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柳叶刀》发表的中国学者研究,核心结论是:对于心血管风险较高的高血压患者,将收缩压强化控制至120mmHg以下,相比传统140mmHg目标,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以下是具体信息整合与分析:
一、研究核心结论
风险降低幅度
强化降压组(收缩压<120mmHg)患者的主要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卒中、心血管死亡等)风险降低12%,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39%,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1%12。
适用人群
研究覆盖糖尿病、冠心病、中风史等高危患者(共11255名受试者),证明无论是否合并基础疾病,强化降压策略均有效且安全性良好13。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样本与分组
招募11255名平均年龄64.6岁的高危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收缩压目标<120mmHg)和标准治疗组(<140mmHg)。中位随访时间3.4年13。
血压控制效果
强化组平均收缩压降至119.1mmHg,标准组为134.8mmHg,两组基线血压相近(约147mmHg)1。
三、实际意义与争议
指南争议
美国AHA/ACC曾于2017年将高血压诊断标准降至130/80mmHg,中国2022年《指南》也曾建议类似调整,但因缺乏广泛共识未被官方采纳1。
目前国内仍以140/90mmHg为诊断标准,但研究支持更严格血压管理对高危人群的益处12。
争议点
部分临床医生对激进降压持保留态度,担心副作用(如低血压、电解质紊乱)及依从性问题3。
既往研究(如ACCORD、RESPECT)因纳入人群差异,结果未达显著1。
四、对高血压患者的建议
监测与管理
高危患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史)应定期监测血压,目标值可咨询医生是否调整至120mmHg以下23。
日常避免剧烈温差刺激(如突然进入低温环境),夏季需注意血压波动2。
症状警惕
若出现头晕、心悸、手脚麻木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忽视高血压引发的脑梗、心梗等急症2。
总结
该研究为高危高血压患者的强化降压提供了高质量证据,但临床实践中需结合个体差异权衡风险与获益。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血压目标,并坚持长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