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4阅读
  • 1回复

[猎奇]八十年代:最有味道的照片![3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7513
金币
19657
道行
20019
原创
750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140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2-1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8小时前
上世纪八十年代......
01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有一个很新鲜的名词,
叫“万元户”那么在那个商品奇缺的年代又有那些奢侈品呢?
图中美女展示“三大件”,
有了这三件,
就可以当嫁妆,
把新媳妇娶进门。
02



那个年代的湖南妹子真的很有味道!
03



图为80年代万元户的标配
04


这样一桌高级酒店里的酒席
相当于当时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
很少人吃的起。
05


曾经的经典摩托车型幸福250,
当时这款车型相当的受欢迎,
那时候许多男人都梦想着
能够拥有一辆这样的摩托车。
06


直到80年代,
彩色电视机逐渐走进家庭。
07


山西大同城区拉家具的脚蹬三轮车,
拉的是一个高衣柜。
08


图为一民警在村里了解情况,
一旁还有人给他擦汗

09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倘若个人没有慧根、
缺乏悟性,
再好的师傅恐也白搭。
10


在走街串巷之间,
平民在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细节与情趣,
朴素而精准。
11


生活中总少不了这些锅碗瓢盆柴米油盐。
12


哥儿坐在门口唠唠嗑,
聊聊子女的事情。
13


撒钱许愿池
14


爷爷奶奶带着孙子逛公园,
那时候香烟是有好东西
15


两个农村小男孩,
各背着一个背篓,
手上拿着一把镰刀,
到田里去打猪草。
那时候农村的小孩,
从小就要帮家里干家务或农活,
打猪草更是经常要做的事。
16


路边的一个修鞋摊子,
一个漂亮女孩光着脚
坐在小板凳上等着修鞋匠给她修鞋。
这种修鞋摊
在八十年代的大街小巷很常见,
那时候的人们对它非常的熟悉。

17


北京的一个街道上,
一个老大爷带着孙子在街上遛弯,
老大爷推的这种小推车
在八十年代满大街都是,
有推着孩子遛弯的。
也有用它来拉煤运货的,
在很多人的儿时记忆中
都有这样的一辆小推车,
但是现在可看不见了,
现在带小孩的都是用时尚的婴儿车。

18


推着老式爆米花机
走乡串户做爆米花的大爷。
七八十年代的人对这个一定记忆颇深,
这是许多小孩童年时代的甜美记忆。
19


图为一个小山村的农田边,
一个赤脚医生
正在给一个农村妇女打卡介苗。
20


一位农村小女孩在猪圈里喂猪,
小小年纪就要开始帮家里干活了
21


4名女同学在教室
外面的走道上整理新课本,
准备拿到教室发放给同学们。
小时候开学的时候拿到新课本,
都会拿挂历或者报纸把它包起来。
22


图为1981年,
北京西四路口,
一名尽职尽责的交警
护送了一个小学生过马路,
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
向交警敬礼表示感谢。
23


1986年,
长安街街头的小汽车。
24


1988年,
山西大同市的一家照相馆,
那个时候照相留念成为了一种时尚。
25


1988年北京长安街的骑自行车的市民,
当时的服饰已经非常新潮,
现在这些人都是有钱人。
26


街头养鸟人,
小孩被鸟吸引住了。
27


图为1987年,
在首都举办的
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
这次比赛路线从工人体育场出发,
途经天安门、钓鱼台、三环路、
广播大楼、和平门和崇文门,
最后回到工人体育场。
北京马拉松赛于1981年在北京开始举办,
每年一届,
至今已举办了37届。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7513
金币
19657
道行
20019
原创
750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140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2-1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8小时前
根据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结婚嫁妆中的“三大件”,不同来源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时间阶段或地区经济水平有关。以下是综合整理的关键信息:

一、主流说法: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核心组合
显示,80年代初期“三大件”普遍指:

自行车(如二八大杠):象征出行便利,地位堪比现代汽车;
缝纫机:家庭实用品,用于缝补衣物,是主妇的“面子工程”;
手表(如上海牌):奢侈品,代表身份和经济实力。
物品    功能与意义    价格参考(80年代)
自行车    代步工具,家庭必备    约150元
缝纫机    自制衣物,减少缝补支出    100-200元
手表    计时工具,彰显经济条件    100元以上
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物资短缺,普通工人月薪约30-50元 ;
男方需准备“四十八条腿”(家具),女方陪嫁“三大件”是标配 。
二、部分地区或后期的升级版:冰箱、彩电、洗衣机
提到,8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改善,部分家庭开始以家电作为新“三大件”:

冰箱:储存食物,体现生活质量提升;
彩电:娱乐需求,象征家庭现代化;
洗衣机:解放双手,减少家务负担。
对比项    传统三大件(80年代初)    升级版三大件(80年代中后期)
典型物品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冰箱、彩电、洗衣机
经济门槛    普通家庭可负担    仅条件较好家庭能购置
普及地区    全国普遍    城市或发达地区

三、争议与补充说明
时间线差异
70年代“三大件”为手表、自行车、缝纫机,80年代初期延续此传统,后期逐渐向家电过渡 。
地区经济影响
如洛阳等地仍以传统三大件为主,而大城市可能更早接受家电组合。

总结
用户问题中照片展示的“三大件”更符合80年代初期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组合,尤其是黑白电视机尚未普及时中提到的“黑白电视机”可能是少数富裕家庭的配置)。这些物品不仅是婚姻的物质保障,更承载了当时社会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