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3阅读
  • 2回复

[猎奇]1959-1960年,10万浙江人迁往宁夏回族自治区,他们生活得如何 [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0267
金币
83049
道行
36009
原创
2053
奖券
4231
斑龄
129
道券
796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37304(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2-19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2-16) —



俗话说,宁在故土打洞,不作他乡之客。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的人们,更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故乡,去做一个异乡客。

可是在1959-1960年间,却有10万浙江人争前恐后地踏上北上的列车,离开美丽富饶的江南,定居到荒无人烟的戈壁。



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几十年过去了,这10万浙江人及其他们的后代

生活得如何呢?

01.光荣支宁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的建设百废待兴。尤其是一些边远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其中就包括宁夏。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虽然回族人民取得了民族自治,但是当地的农业、工业等都非常落后。

为了帮助边远地区的发展,组织决定从浙江省动员10万青年,前往宁夏支援。

为什么是浙江呢?

因为浙江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强省,浙江人民勤劳、脑子灵活,浙江的青年受教育程度高,思想先进,爱国热情高。

果然,当支援宁夏的宣传工作一开始,就收到了大量浙江青年的报名申请书,很多都是夫妻双双申请,有人甚至为了表决心,还写了血书。



由于报名的人数远远超过了预期,组织不得不调高了选拔的要求:

党团员带头、30岁以下、身体好、有一技之长、思想先进等。

明明是去边疆吃苦的,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踊跃报名呢?

其中一部份的原因是浙江青年有着高涨的爱国热情。

他们说:“

先辈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新中国,到了我们这一代,奉献自己的青春去建设祖国,责无旁贷。为了新中国,为了下一代,吃点苦是值得的

。”

不过,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当时的宣传工作做得到位。

为了让浙江青年没有后顾之忧,组织承诺会给支宁的家庭颁发《支宁光荣证书》,一人支宁,全家光荣。



另外组织承诺给支宁的志愿青年分配住房、分配工作,并且优待他们的父母、子女。

就这样,10万浙江青年带着行囊,踏上了北上的列车,而宁夏人民则敲锣打鼓,热烈欢迎他们的到来。

02.辛苦支宁路

浙江青年们高涨的热情,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给浇灭了。

1959年5月,第一批支宁的浙江青年被安置在银川前进国营农场。这个农场位于贺兰山下,是一片地广人稀的贫瘠土地,只有部队曾经在这里留下了一些营房。

不过也只是土坯窑洞1-2百间,却需要安置6000人。

一个窑洞只有4个平方,住4-6人,即使这么拥挤,住房还是远远不够,大部分人被临时安置在礼堂、仓库,甚至牛棚里。



而吃的就更困难了。

在浙江人的想象中,宁夏地区的人们天天吃羊肉、喝牛奶,可事实上他们的伙食只是每顿两个杂粮馒头,配没有肉的羊骨汤。

顶多一个月能吃上一顿肉,而他们顿顿都离不开的青菜,却比肉还难吃到。



不过这些困难并没有打倒聪明能干的浙江人,他们很快就调整好节奏,进入劳动的状态。

他们的目标是,把这一片荒地,打造成江南一样的绿洲。

他们勘察完土质后,就开始胸有成竹地平田、翻地、打埂,用江南的引水技术把干涸的土地浇灌成水田。

他们带来了江南育秧技术。虽然他们来得晚,但他们培育的秧苗插秧后,却比当地人的长得更快、更好。



耕牛不足,也没难倒他们,他们仿制了浙江地区的铁耖,来代替传统的木犁,这样一头牛的耕地量直接翻了几倍。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已经掌握一套种植经验,他们种出来的水稻,预计产量会是当地人的两倍。

此外,他们还种上了蔬菜,不到3个月,就吃上了自己种的蔬菜。吃不完的,他们还晒成菜干,等到冬天的时候补充维生素。

农忙时节过去后,他们又开始打砖坯,修盖砖瓦房子;割青草,或者把干枯的稻草做成保暖的草垫子。

浙江支宁人果然不负众望,把这个荒芜的土地,打造成了一个塞上江南。



他们的到来,不仅带动了农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的教育和工商业的发展。

支宁青年中有一批知识分子,在当地开办学校,给回族人民普及普通话和基础教育,促进了民族融合。

浙江人天生擅长经商,虽然当时是集体经济,但是他们自己做的农具、衣服鞋子等很受欢迎,通过和牧民交换,改善了农场的伙食。

03.十万支宁人的现状

除了安置在农场的几千人外,其他的支宁浙江人散布在宁夏的各个地方,各行各业。

其中有几万人被安排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银川市,他们分别从事教育、医疗、行政、工商等方面的工作,为银川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几万人被安排在石嘴山市。这里是宁夏的工业重镇,主要从事矿业开发、冶金、化工等重工业,为宁夏的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些浙江支宁人在宁夏从事水利、林业、畜牧业等,在各行各业为宁夏的发展献出自己的热血青春和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么几十年过去了,这些浙江人及其他们的后代在宁夏的生活现状如何呢?

事实上,十万支宁浙江人中,有大约一半的人陆续回到了故乡。

第一批是在刚到宁夏的第二年,当时我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贫瘠的地区粮食更加供应不足,因此组织遣送了一部份支边人员回乡。

第二批是在恢复高考和知青回城的阶段。一部分人考上了大学,或者有了回城名额后,回到了故乡。

还有一部份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下海经商或者自发回到家乡。



但还是有一分部分支宁浙江人及其他们的后代留在了宁夏,继续为这片土地奉献自己的力量。

04.尾声

当我们今天再回顾这一段历史,可能会觉得不可理解,为什么发达地区的浙江人会自愿去到又穷又苦的边远山区?他们是自愿的吗?他们后悔了吗?

可是如果没有这一代人,我们的祖国的发展不会这么快,这么好,我们的民族不可能这么融洽、这么和睦,我们的生活也不可能这么富足、安宁。

是这些支边人,他们用自己的热血青春,克服了艰苦的环境,凭借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的生活。



1条评分金币+14
huozm32831 金币 +14 - 02-15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28291
金币
1323715
道行
1966
原创
2281
奖券
2397
斑龄
31
道券
86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047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2-2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2-14
  这段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国家建设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怀。1959-1960年间,10万浙江青年响应国家号召,离开家乡,前往宁夏支援建设。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将荒芜的土地变成了塞上江南,为宁夏的农业、教育、工业等各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几十年过去了,这些支宁浙江人及其后代在宁夏的生活状况各有不同。有一半左右的人陆续回到了故乡,而另一半则选择留在宁夏,继续为这片土地奉献自己的力量。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了宁夏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为宁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支宁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克服了艰苦的环境,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正是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国家才能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

1条评分金币+4
huozm32831 金币 +4 - 02-15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7772
金币
21460
道行
20019
原创
750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147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2-2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2-14
迁移背景与安置政策
1959-1960年,浙江省近10万人迁往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一行动是国家“三线建设移民”政策的重要部分。当时政府为平衡区域发展,将沿海人口向内陆转移,宁夏作为重点迁入地,接收了大量浙江移民。这些移民被安置在宁夏北部川区的国营农场、建设兵团农场以及银川、石嘴山、吴忠等11个市县。政府通过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就业机会,帮助移民克服环境恶劣、物资匮乏等困难,短期内实现生活稳定。

建设宁夏的艰辛与感动
浙江支宁青年抵达宁夏后,迅速投入农业生产,承担平整土地、运送肥料等任务,并与当地人学习插秧、播种技术。他们还在住房紧缺的情况下参与脱土坯建房,早出晚归取材,双手磨出水泡仍坚持工作。尽管生活艰苦,但宁夏民众的关怀让支宁人倍感温暖,例如当地回民主动教他们包饺子,分享稀缺的羊肉以抵御寒冷。这种互助精神成为支撑他们扎根边疆的重要力量

文化融合与社会贡献
浙江移民不仅带来劳动力,还引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宁夏工农业发展。部分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为当地教育、科技领域注入活力,例如林学专家梅曙光在六盘山区开展林业工作。此外,江南文化与西北回族文化的碰撞促进了民族融合,增进了不同群体间的理解与信任,为宁夏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奠定了基础。

挑战与适应过程
支宁人面临的气候差异、饮食习惯改变等挑战尤为突出。浙江人习惯以米饭和猪肉为主食,而宁夏以面食和羊肉为主,初期许多人因饮食不适应生病。此外,西北严寒气候让来自温润江南的移民难以适应,部分人因冬季感冒频发。但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他们逐步调整生活方式,通过食用羊肉增强体质,最终克服了环境差异,实现了与宁夏社会的深度融入。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02-15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