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当中流动的血液,能够为各个器官提供营养支持,有着维持机体正常运转的作用。
但如果日常出现了不良饮食等习惯,就会使得血浆当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成分增加,而使得血液黏固度升高,就会使整体血液循环速度变慢,导致各个器官缺乏营养供应,从而导致功能下降,甚至会诱发冠心病等一系列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出现。
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做好预防血液过于黏稠的工作。另外,一旦出现血液过于黏稠症状时,必须及早治疗与调理。那么,血液过于粘稠黏稠到底会有哪些症状呢?
血液过于黏稠有哪些症状?
一、反复头晕思维迟钝
如果在日常中反复出现头晕头痛、头昏脑胀,以及思维迟钝的现象,极有可能与血液过于黏稠有关。
一旦血液过于黏稠,血管当中会有较多的脂类物质,这些物质会附着在血管壁上,使得血管受到伤害,很容易形成血管内膜脱落现象。
而且还会导致血管的管腔受到堵塞,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整体血液循环速度变得非常慢一些,一些营养物质和氧气就无法输送进大脑,从而出现脑缺血和缺氧的情况。
那么患者在日常中会反复出现头晕头痛,或者是眩晕症状。尤其是在早上起床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这种头脑不清醒的情况会非常明显。
另外,对于出现反复头晕症状的患者来说,思维能力也会受到影响,比如记忆力会下降,或者是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反应能力也会随之降低。如果情况比较严重,会使患者的正常学习和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视力模糊不清
一般对于血液过于黏稠的老年人群来说,很容易出现视力渐渐模糊不清的情况。
因为老年人群的新陈代谢本身会下降,一旦血液黏稠度增加,就会使整体血流不通畅,而视神经无法接受到更多的营养物质,就会导致视力出现问题,从而出现视力模糊不清,或者是阵发性的视力模糊现象。
三、下蹲时呼吸不畅
尤其是对于体重超标的人群来说,一旦血液黏稠度升高,就会出现下蹲时呼吸不畅或者是呼吸困难,以及胸口发闷、气喘、嘴唇发紫的情况。
因为血液是从心脏的左心室内发出,其中血液当中所交杂的二氧化碳、氧气以及一些代谢废物,会通过血液循环回到右心室当中。
如果患者处于下蹲状态的时候,就会使得进入心脏的血液量减少,心脏出现严重的供血不足现象。那么就无法完成氧气和二氧化碳之间的交换,从而使出现呼吸不顺畅等问题。
在出现下蹲时呼吸不畅的现象,患者一般还会伴有反复的心悸、心慌等心脏供血不足的情况。而且患者在夜晚睡觉时,往往会出现半夜或凌晨突然醒来,并伴有胸口发闷、咳嗽症状。
总而言之,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反复出现以上三种症状表现,一般与血液过于黏稠导致。那么患者最好前往医院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之下,适当服用一些药物进行治疗。
另外,应注意调整好自己的饮食习惯,所有高油脂、高糖分、高盐、辛辣食物要减少或者不要摄入。多吃一些植物性的食物,并且要多补充白开水以及适当增加运动,有着稀释血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