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猫」事件,又出后续了。
不久前,泸州网警发布了一则辟谣通报。
一男子 冒充事件中的女方,在微博发布了一系列虚构的资金往来、聊天记录。
为的就是博眼球,挑拨大众情绪吸引流量。
目前,该男子已经被行政处罚。
再回过头看整件事,越来越有发展成闹剧的倾向。
原本是一起令人惋惜的自杀事件。
却演变成了舆论大战、网暴狂欢,甚至有人对女方一家进行人肉搜索和死亡威胁。
还出现了 各 路蹭流 量的小丑, 打着为逝者 发声的 旗 号 编造 假料混淆视听 , 着实有 些荒 诞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这几年,网上类似事件频发, 舆论走向都 极为相似。
都是从一段个体经历,上升至不同群体间的相互讨伐。
情绪两极撕扯,真真假假的「爆料」掺杂其中,硝烟愈演愈烈。
很巧,一部新出的口碑佳片, 由奥斯卡影后奥利维亚·科尔曼主演。
将当下这一网络乱象讽刺得淋漓尽致 ——
《小小恶信件》
Wicked Little Letters
一个海滨小镇上,曝出重大丑闻。
镇上几乎所有女性,都遭到恶意骚扰、被传黄谣。
其中,女主成最大受害者。
她接连收到匿名信。
内容充斥着对她的人身攻击,对她私生活的臆想。
用词下流、粗鄙。
她的家人都看不下去。
决定公之于众,诉诸法律,替她讨回公道。
而且,他们表示,很清楚是谁干的。
他们都认定,写信的人是单身母亲罗斯。
她是镇上唯一的外来者,平时经常酗酒,爱骂人。
她的风评向来很差。
据传她私生活混乱,情人很多。
生活作风超前,性生活不避嫌,大半夜闹得邻里都能听见。
上厕所也不锁门,曾被男人撞见。
而且,她确实曾和女主结怨。
她曾在聚会上,当众冲撞女主的父亲。
甚至大打出手,事后还拒不道歉。
后来有一次,她被人举报虐待儿童。
被儿童援助中心找上门,差点被剥夺了女儿的抚养权。
她误以为女主是举报人,因此与女主断绝来往。
也恰好在那天之后,女主开始收到匿名信。
看起来,罗斯报复女主的事实确凿无疑。
这件事传开后,很快引发骚动。
人们议论纷纷,斥责罗斯,同情女主。
当地小报也一波接一波报道。
报道中,详细介绍了女主的为人,夸她善良大度,从不树敌,是个无可指摘的好人。
这更是激起了人们的同情,坐实了罗斯的加害者身份。
不过,也有人察觉到不对劲的地方。
一个年轻的女警发现,信件中的字迹并不像罗斯的。
措辞和字母的写法,可看出写信人是有点知识涵养的。
可罗斯文化程度很低, 几乎 没有读过 书。
女警想从这一角度继续调查,但反而遭到人身攻击。
周围人都觉得,事实这么明晰,没必要多此一举,难道还想替骚扰者说话吗?
这又招来人们对罗斯的更多不满。
罗斯的更多黑料被扒出。
人们发现她私生活有问题,曾对全镇人撒谎。
她说自己丈夫在战场牺牲,她才独自带着女儿生活。
但实际上,可能只是为了掩盖私生子的丑闻。
事情越闹越大,罗斯被扒得体无完肤。
她的男友弃他而去。
女儿也受到伤害。
她可能要丢下年幼的女儿,面临牢狱之灾。
但,闹到最后,最终调查结果让人震惊。
罗斯是无辜的。
写匿名信的居然是女主自己。
这反转着实让人费解。
为什么女主要写匿名信辱骂自己?
还寄给镇上其他和她无冤无仇的女性。
这就不得不说到女主原生家庭的问题。
片中,女主生于保守的教徒家庭。
她从小就被父亲教育要做端庄优雅的淑女。
不能在公开场合和男性聊天,要随时自省,保持谦卑。
即使被人中伤,也要大度、忍耐。
最重要的是,对父亲要绝对尊重。
她人到中年,还恪守这套家规。
男友因为不是教徒,被父亲赶走。
她只能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时刻接受管教。
说错一句话,都要被罚抄《圣经》。
认识年轻的罗斯后,她获得些许喘息,也受到不少影响。
她惊讶于女性居然能活得如此随性自在。
看到罗斯说自己不敢说的话,做自己不敢做的事。
她都会暗暗觉得解气。
虽然表面上指责对方不够淑女。
但其实,她打心底喜欢罗斯,很乐意和对方做朋友。
有一段时间,她们也的确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听罗斯无所顾忌地吐槽一通,这一度成了女主的生活乐趣所在。
可惜,这段友谊被女主的父亲拆散了。
父亲看不惯罗斯的作风,举报她虐待孩子。
想方设法给罗斯定罪,誓要将她赶走。
女主又变得孤身一人,回到了之前压抑的生活中。
女主写匿名信,并不是真的想辱骂谁。
只是内心压抑到一定程度,不得不寻求释放情绪的出口。
她 近乎扭曲 地写下她所 能 想到的一切脏话。
眼见平时端庄的妇女直视肮脏的话语,见拿腔作势的男性气急败坏,都让她感到莫名畅快。
她发现自己开始这么做后,就彻底刹不住车了。
这纯属个人癖好,她从没想过要栽赃罗斯。
但家人看不下去,擅自帮她发声。
她也唯恐自己做的事被发现,只能将错就错。
没料事情越闹越大,一发不可收拾。
罗斯蒙冤,她的女儿即将成为孤儿。
女主的母亲也被刺眼的信件活活气死……
最后真相大白时,上演了相当讽刺的一幕。
女主被捕时,她的父亲极力否认她的罪行,发誓会救她出来。
没想到,女主反而坚定认罪。
并且,破天荒地冲父亲破口大骂。
她虽戴上了手铐,但却摆脱了道德枷锁,如获新生。
这一荒诞的故事,改编自1920年代真实发生的案件。
却拍出了当下互联网的舆论生态。
情绪湮没理性,群体吞噬个体。
丑闻一经传播后,每个人都用成见看待和理解,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没有证据,仅凭经验认定就是罗斯所为。
之后人们就有罪推论,自行组织,甚至编撰证据。
将无关的黑历史都挖了出来,摆放在自以为正义的天平上。
相应地,受害者则被塑造成完美形象,用以加固人们的预设。
就像胖猫事件爆发后。
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使其短时间内成为舆论焦点。
朴素的正义心,在营销号、大V的推波助澜之下,被无限放大。
怨恨和同情倾倒而出,故事被挑挑拣拣,不断回炉重造。
胖猫被渲染成纯爱战士,引发全网哀悼,其女友成了人人喊打的捞女。
更多庞杂的枝叶占据视野,虚实难辨。
胖猫本人的虚假照片被传。
还有男性伪装成女性当事人,与胖猫姐姐对线,将舆论越搅越浑。
后续又是无数人自发点外卖,话题延展到外卖空包。
热度过去后,很多人复盘事件始末,发现疑点太多。
分不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这几天,高亚麟的塌房瓜,何尝不是如此。
同样都是从几张截图爆料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女方被 造黄谣、荡妇羞辱。
后续和「胖猫」事件一样,已经偏离了事件核心,发展到玩梗、情绪宣泄的地步。
真实情况如何,问题出在哪里,恐怕只有当事人清楚。
电影的好处是,帮我们撕去标签,拨开情绪,还原真实的个体处境。
也提醒着我们,面对爆点事件,多一点成熟和审慎。
有时人人喊打的恶,可能只是一封「小小恶信件」。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