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科创板日报》的报道,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是一项全球首次举办的赛事,其中涉及到的人形机器人需要完成约21公里的比赛,相当于要完成约25万次精密关节运动。以下是一些关键点,概述了机器人备战马拉松的情况和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
机器人备战情况:
1. 松延动力N2:
- 每天在北京海淀气象科技园区的柏油马路上跑1小时以上。
- 机身高度1.2m,总重量30kg。
- 能实现室内外多种复杂地形上的行走、奔跑、后空翻、舞蹈、单脚跳等动作。
- 奔跑速度最快可达3.5m/s。
- 采取多机作战形式,准备了一个月时间,主要改硬件和调算法。
- 为缓解冲击力过大带来的结构损伤,N2穿上了29码的跑鞋并加装了三个定位销。
2. 灵宝机器人CASBOT SE:
- 身高约170公分,体重不到90斤。
- 进行了户外测试训练,脚垫加厚以应对粗糙路面。
- 采用快走的步态以保证速度和稳定性。
- 训练时间仅一周。
3.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天工Ultra”:
- 身高一米八,灵活应对复杂地形。
- 软件和硬件的高度耦合是长距离奔跑的关键。
- 通过多模态传感器融合实时感知环境信息,动态调整速度和方向。
- 结构优化,实现腿足的刚柔耦合设计,长距离奔跑本体不损坏。
- 结合关节导热技术和整机热仿真技术,使关节达到热平衡。
需要攻克的关键难题:
1. 动态平衡:机器人需要在长距离奔跑中保持身体平衡。
2. 关节散热:持续的冲击和振动可能导致关节过热。
3. 能源续航:机器人需要有良好的电池续航能力和能量管理。
4. 硬件稳定性:包括本体和关节的承受力、耐久性、散热等。
5. 抗干扰能力:机器人需要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以应对不平整路面或其他外力干扰。
这场赛事不仅是对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一次系统性检验,也是探索智能体极限的里程碑。通过这场赛事,我们得以窥见未来“人机共融”社会的无限可能,并推动相关技术在物流搬运、医疗康复与家庭陪护等领域的快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