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37阅读
  • 1回复

[娱乐八卦]人脉通三代,京城最后一位名流黄永玉金粉银沙的名利场世界 1 [6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81352
金币
57367
道行
36950
原创
106
奖券
39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196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11-2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7-13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3-07-14) —
上一集,我们聊了刚刚去世的美术圈大师黄永玉的生平及家庭情况,得知他人生经历丰富传奇,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成名,是中国数一数二的木刻版画家,经历了时代的更迭,于八十年代开始,名誉和财富滚滚而来。
他的妻子叫张梅溪,生于将军之家,二人生育两个孩子,分别是长子黄黑蛮和女儿黄黑妮。两个孩子都从事艺术,并且分头照顾父母的晚年生活。
黄永玉之所以在艺术圈和名利场那么备受拥戴,不仅仅因为他的艺术成就,还因为他在圈中的地位,以及强大的人格魅力——堪称“传奇”。
因此无论是艺术圈还是娱乐圈,无论是政界还是商界,大家都喜欢和黄永玉攀上交情,而他呢,也非常热爱交朋友,“黄永玉”这三个字也渐渐成为某种镀金的象征,仿佛谁能和黄永玉来往,就进入了某个圈层。



▲黄永玉晚年日常,无论出现在哪里都是人头簇拥,名人荟集。
一个人朋友圈强大,被人追捧,在名利场上被奉作上宾,当然是有许多原因的,咱们今天来唠一唠黄老爷子的打通上下三代人的人脉圈,他的财富,以及他的社会地位。

被大师提携,善把握机会
黄永玉出身于小县城的小康家庭,父母是教师,十二三岁就出来谋生,一度只是个靠手艺吃饭的底层小青年。
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编辑、小画匠、小教员(1942年任江西江西信丰民众教育馆的教员),后来变成蜚声全国的知名木刻版画家,当然少不了一个大人物的拉帮,那就是他的表叔沈从文。

▲1950年二人摄于北大教授宿舍楼前。
沈从文的母亲是黄永玉爷爷的妹妹,到了黄永玉这一代就真的是表叔了,这层亲戚关系说近不近,说远不远,但是沈从文和黄永玉的爸爸黄玉书关系却非常亲密。
两个表兄弟,一个喜欢文学,一个喜欢美术,年龄也相仿,是整个家族里最投缘的兄弟。1922年,两个年轻人相约从湖南凤凰去常德,住在同一客栈,据说就在那时黄玉书遇到了黄永玉的妈妈杨光蕙,陷入热恋,沈从文亲眼见证了二人的恋情,还替黄父写情书。
关于黄玉书的这一感情进展,沈从文说得颇为生动形象:“表兄既和她是学美术的同道,平时性情洒脱到能一事不做整天唱歌,这一来,当然不久就成了一团火,找到了他热情的寄托处。”
更有意思的是,沈从文说他开始替表兄写情书。每天回到客栈,表兄就朝沈从文不停作揖,恳请他为自己向杨姑娘代笔写信。沈从文在湘西从军期间,曾是长官的文书,代为起草文件,偶尔还为人书写碑文。谁想到,在走进文坛之前,他竟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开始了文学写作的预习呢?
——2015年《广州日报》刊登:《沈从文见证黄永玉父母的爱情》
沈从文成名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人生履历简单概括如下:
他1923年进入北京大学旁听,同时练习写作。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并结识郁达夫、徐志摩、林宰平等人;192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福生》;1928年来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三人自筹资金创办了《红黑》杂志;1934年写出了大名鼎鼎的《边城》,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与徐志摩、鲁迅齐名。

▲图为1978年丁玲和黄永玉合影。摄影者是吴祖光的儿子吴钢。丁玲和沈从文在上海办杂志,是志同道合的老友。图源水印。
因此,黄永玉从江西前往上海的1946年,正是沈从文最辉煌、事业最为蒸蒸日上的时期,黄永玉的事业起飞,和这位表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好比马思纯之于蒋雯丽,用现在的话说,黄永玉的出道堪称是“文二代”。
沈从文最初为黄永玉的才华所叹服,他写道:
抗战到第八年,和平胜利骤然来临,睽违十年的亲友,都逐渐恢复了通信关系。……
忽然有个十多年不通音问的朋友,寄了本新出的诗集。诗集中用黑绿二色套印了些木刻插图,充满了一种天真稚气与热情大胆的混合,给我崭新的印象。不仅见出作者头脑里的智慧和热情,还可发现这两者结合时如何形成一种诗的抒情。
欣赏其年少有为,因此召唤黄永玉来到上海,并且建议他改名,从本名“黄永裕”改为“永玉”,意为永远光泽明透。并且给予他诸多机会,比如黄永玉为表叔最重要的作品《边城》创作了两幅木刻作品:

▲1947年黄永玉为《边城》创作的版画《翠翠与爷爷》。

▲1947年黄永玉为《边城》创作的版画《花环》。
从1928年起,沈从文在教学之余,还兼任了《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所以1948年黄永玉离开上海,去了香港,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香港《大公报》的美术编辑。

▲1949年8月香港《大公报》副刊发表沈从文长信《我们这里的人只想做事》。
在一定程度上说,沈从文的朋友圈也成为提携黄永玉的骨干力量,成就了黄永玉的朋友圈。
比如黄永玉最好的朋友是漫画家、书法家黄苗子和郁风夫妇,其中郁风就是郁达夫的侄女,而郁达夫和沈从文关系亲密,沈从文初到北京穷困潦倒时,是郁达夫接济了他。
此外,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有个“诤友”叫查良铮,也就是诗人穆旦(王小波最崇拜的诗人)。当年查良铮嫌弃沈从文只有小学学历,不配当西南联大的教授,俩人还闹过恩怨,后化干戈为玉帛。
查良铮有个更著名的叔伯兄弟叫查良镛,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庸。而金庸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金庸是徐志摩表弟,徐志摩和沈从文亦是亲密好友(1929年,经徐志摩推荐,小学未毕业的沈从文才被吴淞中国公学校长破格聘为该校讲师)。
这一圈子转下来,敢情都没外人,黄永玉有表叔这一脉大文豪的人际关系,无论在上海还是在香港都有贵人扶持,他到了香港《大公报》后,做得顺风顺水,和金庸也很快成为同事,后来也一直延续着交往。

▲1951年黄永玉在香港冯平山图书馆举办人生中第一个正式的个人画展。

▲黄永玉、金庸1993年再相逢。


▲2012年《大公报》110周年报庆时,黄永玉画了一幅《彩荷图》相赠,并称自己是“大公报的小兵丁”。
当然,黄永玉也是在沈从文的建议下,1953年回到北京,成立中央美院版画系,由讲师做起,后来成为副教授、教授。
五十年代初期,二人在艺术上和文学上的交流逐渐增多,黄永玉得到了沈从文的诸多提携。
1954年,黄永玉迎来人生中最大的一个机遇就是接受当时外文局的邀请,为叙事长诗《阿诗玛》创作木刻插画,这其中就是沈从文的介绍。
两年后,黄永玉精心创作出了套色木刻版画《阿诗玛》,同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因此一举成名。

▲这组木刻作品10副一组,包括《阿诗玛像》《吹口弦》《织布》《射箭》《公房》《打虎》《阿诗玛在牢中》《她被水冲走了》等。

▲《阿诗玛》部分作品欣赏。
1957年黄永玉出版的插图集《阿诗玛》,题签的是沈从文,而且用不大常见的隶书。

1960年沈从文出版《龙凤艺术》,封面上的苗族妇女速写则是黄永玉画的。

叔侄二人密切合作,在文坛和画坛都是佳话,诞生了一些合作的佳品。但这段经历后来充满了痛苦,黄永玉和表叔一起在文革中被批斗,二人都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
不过黄永玉和沈从文都有着一种乐观精神,黄永玉曾在《我的表叔沈从文》中这样回忆:
卡夫卡说过“要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痛苦!”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
“文革”高潮时,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我们各人吃着各人的“全餐”(西餐有开味小菜,有汤,有头道菜,二道菜,有点心,有咖啡或茶)。忽然在东堂子胡同迎面相遇了,他看到我,他装着没看到我,我们擦身而过,在一瞬间,他头都不歪地说了四个字:“要从容啊!”
“要从容啊!”这几个字包含了多少内情。也好像是家乡土地通过他的嘴巴对我们两代人的关照、叮咛、鼓励。


▲文革时期的沈从文和黄永玉一家。
文革之后,一切向好。黄永玉在八十年代迎来事业的再度起飞,而沈从文则一直处于半封笔的状态,在研究所做研究,除了写出一部《中国历代服饰研究》,没有进行任何文学创作,黄永玉也说,十几年来,再也没有和沈从文谈过文学。
在沈从文的生命后期的八十年代,黄永玉陪伴他很多时刻,二人一同回到凤凰老家,在当年读过书的小学里回忆往事。

▲1982年,沈从文黄永玉叔侄二人,在就读过的母校文昌阁小学前合影留念。

▲在黄永玉的陪同下,沈从文在文昌阁小学听课。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家中,享年86岁,临终遗言:“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
不过,据多方媒体透露,就在沈从文去世的当年,他被提名了诺贝尔文学奖,并且评委会已决定颁奖给他,可惜沈从文不幸去世,因此也就不了了之。
曾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的佩尔·维斯特贝里在2012年回忆称,他在加入瑞典学院前,知道沈从文“非常非常接近获奖,但是他不幸去世了”。

▲家人回到凤凰将沈从文的骨灰撒入沱江,魂归故里。

▲黄永玉在沈从文墓地题写碑文: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叔侄二人都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而沈从文在文学界的地位,对于黄永玉来说,更是一种隐形的财富,人们常常把两个人一同提及。
在沈从文的口中,黄永玉是个聪敏开朗的青年,1979年10月14日沈从文专门著文谈及黄永玉。他写道:
永玉为人既聪敏能干,性情又开阔明朗,对事事物物反应十分敏捷,在社会剧烈变动中,虽照例难免挫折重重,但在重重挫折中,却对于自己的工作,始终充满信心,顽强坚持,克服来自内外各种不易设想的困难,从工作上取得不断地突破和进展。
生命正当成熟期,生命力之旺盛,明确反映到每一幅作品中,给人以十分鲜明印象。吸收力既强,消化力又好,若善用其所长而又能对于精力加以适当制约,不消耗于无多意义的世俗酬酢中,必将更进一步,为国家作出更多方面贡献,实在意料中。进而对世界艺术丰富以新内容,也将是迟早的事。
黄永玉对这位表叔更多的是崇拜感激之情,他曾说“沈从文是我人生的标杆”,在沈从文去世多年后,他写下《我的表叔沈从文》,又用一种平凡质朴的语言来形容他:
如果硬要把文化和宇宙天体联系起来的话,他不过只是一颗星星,一颗不仰仗什么东西而自己发光的星星。
如果硬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的话,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运行。老子曰:“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滴石穿的力量。
所以他也派生出这样的一些话:“写一辈子小说,写得好是应该的;写不好才是怪事咧!”
2015年6月,92岁高龄的黄永玉为新书“沈从文与我”签售,沈从文的两位公子沈龙朱、沈虎雏也到现场给表哥捧场。

▲1938 年,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与两个儿子沈龙朱、沈虎雏。
到了沈从文的儿子沈龙朱这一辈,和黄永玉平辈,交往也多,沈龙朱自幼喜欢画画,高中时跟着表哥黄永玉学过一阵子素描,有绘画功底,打算报考美院,后改学工科,就读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工业大学)。
后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蹉跎了年轻的岁月,在北京工业学院当了二十多年的钳工,中老年时期专业养植花卉,一生的成就比起父亲来就差远了。

▲沈龙朱画的《当年巴金》。
可以看得出,相比起沈从文的高洁、内敛、甚至沉默,黄永玉是另外一种性格,他开朗,潇洒,喜欢天马行空,喜欢交朋友,也善于抓住机会。
他在画《阿诗玛》之前,经由李可染介绍,主动拜访了当时的美协主席齐白石。二人是湖南老乡,齐白石出生于湘潭,相谈甚欢。一个月后,黄永玉便将套色木刻版画作品《齐白石像》送到齐家,齐白石甚为开心。

▲齐白石1953年他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图为1954年黄永玉拜访齐白石,摄影李可染。

▲齐白石看到这幅画非常喜欢,现场在此画上作了提拔:“齐白石像 永玉刻 又请白石老人加题 年九十四矣”,然后加盖朱文的“木人”、白文的“齐白石”和大印“悔乌堂”,这是黄永玉和齐白石合作的唯一一件作品。
黄永玉晚年还在书里写过这段轶事,笑称齐白石家的花生都是变质的,月饼里还长虫子。

▲摘自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
黄永玉也曾和钱钟书夫妇做过短暂的邻居,据他回忆,黄永玉对二位恭敬有加,常常带着家乡特产去登门拜访。

▲摘自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
在成名的道路上,大师的欣赏与提携,不可多得的机遇,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同辈之谊:交往的全是大咖
除了大师,黄永玉在事业腾飞的过程里也认识了很多同辈好友,这些人后来大部分均成为业界大咖,也进一步扩展了黄永玉的人脉关系网。
黄永玉的同辈好友,主要来自于两个经历。
首先就是1946年他去上海之后结识了一大批进步画家,这群画家大多数是围绕着中国最早的美术院校“上海美专”而形成的艺术家大圈子,比如潘天寿、林风眠、潘玉良、傅雷、李可染、董希文、李骆公、赵无极、程十发、木心等。

▲最早的“上海美专”。

▲1935年底,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第17届西画系的师生与一位裸体模特拍摄了一张合影,这“惊世骇俗”的合影成为上海美专历史上最为著名照片之一。我们曾经写过的巩俐饰演的潘玉良也是这个圈子里的画家,她当年也因为画裸体女人西洋画而被受到质疑和抨击。
黄永玉说他结婚时的介绍人就是张乐平和陆志庠(xiáng),这两个就是典型的上海进步画家,那时漫画与木刻不分家,统称为“漫木”。尤其是画“三毛”的张乐平,是“抗战漫画宣传队”骨干力量,辗转各地,黄永玉和他初识在赣州,非常投缘,以兄弟相称。


▲1946年,张乐平画的《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发表,引起轰动。接着另一部传世之作《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连载,激起社会强烈反响,因此张乐平也被称为“三毛之父”。1950年,张乐平担任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以后长期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1983年,张乐平患严重帕金森氏症,创作遇到极大困难,1992年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82岁。

▲后来到了上海再相逢,1947年,《三毛》在《大公报》连载,但那时张乐平生病,黄永玉与其维持君子之交,在回忆录里叙述二人相交往事。摘自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

▲1989年,台湾省女作家三毛千里来沪寻“父”,说要认张乐平为爸爸,被传为文坛佳话。后来,三毛多次住在张乐平在上海的家。1991年,三毛自杀,据张乐平的儿子讲“我父亲知道后非常悲痛,泣不成声。”第二年,张乐平也去世了。
这群四十年代就在上海汇集的艺术家,包括黄永玉在内,后来的人生主要有两个走向,一部分去了欧美继续深造,比如赵无极;
另一部分和黄永玉一样回了北京,比如李可染、董希文等;还有一些人留在上海,比如木心等等。但不管大家是怎样的命运,这群人始终都保持着联系。
黄永玉在五十年代到北京后,主要结识的就是住在“大雅宝胡同”的邻居们,也就是他一生中最难忘最美好的时光里结识到的画家和艺术家们,形成了整个中国最核心的艺术圈层。

比如“第一个到我家探望的是可染夫妇……紧接着是张仃夫妇……以后的日子,我跟他们两家的生活是分不开的。新的生活,多亏了张仃夫人陈布文的照顾和指引。”
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里用极大篇幅介绍了齐白石的弟子、著名画家李可染和他的友谊,黄永玉也是在李可染的介绍下才认识齐白石,二人是非常亲密的朋友。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上海美专毕业,1946年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拜齐白石为师,相随10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景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2016年北京保利春拍,李可染1962年作《漓江胜景图》纸本 2070万元成交。

▲黄永玉评价李可染。摘自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
然后就是当年和黄永玉一样都是进步青年、后来参与国徽设计的张仃。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漫画界救亡宣传队在南京,图为张仃在其作品前留影。图源水印。

▲晚年张仃。他1932年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抗日战争爆发后曾投身“抗日宣传队”。1949年设计全国政协会徽与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纪念邮票,负责和参与开国大典、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美术设计工作,1950年领导中央美院国徽设计小组参与国徽设计。1981年任中央工艺美院院长。他曾负责设计动画片《哪吒闹海》,为首都机场创作巨幅壁画《哪吒闹海》,为长城饭店绘制了壁毯巨作《长城万里图》等等。

▲1978年我国诞生了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片《哪吒闹海》,张仃出任该片的美术总设计。

▲左起:黄永玉夫人张梅溪抱着黄黑蛮,张仃夫人陈布文抱着张寥寥。
这张五十年代极为先锋的露营的照片就是黄永玉一家和张仃一家。

▲从左到右:黄永玉,张梅溪,黄黑妮,张仃儿子寥寥,黄黑蛮,张仃夫人陈布文。
张仃有一个亲孙子,大概谁也想不到,就是演员耿乐。至于为什么爷爷姓张,孙子姓耿,是因为在动荡年代,张仃把长子托付给一家耿姓朋友抚养,取名耿军。天长日久就索性姓耿了。

身为中央美院的大师后代,1990年,16岁的耿乐也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结果阴差阳错后来他玩了摇滚,当了演员。


▲耿乐的外祖父也非常厉害,是著名音乐家、《黄河大合唱》首演指挥邬析零。

▲黄永玉评价张仃。摘自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
大雅宝胡同里的大师,虽然基本上都经受了黑暗岁月的折磨,但这个大院里人才辈出,到了八十年代,能熬过来的,大都功成名就。比如和黄永玉一家关系很好的万曼和宋怀桂。万曼大家可能不熟,宋怀桂可是“中国第一时尚教母”。

▲黄永玉夫妇与万曼、宋怀桂夫妇两家人在葡萄藤下合影。

▲万曼和宋怀桂。宋怀桂18岁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著名油画家董希文。万曼是保加利亚人,1953年留学中国,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获硕士学位。1956年,万曼与中央美术学院的同班同学宋怀桂作为周恩来特批的第一起涉外婚姻结为夫妻。而宋怀桂从七十年代起就成为“中国第一时尚教母”。


▲当七十年代皮尔·卡丹要来中国搞第一次时装秀的时候,宋怀桂负责找模特以及培训,成立了中国第一支模特队。

▲宋怀桂和模特们,她找的第一批模特“有的是卖菜的、有的是在工厂烧砖的、有的则是在纺织部织地毯……每天下班后,他们都会先回家脱掉工装,换上西装,再来到宋怀桂租下的用于训练的大厅。”

▲宋怀桂。


▲1983年宋怀桂开了北京第一家法式餐厅马克西姆,成为北京上流社会以及文艺界的聚会之地。

▲崔健在马克西姆餐厅表演。黄永玉也曾说最欣赏的摇滚歌手就是崔健。

▲今年4月,名模杜鹃登上了《Numéro大都市》春季刊封面,致敬了宋怀桂和马克西姆餐厅。
黄永玉在大雅宝胡同时期度过了难忘的岁月,同辈之谊令人难忘,他也很受大院里的孩子们欢迎。时光漫漫,这些孩子们后来都各自有各自的人生,还时不时回来看望黄永玉,而黄永玉在各种自传或采访中都常常提起这些孩子们,可见感情深厚。

▲摘自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
除了大雅宝的邻居们,黄永玉还跟文艺界的诸多名人有交往,他和新凤霞吴祖光夫妇有很深刻的情谊,主要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有过共患难。吴祖光的儿子吴钢回忆:
黄婶婶和我妈妈是患难中结成的友谊,妈妈在她的回忆录里写“那时候最难受的是亲人没有消息。祖光去了五七干校三四年了,听说他得病住了医院,生死不明,有病不许家人看。我不但为他着急,亲友都不敢上门。
忽然有一天晚上,梅溪在我眼前出现了,我高兴极了,亲人!我两个拥抱到一起了!我的好姐妹冒着风险来看我,她急促地对我说:‘我有一个好朋友跟祖光同在一个干校,常常一起劳动碰见,你有没有胆子给他写封信?’‘有,太好了!’我马上写了一封信,告诉祖光家里平安。
她走后我天天盼望祖光的回信,果然梅溪又来了,她给我带来了亲人的消息。接过信,我半天说不出话来,眼泪不住留下来!我用什么语言能够表达我对梅溪的感谢呀。”
吴祖光也写过一首诗:“聚首他时回故里,万千顶礼谢梅花。”梅花就是指张梅溪。

▲吴祖光(右)与黄永玉。1974年吴钢摄影。图源水印。

▲新凤霞(左)与张梅溪。1974年吴钢摄影。图源水印。

▲黄永玉(左)与新凤霞。1983年吴钢摄影。图源水印。
患难时期见真情,黄永玉自述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是黄苗子。二人因作品相识,互相欣赏。

▲摘自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
后来在困难时期,携手度过,彼此扶持。




▲黄苗子最初是漫画家,也是在上海开启事业,抗战时期为当时的《上海漫画》周刊供稿,和黄永玉经历相似。后来黄苗子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他的老婆郁风是文学家郁达夫的侄女,两人早年相识,后来在夏衍的撮合之下,结为连理成为佳话。2012年1月,年近百岁的黄苗子与世长辞,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该做的事都做完了!”

▲黄苗子后来研习书法,由于是漫画家出身,他的书法线条也具有漫画色彩,独树一帜。

▲黄苗子的《题钓鱼台“丹若园”刻石》被钓鱼台收藏。

▲黄永玉在北京的“万荷堂”里也收藏了很多黄苗子的书法作品。

▲摘自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
到了晚年,也是黄苗子、张仃和黄永玉走得最近。

▲黄永玉、黄苗子、张仃在万荷堂后厅。

▲张仃在黄永玉的万荷堂。
此外,在长期的作画、写生过程中,也与一帮大师们产生友谊,比如吴冠中等等。

▲袁运甫、吴冠中、黄永玉、祝大年、张梅溪(右起)在重庆旅行写生。

▲1973年,黄永玉和吴冠中等沿长江写生,留下很多经典画作。图为展览中展出的吴冠中《太湖鹅群》。

▲左起:丁聪、黄永玉、唐瑜,老朋友聚会。1985年。吴钢摄影。图源水印。
1条评分金币+36
huozm32831 金币 +36 - 2023-07-14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在线smen
京师四门提督神爷

UID: 309051

精华: 39
级别: 天外仙宗

发帖
386166
金币
1003
道行
12540
原创
906
奖券
1369
斑龄
0
道券
1231
获奖
0
座驾
C200L
设备
 摄影级
高级认证
在线时间: 2604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27
最后登录: 2024-11-2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07-13
也是 没啥像样的人了
1条评分金币+4
huozm32831 金币 +4 - 2023-07-14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