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627269
-
- 注册时间2012-09-03
- 最后登录2025-01-19
- 在线时间33675小时
-
- 发帖292707
- 搜Ta的帖子
- 精华2
- 金币33862
- 道行39038
- 原创108
- 奖券30
- 斑龄0
- 道券30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627269
- 发帖
- 292707
- 金币
- 33862
- 道行
- 39038
- 原创
- 108
- 奖券
- 30
- 斑龄
- 0
- 道券
- 30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3367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5-01-19
|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4-06-06)
—
30年前,中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数字视听革命,VCD影碟机如一匹黑马闯入千家万户。很少有人知道,这个风靡大江南北的高科技产品,其实是中国人的原创发明。然而就在中国VCD产业如日中天之际,来自国外的巨头们却虎视眈眈,不惜联手围剿,誓要消灭这个百亿级别的市场。作为“芯片战争”前身的“碟片战争”,其血腥程度丝毫不亚于今日。本文内信源来自(光明日报等),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一、中国VCD的先驱1993年9月的一天,位于安徽合肥的一座普通厂房里,数十位技术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来自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这家看似名不见经传的小研究所,却肩负着一项改变中国千家万户影音生活的伟大使命。所长姜万勐是这项秘密计划的总指挥,此前一年,他在赴美参加广播电视设备展时,偶然发现了由美国企业C-CUBE开发的一种MPEG视频解压缩技术。姜所长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将这项技术与激光唱碟技术相结合,就有望诞生一种全新的家庭影音设备,它能将大量的数字音视频内容存储在仅12厘米的光盘上,实现随时播放。姜所长将这一设想告诉了C-CUBE的华裔老板孙燕生博士,孙博士也为之兴奋不已,当即表示愿意合作攻关。就这样,一场波澜壮阔的发明创造拉开了序幕。姜万勐和孙燕生各出资数十万美元成立合资公司,命名为"万燕",寓意联手高飞、勇攀高峰。公司选址安徽,一方面能利用姜所长原有的科研力量,另一方面也看中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低廉的生产成本。万燕公司成立之初只有十几名研发人员,他们大都是姜万勐的学生和追随者,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个个才华出众、满怀梦想。万燕团队废寝忘食地工作,经过数月攻关,终于在1993年9月研制出全球第一台VCD影碟机样机。它采用了MPEG-1国际标准进行视频压缩,画面清晰度是录像带的4倍,音频采用44.1KHZ 立体声,媲美CD音质。最令人惊喜的是,由于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精简结构,整机成本被大幅压缩,有望以普通百姓可以承受的价格投放市场。VCD的诞生可谓恰逢其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影音消费需求与日俱增。但当时的主流播放设备录像机体积笨重、画质低下,而LD影碟机价格高昂、软件匮乏,都不能满足大众需求。由于版权和技术原因,国外的最新光存储技术如CD-ROM、DVD尚未进入中国。在这种背景下, "低成本而实用性强"的VCD,无疑给中国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美妙的选择。它一经面世,就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和追捧。二、VCD引爆中国市场1994年,万燕公司在位于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新厂房正式投产,首批推向市场的1000台VCD机立刻被抢购一空。其中不乏一些家电厂商派员前来采购样机,就是为了仿制、研究。当年全国销量就达到2万多台,已初见端倪。更令万燕团队兴奋的是,随着VCD机的面市,配套的影音光盘软件市场也开始蓬勃发展。姜万勐等人四处奔走,与十多家音像出版社达成版权合作,推出了近百种VCD影碟片,涵盖音乐、戏曲、卡拉OK、电影等多个品类,使得消费者不仅有了听的,也有了看的。这为VCD的进一步普及奠定了基础。VCD市场的快速启动,引起了国内外业界的极大关注。1995年,中外合资企业爱多、新科、厦新等纷纷杀入该领域,它们或是引进国外技术,或是剖析万燕机芯进行研发,抢食这块大蛋糕。据统计,这一年国内VCD机生产厂家已增至十余家,产量达到60万台,同比增长20倍!到1996年,这个数字更是呈爆炸式增长,突破600万台大关!这其中的奥秘在于,VCD机组装技术门槛低,国内一些中小企业纷纷"撸起袖子"干,形成了遍地开花的群雄逐鹿之势。广阔的中国市场一旦被点燃,其能量之大可想而知。1997年VCD机总产量已达1000万台,遥遥领先全球,中国一跃而成VCD生产和消费大国。伴随VCD机热销的,还有激光光盘市场的火爆,当年有数百家工厂从事光盘生产,总产量超过3亿张,创造百亿元产值。据业内人士估计,1999年VCD机累计销量达到3000万台,光盘销量近10亿张,市场总规模已逼近500亿元!与之相关的影视制作、版权交易、零售发行等产业链各环节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VCD产业就创造了超过2000万个就业机会。更值得一提的是,整个VCD产业实现了从0到1的高速发展,几乎完全依靠市场化运作,在政府"零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了自我造血。三、群雄逐鹿与商战升级随着VCD市场的迅猛发展,其蕴藏的巨大商机引起了众多玩家的觊觎。仅1995年底至1996年初,全国各地涌现出数百家VCD厂商,如雨后春笋般展开角逐。其中不乏一些响当当的名字:步步高、新科、厦华等企业依托各自在VCD机芯、光头等核心部件领域的技术积累,率先抢滩;TCL、康佳、海信等彩电业巨头则将VCD作为多元化的重要方向,凭借渠道和规模优势杀入市场;还有一大批不知名的中小企业,它们利用代工、贴牌等多种形式,在这个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分一杯羹。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商战中,几家领军企业很快脱颖而出。总部位于湖南的步步高早在1995年就成立了专门的音像电器事业部,凭借在VCD核心技术上的专利积累,推出了"拥有很高画质和音质"为卖点的"金装王牌"系列,在同类产品中独树一帜。到1996年底,步步高已跃居国内前三甲。源自香港的新科电子着眼于VCD+DVD组合机型,主打高端市场,在经销商和消费者中赢得了口碑。厦新(厦门)、malata万利达则发挥各自在VCD机芯供应上的优势,抢占了相当份额的低端市场。它们与步步高、新科一起构成了中国VCD市场的第一梯队。在这些领军企业的带动下,中国VCD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1996年,国内VCD机总产量猛增到600万台,同比增长10倍!1997年更是突破了1000万台大关,一度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与之相伴的,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营销革命。步步高等厂商纷纷邀请成龙、李连杰等巨星代言,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密集投放 "震撼人心"、 "令人过目难忘" 的广告大片。"好功夫"、"真功夫"等洗脑式口号迅速 "深入人心",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谈资。广告投入最疯狂的1998年,仅爱多一家在央视的广告费就高达2亿元,创下同期最高纪录。VCD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告大户",它们在树立品牌知名度的同时,也极大地 "促进" 了市场消费。然而,惨烈的厮杀却在迅速 "加剧"。1997年中,爱多率先发动价格战,主打 "迎合"香港回归的"97元大酬宾",一时间各家纷纷跟进,展开你死我活的"降价竞赛"。仅半年时间,VCD机的均价就从千元跌至五六百元,跌幅超过40%!到了1998年,价格战愈演愈烈。厂商们为了抢夺市场,不惜牺牲利润,打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赠品大战"。从VCD影碟到麦克风、洗衣机,甚至汽车,消费者买一台VCD机仿佛中了大奖,喜笑颜开。然而对于厂商而言, "以微薄利润换取巨大销量"的做法无异于 "饮鸩止渴",价格战和赠品战将整个行业的综合毛利率拉低到10%以下,直接导致1999年三分之二的企业亏损甚至倒闭,昔日的明星企业如爱多、小霸王也走向没落。四、虎视眈眈的洋巨头就在国内VCD厂商 "内斗"不断之际,国外的巨头们也早已对这块大蛋糕虎视眈眈。1997年前后,以索尼、松下、JVC为代表的日本厂商率先杀入,凭借先进的技术实力和完善的全产业链优势,迅速 "占领"了中国VCD市场的半壁江山。到1999年,日系品牌已占据中国50%以上的市场份额。韩国的三星、LG等财团也紧随其后,利用在光学领域的专利储备,推出了一系列 "物美价廉"的机型,瞄准中低端市场,形成了对日系的有力牵制。而在这场多国豪杰的争霸中,一度引起业界高度关注的,是欧美电子巨头的 "后来居上"。以飞利浦、汤姆逊、先锋为代表的欧美系,虽在VCD领域起步较晚,但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高端品牌形象,迅速切入高端市场。尤其是DVD产品的问世,更是让它们后来者居上、弯道超车。DVD全称"数字化多功能影碟",采用MPEG2标准,容量、清晰度均是VCD的数倍,一经面世就被视为取代VCD的未来方向。欧美巨头牢牢把握住这一技术制高点,利用在关键专利上的垄断优势,对后发的中、日、韩厂商形成技术和成本钳制。到2002年,全球DVD市场90%为欧美品牌所占据。洋巨头们的 "蜂拥而至",使得中国VCD企业雪上加霜。它们一方面凭借技术优势在产品层面形成压制,另一方面利用资本手段对中国企业实施多轮并购,迅速实现本土化。日本JVC通过参股厦新,迅速掌控VCD主要供应渠道;荷兰飞利浦则溢价收购了中国最大的VCD光头生产商百慕达,切断了国产机芯的"生命线"。加之索尼等巨头不断 "打压"VCD,鼓吹DVD前景,致使VCD的 "形象"一落千丈,加速了国内企业的出局。据统计,到2000年底,中国前十大VCD企业中,七成为外资或合资企业,国产品牌仅剩步步高、新科等寥寥数家苦苦支撑。面对洋巨头的围剿,中国本土企业陷入群龙无首、各自为战的困境。VCD产业虽由国人首创,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专利积累严重不足,难以形成有效 "对抗"。更甚者,国内业界 "只顾眼前"利益、短视互斗,根本无力抱团取暖,反倒为外资"分而吞之"创造了机会。到2000年前后,VCD在中国的市场增速骤然下滑,一代明星产品迅速陨落。面对DVD的迅猛 "进攻",国内众多企业未能及时 "应对",或惨遭淘汰,或被迫依附外资。至此,中国企业在光存储领域的发展陷入了空前的困境和危机。五、跨国专利联盟的围剿为防止中国DVD产业二次崛起,占据全球产能,索尼、东芝、松下、先锋等跨国公司心生警惕。它们联合成立了一个名为"DVD6C"的专利联盟,这个联盟掌控了DVD几乎所有的核心专利,目的就是要对中国企业进行技术和专利钳制,实施高额专利费的收割。据媒体披露,2000年前后,中国厂商生产每台DVD机,仅各种专利费用就高达21美元,这相当于整机成本的15-20%!更为严重的是,这些跨国巨头还在幕后施压,游说美欧日韩等国政府对中国出口的DVD征收高额关税,人为设置贸易壁垒。它们甚至还推出了蓝光光盘技术,这种光盘容量更大,专利壁垒也更高,彻底堵死了中国光盘企业的技术升级之路。进入新世纪,互联网时代来临,流媒体开始普及,这给光盘产业带来巨大冲击。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在线播放高清影视,传统的VCD和DVD显得那么笨拙和过时。加之国内厂商受制于人,被跨国专利联盟捆住手脚,自主创新无从谈起,难以对抗技术演进的浪潮,日渐式微。曾经风光一时的VCD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连DVD也难逃衰落的命运,中国"数字视听"产业黯然失色。有人对此进行了反思:如果当年姜万勐能及时为VCD申请国际专利,并且在核心技术上持续创新,抱团抵御外资巨头垄断,结局是不是会有所不同?六、前车之鉴 任重道远回顾VCD悲壮的发展历程,这不禁让人想到当下中美芯片之战。半导体产业是信息技术的基石,更关乎国家产业安全。近年来,美国利用其在关键领域的技术垄断地位,对中国实施全方位芯片"卡脖",让华为等科技企业遭受重创。这给国内产业敲响了警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就如同把命运交给别人。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