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超市货架上的水,瓶瓶罐罐,名字都不一样。
有人挑矿泉水,觉得矿物质多补身体;有人选天然水,图个“自然”;还有人专门买纯净水,嫌其他水杂质多喝着不安心;山泉水也有一堆拥护者,说是山里来的水更干净。
但真要认真问一句,哪种水更健康?大部分人还是说不出个准话。
很多人以为,水只要干净就行,管它叫什么。其实不对。

水的成分,哪怕只有一点点不同,喝到身体里,长年累月累积下来,对代谢、血管、肾脏都有影响。
有些水越饮越有益健康,而有些水若是饮用过多,身体实则会颇受损害。
矿泉水,是很多人认定的“好水”。
它确实含有钙、镁、钾、钠这些矿物质成分。问题是,矿泉水的矿物质含量波动很大。廉价的矿泉水,矿物质含量极低,甚至不及自来水。
高端一点的,矿物质又高到吓人。法国矿泉水标准规定,矿物质含量要达到250毫克/升以上,才能叫真正意义上的矿泉水。

中国市场上很多矿泉水,每升的总溶解性固体含量不到100毫克,营养作用很有限。
有人以为天天喝矿泉水就能补钙,其实补的那点钙,还不够一口牛奶来的多。
再说,矿泉水里的钠含量,容易被忽略。高钠矿泉水,喝多了会增加血压负担。
美国心脏协会(AHA)在2021年一份报告里提到,每天饮水摄入钠增加100毫克,收缩压平均上升2.5毫米汞柱。
别小看这2.5,长期下来,高血压风险直接往上跳。

特别是本身有心脏病、肾病的人,更不该迷信矿泉水,要根据自己身体情况来选择。
天然水听起来挺高大上,实际上的标准很模糊。所谓天然水,大多是地表水、地下浅层水,经过简单处理就灌装了,市面上很多这类水。
问题出在水源。很多标称天然水的产品,水源保护并不到位,农药、重金属残留隐患不少。
中国消费者协会在一次检测中发现,市面上20%标称天然水的样本里,检测到了微量农药成分,虽然单次摄入不足以中毒,但长年累积,慢慢压垮肝脏和肾脏。
天然二字好听,可安全性一点不能想当然。

纯净水是最干净的水。
通过反渗透、蒸馏或者离子交换的方式,水中几乎所有的杂质与矿物质都被去除殆尽。
听起来很安全,但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纯净水的电解质含量极低,喝多了,容易冲淡血液里的电解质浓度。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2022年的临床实验中发现,每天大量饮用纯净水的人群,体内血清钠浓度下降了1.2%,血压波动幅度比对照组大了两倍。
体质弱的人,尤其是老人和小孩,一旦体液平衡被破坏,容易出现头晕、乏力,严重的还可能诱发低钠血症。

山泉水是个特别有争议的品种。理论上,山泉水来自自然涌出的地下水,含有丰富矿物质,自带微生物平衡系统。
听起来很完美,但问题也很现实。山泉水水质受地质条件影响极大,有些地方矿物质比例失衡,比如砷、氟含量偏高,喝多了会慢慢中毒。
中国疾控中心曾经做过一次全国范围的饮水安全调查,发现天然山泉水样本中,有4.6%的砷超标率。
砷这种东西,微量长期摄入也会增加皮肤癌和膀胱癌风险。

看起来,好像没有一种水是绝对完美的。但医生提醒,多喝这两种水,对绝大多数人更合适。
一是低矿化度、矿物质比例均衡的矿泉水;二是经过规范处理、微量元素适中的天然水。
这两种水,既保证了基本的矿物质补充,又不会因为成分极端而增加负担,是比较好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低矿化度矿泉水,矿物质含量适中,不会因为钠、钙太高给心脏和肾脏增加压力。
矿泉水中的镁元素,是心脏健康的重要保护因子。

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的一份综述指出,镁摄入量增加,每日每增加100毫克,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10%。
而普通饮食很难达到推荐镁摄入量,多靠水源补充,是一个重要途径。
天然水如果水源干净、处理规范,可以保留自然界中的微量元素,比如锶、锌、硒。
这些微量元素虽然含量很低,但在抗氧化、免疫调节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芬兰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的调查发现,生活在水中硒含量适中的地区,居民的癌症发病率低出其他地区23%。

可惜很多人只关注水干不干净,忽略了微量元素的意义。
有人也许会想,自己喝的水,是不是应该越干净越好?答案并不那么简单。
过于干净的水,比如高纯水、蒸馏水,反而剥夺了水本来应该带的微量元素和电解质功能。
长时间饮用,身体需要通过食物来额外补偿,增加了代谢负担。特别是老年人和运动量大的人,对水中的矿物质依赖更明显,纯净水喝多了,潜在风险更高。
还有一点被忽视的是,水的pH值对健康也有影响。

大部分优质矿泉水和天然水,他们的pH值在7.2到8.5之间,呈弱碱性。弱碱性水有助于缓冲血液微酸状态,减轻细胞氧化压力。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长期饮用弱碱性水的人群,尿液中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比普通水组低了12%,提示身体的自由基负担减少。
很多人只在意水的价格和品牌,忽略了成分表。实际上,真正好的饮用水,成分标注很细,钙、镁、钠、钾、锶、硒这些都会清楚列出。
越是不肯详细标注的水,成分波动越大,质量也越没保障。选水,不是看广告听推销,而是要自己能看懂背后的数据。

还有个常见误区,不少人喜欢屯水,买回来堆在角落里放几个月才喝。
其实水也有“保质期”,我们可不能忽视。瓶装水在高温环境下,塑料中的增塑剂、微量有害物质容易析出。
特别是PET材质的瓶子,暴露在35℃以上的环境中,只需要两周,就能测出微量乙醛析出。
乙醛是国际公认的潜在致癌物,长期摄入虽然量小,但在细胞层面造成的DNA损伤是真实存在的。
这也提醒了一个重要细节,喝水不仅是选对种类,还得注意保存和饮用习惯。买回来的水,最好在一个月内喝完,不要反复暴晒,更不要反复加热。

有些人喜欢热水机一直开着,把矿泉水或者纯净水加热喝,长时间加热会让水中的溶解氧大量减少,影响口感和部分微量成分的稳定性。
水这个东西,看起来简单,每天都喝,其实真正懂得的人不多。
真正健康的人,不是每天拼命喝水,而是喝对了水,让水真正参与到身体的新陈代谢、血液循环、细胞修复中去。
是不是矿泉水和天然水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