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的流行病学特征
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是我国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占所有痴呆病例的60%-70%,属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研究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约为3%-7%,且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8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4至1/3。这种年龄相关性使其成为老年群体中的常见疾病。
疾病分类与慢性病属性
老年痴呆症被归类为慢性老年疾病,主要表现为脑细胞退化和认知功能进行性衰退。其发病缓慢且隐匿,早期症状易被忽视,如记忆力减退、判断力下降等。由于病程不可逆且伴随终身,符合慢性病的长期性、不可治愈性等特点。
社会影响与疾病负担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痴呆症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病和癌症之后的第四大健康杀手。患者常伴有生活能力丧失、性格改变等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照护负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全球公共卫生重点问题,凸显其作为常见病的广泛影响。
病因与风险因素
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涉及多因素,包括年龄、遗传、内分泌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低下)、代谢障碍(糖尿病、高脂血症)、中毒(酒精、一氧化碳)、脑损伤等。此外,低教育水平、吸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等社会心理和生理因素也增加了患病风险。这些复杂病因共同导致其高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