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槟城壁画举世闻名,不去观赏会留下遗憾。我们从某公祠景点出来走到街口,导游说:“前面就是壁画街,可以沿着街面各自步行一圈。11:00到停车场集合,不要迟到。”大家闻声四散而去。
我腿脚不便,想寻找代步工具。回头一看,有辆三轮车,顶棚边沿和扶手装饰着五彩缤纷的鲜花。只是车与国内不同:乘客在前,骑手在后,类似铲车。骑手见我张望,迎了上来:“我会说中文。我带你壁画街走一圈,人民币五十元。”我看他古铜色的脸,穿着朴实,也不还价:“十一点要送到停车场的!”“当然当然。”
他招呼一声“坐稳了”,就骑了起来。槟城街道狭窄,颜色灰暗。偶尔也有三四层的楼房,陆陆续续能看到水果店的中文招牌。骑手热情介绍:“你们坐我的车,是坐对了。我不仅骑车技术好,安全,还熟悉壁画,能说给你们听。”说着,他主动做起导游来:槟城壁画起源于立陶宛艺术家尔纳斯,他来到这个百年老街,以真人真事为素材,用手工画出壁画来。而且,绘画与实物巧妙结合,独有特色。2008年,槟城因为壁画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壁画街也就成了槟城的名片。
拐了一个弯,一眼看到有名的《姐弟共骑》壁画。画面画着两个孩子,大的女孩是姐姐,头发在脑后扎成一个球,白色汗衫,灰色半裤,骑坐在自行车坐垫上,脚踩不到踏脚板。小的男孩是弟弟,衣服旧脏,屁股向右侧坐在后座,左手紧紧扣住姐姐的腰腹。姐姐正想骑车,但脚又够不着,两人嘴巴张圆,既兴奋又害怕,大呼小叫的神情毫发毕现。画面上的自行车是男式28英寸实物,两个孩子大小高低与自行车正好相接,场景令人虚实莫辨。
三轮车骑手说:“这幅《姐弟共骑》被英国《卫报》选入世界十五幅最佳街头壁画。”他接着补充强调,“全世界一共只有十五幅啊!”
又骑了几十米,他放慢速度:“这就是《小孩爬墙》,那个有名的电影就是在这里取的景。”这幅名画画在旧墙上,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男孩,圆圆的头,短发,黄色的汗衫半新半旧,黑色的裤子卷着裤腿。他踮着脚站在椅子上,左手贴着墙,右手极力上举,想要拿上面小窗台边沿上的饮料瓶。整个画面,小孩完全是用笔墨画出来的,而下面的椅子和墙壁窗台上面的饮料瓶却是实物。小孩专心致志,神态逼真,与实物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幅画取名为“小孩爬墙”,要是我命名,我会叫它“小儿取饮”。
又到了一条街,许多欧洲游客堵在路上拍照。道路本来不宽,他们一堵,根本无法通行,又没有交警维持秩序,我们只好停车下来。向墙面一看,原来到了壁画《篮球姐弟》。破败而驳杂的墙边,路灯杆上安置了一个铁质篮筐,那是实物。墙面画着两个孩童,弟弟奋力投篮,姐姐高高跃起,用双手封堵。姐姐跳起又举着双手,上衣被拉升后,皱纹清晰可辨,深得“曹衣吴带”画技之妙。
欧洲旅友看我们从三轮车下来,纷纷让开位置给我们拍照,等我们车骑走以后才重新围拢起来,继续观赏。
骑手又带我们看了《兄妹秋千》《追风少年》《功夫女孩》等十几处壁画,沿途不断介绍,然后在规定时间内把我们送到集合地点。
槟城壁画很有特色,遗憾的是保护很差,大多已经颜色浅淡,斑驳陆离,模糊不清,不知道还能保存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