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04阅读
  • 2回复

[攻略]雁门关纪游 [7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68295
金币
87551
道行
35003
原创
1867
奖券
3904
斑龄
126
道券
137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32721(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4-11-1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8-29
— 本帖被 527801728 执行加亮操作(2023-09-02) —





2011年10月,我从山西大同乘车往太原,车过雁门关一带,见不远处山峦上时断时续的长城遗迹,便思来日有时间去雁门关看看。2023年8月16日晨,我从太原乘坐雁门关、忻州古城一日游旅游车前往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县城西北约30公里,自古就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大同盆地失守于北部游牧民族的年代,中原王朝就在恒山山脉构筑第一道防线,这道防线在明朝时被称之为内长城,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雁门关是最为重要的关隘。现存的雁门关也是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时所建的,清朝时防线北移,满蒙一体,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雁门关也就失去了对外防御的军事价值,逐渐荒废。







车过广武,临近雁门关,山峦上出现了随山势起伏逶迤的长城遗址,我对即将出场的雁门关有了更多的期待。



车到后腰铺雁门关停车场,换乘景区交通车到景区入口,那里有毛泽 东“雁门关”题字手迹的纪念碑。看铭文,1948年4月6日,撤离延安东渡黄河后的毛泽 东及中央机关就是经雁门关前往河北西柏坡。



进入峡谷前行,谷口一座名为明月楼的关楼是近年新建的,作为雁门关景区的北出入口。



过明月楼前行,地势渐高,道路两旁有几家农家餐馆。据说,当地农户过去盖房砌墙所用砖石就取自于荒废的雁门关城。雁门关北的后腰铺村曾经是当年途径雁门关的商旅马队休整之所,客商云集,店铺林立,但雁门关景区辟建前据说雁门关已是只剩五户农家的小山村。辟为景区后,人丁才兴旺起来。前方有口水井,传为明末李自成进军北京途径雁门关时所掘。



继续前行,前方这座井亭围护下的泉井名为豹突泉,是真正的古泉井。常年不竭的泉水曾润泽千百年戍守雁门关的将士。



继续前行不远,雁门关关城就在眼前。首先面对的雁门关第一道城门雁门关北门。

雁门关上古称北陵、西隃,后称勾注塞、西陉关,战国时称九塞之首,南北朝称北庭三关,明代称山西内三关,向以关山雄固,北塞门户著名。雁门关城城墙高10米,周长约1公里,墙体以石座为底,内填夯土,外包砖身,墙垣上筑有垛口。雁门关城的东西北三面开辟了城门,分别是东门、西门、北门,门洞用砖石叠砌,青石板铺路,门额位置上均镶嵌了石匾。雁门关在日寇侵华攻占时遭到严重毁损,门楼都被毁,北门也坍塌成了一处豁口。现在的雁门关城已是重建复建的,这从城门及城墙墙体砖石颜色可以分辨出来,色泽较新的显然是新修补。



雁门关北门其实是雁门关西门外瓮城的城门,门口东向,石匾门额上刻有“雁门关”三个大字,瓮城门两侧镶嵌砖镌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都是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傅山所题。据说此“雁门关”石匾虽有些破裂却是幸存的珍贵古迹,对联砖刻则毁于日寇,而今重建。





进入瓮城,来到雁门关西门前,此门正式的名称是“地利门”。地利门上复建的重檐歇山顶关楼为宁边楼,原为杨六郎祠。



关门石匾门额镌刻着“地利”二字,传为武则天手迹,可惜字迹有些模糊不清了。



登上瓮城,看青松映衬下的雁门关地利门,尽管是复建之物,倒也不乏古意和沧桑。



过地利门进入雁门关关城,回首看雁门关西门,门楼上悬有“雁门关”匾额,这应该是新匾。



登上雁门关地利门城头,前方正对雁门关地利门的也是一座城门及城门楼,城顶城门楼名为“威远楼”,俗称“雁月楼”,明嘉靖年间建筑。此门是座疑门,门后并没有通往关内的道路。真正通往关内的是雁门关地利门东侧的东门,即雁门关天险门,也是真正意义上的雁门关。





走过路面青石板上留有历代深深车辙压痕的城门洞,据说城门洞内路面的这些青石板是明代之物,前些年雁门关修复时特意保留下来的。



来到雁门关天险门前,城门石基砖券,高12.5米。天险门虽是雁门关东门,实为雁门关城南侧之门,是雁门关关南第一道城门。



石匾门额上传为武则天所题的“天险”字迹题刻还较清晰。



雁门关天险门上复建了雁门楼,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设回廊。雁门关天险门气势壮伟,美中不足的是雁楼上今人所题的“中华第一关”匾额似有些飘逸和托大了,显得不够严谨,古意顿失。





出雁门关天险门就是一条峡谷山道,由此古关道出前腰铺至代县城便可前往中原。









沿着古关道下行一段,回望雁门关天险门关隘,雄关景象立现。



天险门东侧有一组仿古建筑镇边祠。此处原为靖边祠,祭祀的是战国时期戍守雁门关的赵国名将李牧,在日寇侵华攻占雁门关时被毁,唯有石台、石狮子、石旗杆和数通明清碑刻和数棵古松幸存。



新修的镇边祠为两进院建筑,前殿为偃公堂,后殿为武安堂,两侧配殿还有忠武堂、武惠堂、文定堂、群英堂等,供奉历代戍守雁门关的知名文臣武将。偃公堂内供奉的是传说中镇守雁门关最早的大将姬偃,他是西周文王第四十七子,武王之弟,因其镇守雁门有功,周成王赐其叔姬偃为“幸”姓,史称偃公。



武安堂内供奉的主像被誉为“守关第一名将”的赵国大将李牧,同时供奉的还有汉朝名将李广,隋朝李景,唐朝李大恩、李靖,以及李克用、李嗣源等李姓名将六人。忠武堂内供奉的宋代名将杨业父子九人。庭院内青松挺直,给新修的建筑增添了几分古意和沧桑。





离开镇边祠,来到下方的窑洞式馆驿,传说当年经过雁门关的帝王将相、文人骚客一般都下榻于此,1948年4月毛泽 东过雁门关也在此歇息。当然,这馆驿也应是近年新建复建的之物。





站在馆驿平台东望,脚下就是雁门关南下的古关道。古关道依当地山势而建,蜿蜒盘旋在山峦峡谷之间,通往关内。



我登上雁门关天险门城楼,城楼内陈列着一些明代雁门关砖石雕刻部件,睹物思古,历史沧桑感油然而升。



沿着雁门关关城拾级南上,花了近一个小时沿着关城经威远楼至地利门直至天险门绕了一圈。







一路上,上坡下坡,经过一处又一处敌楼,眺望雁门关壮景,关城逶迤,群山苍苍。





漫步前往最高处明长城烽火台,登台远眺,雁门关一带峰峦错耸,峭壑阴森,群山苍茫,地势险要。





雁门关所在雁门山(古称勾注山)是山西吕梁山脉北支云中山向晋东北延伸的部分,东与恒山山脉西段相接,略呈东西走向横亘于晋北大同盆地与晋中忻代盆地之间,海拔15O0米以上,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在古代雁门关山南山北是两个不同的农业气候区域,是自然地理和文化分界线,以北是中温带,以南是暖温带;山北为北方游牧民族区域,山南则是中原农耕文化区域。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是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





因雁门关所在的勾注山是断块山地形,群峰峭拔险峻,难以攀越,构成南北之巨防和天堑,仅有一条狭窄要道,自古为边防戍守要地。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雁门关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可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可至黄河边。雁门关北通晋北重镇大同,远至蒙古高原,南通晋中重镇太原,可转达古代政治中心区域中原和关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雁门关北扼漠原、南控中原的战略地位,使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自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发生在雁门关的战事有140多次。



雁门关关城和长城段随山势起伏逶迤,关城明洪武时兴建,明正德年间翻修,砖石砌就。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敌楼1座,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扃”、“控陇”、“壮橹”、“天山”等,还置有烽火台、壕堑,是明代长城的代表作。现在的雁门关关城看起来有些新,应该是近年在明代所修长城基础上整修过的。我不太喜欢对古迹进行新修复建,古迹哪怕是废墟也是一种沧桑之美。





漫步修葺和重建过的雁门关长城上,我静静地感受和寻觅那份历史的沧桑。想到唐代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也想起古代那些发生在雁门关一带的铁血场景和风云故事,是非成败俱已云烟散尽。秋阳灼灼,晴空云淡,昔日中原与塞外的攻守关隘青山依旧在,换了人间。







雁门关长城上放置了一些明代嘉靖年间所铸造的大将军古代铁砲和抛石机之类的攻城器械,大都似已非原物。关城内还有些传说中明清时期驻军营房和练兵场旧址,也已真假难辨。



远处新建的那座雁塔有些突兀,与雁门关古意有些不协调。



雁门关地利门与天险门之间北侧山坡上有一处名为关署的仿古建筑,关署是当年雁门关戍守的指挥机构,因是近年新建复建之物而非古迹,我也就没有入内的兴致。



初秋阳光正烈,远望关内外山色青青,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差异。或许到秋冬时节,才能看到关外山野衰草连天的萧瑟景象和苍凉意境。



下午离开雁门关,乘车来到忻州古城,在古城逗留时间约1个小时,前方是忻州古城南门外的土稍门。



忻州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吗,历代多为郡、州治所,险关要塞,有“晋北锁钥”之称。忻州与山西省府太原紧相毗邻,如同唇齿相依,是内长城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的可靠后方。三关与忻州之间,构成犄角之势,形成扇面,连能一气。三关像指,忻州如掌,进则如掌使指,迅速有力;退则坚实如拳,牢不可破,因此忻州城南门城楼有“三关总要”匾额。游览完雁门关后,到忻州古城走走,倒也是顺理成章,也符合题中之义。





忻州古城是近年经过复建和修葺过的,已非原汁原味古城。进入古城,眼前的忻州古城南门景贤门及其瓮城为2002年重建,原始建于明万历24年(关于1596年)的建筑可惜已在1972年拆毁。



沿南北向大街北行来到古城中心,那里的明月楼也是重建的仿古建筑。



地图上忻州古城西街有处名为偏头关的景点,我有点疑惑,明代内长城的偏头关怎么在忻州城内?寻到那里一看是处大门紧闭的仿古院落,而非关隘。









西行到泰山庙,创建年代不详,大殿为明代遗构,不过看上去近年经过修缮。



泰山庙门外是一片露天简易茶棚,座无虚席。有暇时在此闲坐,对着泰山庙喝杯清茶倒是不错。

忻州古城内有秀容书院、文庙等明清建筑和元遗山祠堂,因时间关系,我无暇履及。











回到景贤门,登上城头远眺忻州古城,古城平面势成椭圆,俗称卧牛城。忻州人文荟萃,汉代班婕妤、北宋杨家将、金代元好问、元代白朴、萨都剌等古代名人或生于斯或在此留下足迹。







脚下的忻州城墙应该是近年修复过的,忻州城墙始建于东汉末年,唐宋时扩建,至清末成为完整城池,城墙周长2190丈,高4.2尺,全部用砖石包砌。虽是新构,古意尚存。



忻州古城东南一带远山就是五台山,山下的唐代寺院南禅寺、佛光寺将是我翌日专程千里寻访的地方,此时此刻我对翌日的访古之行充满了期待。
2条评分原创+2金币+38
huozm32831 原创 +2 - 2023-08-29
huozm32831 金币 +38 - 2023-08-29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xyg5503

UID: 1852534


发帖
4139
金币
67
道行
200
原创
0
奖券
6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877(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1-21
最后登录: 2024-11-1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08-31
图文并茂,记录详细
1条评分金币+4
527801728 金币 +4 - 2023-09-02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UID: 2150669

发帖
518
金币
-115
道行
20
原创
0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1(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20
最后登录: 2024-11-1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3-09-21
这个帖子 照片有点多啊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