论到了那里都能够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即便宋江被押上了断头台,前来营救的英雄豪杰也数不胜数。
很多人读《水浒》,往往被作者以36天罡、72地煞的星宿说所迷惑。
认为宋江对应天魁星,是上天的安排理应如此。
如果作者真正的目的是这样,恐怕这部小说就很难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璀璨的明珠之一。
因为小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很多细节都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实际会发生的。
不同阶层的人读到它,都能在这里面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所以才会产生共鸣。
从而推崇这部小说。
宋江这种人属于典型的高情商,他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又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

就像现在社会上很多做大的创业者,他们懂得细心观察,发挥语言的艺术,了解对方之所需,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满足对方的最高层级的愿望。
别人在他这里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自然对他有了好感,同样也会倾其所有馈赠他。
梁山后来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能够吸收数量众多的官军将领和其他行业的能人异士,主要还是他的功劳。
然而纵使宋江长袖善舞,依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有一人就看透了他,打着探望母亲的理由,脱离了梁山。此人就是公孙胜。
出尘脱俗的公孙胜
从小说中可以得知,公孙胜的师傅罗真人能够呼风唤雨、预测未来,公孙胜在道观中跟随他修道,同时在道观附近的家里照顾母亲。

在这一点能够看得出来,公孙胜的家庭背景应该非常普通,在遇到罗真人之前恐怕很难有机会接受当时通俗的儒家思想教育,所以就不存在着“君王社稷”的思想。
而道家讲究的是清静无为,天人合一,通过修身养性达到长生不老,最终羽化成仙的境界。
年轻的公孙胜不甘日日盘腿打坐的枯燥生活,并且无意中得知了生辰纲和刘唐的计划,就悄悄尾随刘唐来到了东溪村。
他以幽冥之说唬住了晁盖等人,并且跟随他们一起干了一票买卖,随后跟着晁盖一起上了梁山。
晁盖这个人胸无大志,非常义气,属于社会底层的草莽思想,这对于同样社会底层的公孙胜来说非常的对脾气。

公孙胜因此就在梁山住了下来,坐上了仅次于晁盖和吴用的第三把交椅。
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事情,可能公孙胜会在梁山上常住下去,甚至把自己的老娘接上梁山也是可能发生的事情。
但是宋江的到来,却让他发现了不妙。
他这个人平时神出鬼没、少言寡语,很少表露自己的态度,所以才让人给他起了“入云龙”的绰号。
这类人往往攻于心术,观察仔细,善于揣摩人心,虽然不说出来,但是心里却无数遍的推理出各种结果的发生可能。
当他看到梁山上陆陆续续来了宋江的朋友的时候,就隐隐感觉到这里将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英这些绿林好汉还好,而花荣、秦明、黄信这些官军出身的人,无论言谈举止还有价值观跟他格格不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公孙胜虽然跟宋江打交道不多,但是从宋江的朋友身上,他隐隐约约看到了宋江的影子。
当晁盖率人大闹江州法场,把宋江救上梁山,并且把宋江的老小全部接上梁山的时候,他清楚地感受到了那种压迫感。
也许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早就预测了一山难容二虎,单纯的晁盖岂是宋江的对手,晁盖的下场已经是显而易见了。
他救不了晁盖,也无意介入晁盖和宋江的纷争中去,就借着宋太公上山的档口,打着看望老娘的借口回家去了。
宋江、晁盖这些人历来把忠孝节义挂在嘴边,对于这种事假自然满口答应。
公孙胜就像一条躲入云彩的苍龙,回家继续修道去了。

结语
果不其然,宋江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号,动不动把招安的口号挂在嘴边,最终和晁盖激化了矛盾。
晁盖死在了曾头市,宋江率众招安进攻方腊,最后十有八九的好汉都惨死在了南征的过程当中。
他们用鲜血染红了宋江的官袍,宋江又被奸臣用一杯毒酒赐死了。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9290
金币
126814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95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2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0:45
根据《水浒传》的情节和结果信息,这位识破宋江野心并以“探母”为名脱离梁山、最终全身而退的人物是入云龙公孙胜。他的故事线展现了超凡的洞察力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公孙胜的早期立场与晁盖的羁绊
修道者的入世初心
公孙胜本是蓟州修道之人,因不满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选择下山追随晁盖劫取生辰纲,希望通过“替天行道”改变世局。他擅长五行道术,在黄泥岗一战中以呼风唤雨之术助晁盖等人成功劫取生辰纲。

晁盖阵营的核心成员
晁盖重义气但缺乏政治手腕,公孙胜作为其左膀右臂,初期与吴用共同执掌梁山军权。此时梁山以对抗朝廷、劫富济贫为宗旨,与宋江后来的招安路线形成鲜明对比。

二、对宋江野心的警觉与初次离开
权力斗争的预判
宋江上梁山后,表面谦逊实则暗中拉拢人心,通过“新旧将领分坐”“按功排序”等策略逐步架空晁盖。公孙胜敏锐察觉宋江的招安意图和权力野心,认为梁山已背离初心。

首次以“探母”为名脱身
在宋江与宋太公团聚时,公孙胜借口回乡探母离开梁山。此举既避免卷入权力斗争,也保留了与晁盖旧部的体面关系。

三、短暂回归与最终决裂
被迫重返梁山
高唐州之战中,宋江因不敌高廉妖法,派戴宗、李逵强请公孙胜出山。公孙胜虽助梁山获胜,但已对宋江彻底失望。此后他仅在关键战役出手,始终保持疏离态度。

二次隐退的智慧
征讨方腊前,公孙胜以“师命难违”为由彻底离开,拒绝参与后续惨烈战役。这一选择使他避开了梁山好汉十损其八的悲剧,成为极少数善终者。

四、公孙胜结局的深层意义
对招安路线的否定
公孙胜的离开象征对宋江招安政策的彻底不认同。他看透招安本质是“为朝廷做马前卒”,结局注定惨烈,而修道者的身份赋予他超脱立场的清醒。

道家思想的实践
作为全书最接近“仙人”的角色,公孙胜的隐退符合道家“功成身退”的哲学。他未执着于功名,最终回归山林,成为《水浒传》中唯一实现理想与现实平衡的人物。

结论
公孙胜的结局之所以被称为“最好”,在于他兼具入世济民的行动力与出世避祸的智慧。他两度离开梁山的行为,既是对宋江伪善野心的反抗,也体现了对自身信念的坚守。相较于其他好汉的悲剧收场,公孙胜的退场堪称《水浒传》中最具现实启示的篇章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