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569053
-
- 注册时间2012-06-21
- 最后登录2024-11-15
- 在线时间10666小时
-
- 发帖114278
- 搜Ta的帖子
- 精华2
- 金币35182
- 道行18937
- 原创750
- 奖券336
- 斑龄0
- 道券27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569053
- 发帖
- 114278
- 金币
- 35182
- 道行
- 18937
- 原创
- 750
- 奖券
- 336
- 斑龄
- 0
- 道券
- 27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1066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4-11-15
|
—
本帖被 527801728 执行加亮操作(2022-06-30)
—
深圳疫情反复。从福田、罗湖,到龙岗、南山一波又一波。短暂的平静,再次起了涟漪。半个月前,阿杰特意去了一次 罗湖口岸,拍下这张照片。尽管,他视为疫情之下的「常态」。可镜头里,三两行人如陌路,望向紧闭的口岸。这份清冷、寂寥,还是不免让人有些感慨。6个月前,有人爆料,看见清洁阿姨在搞清洁。没多久,罗湖口岸即将通关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让不少人兴奋了一把。只是,最终深圳人没有等来恢复通关,却等来了彻底说“再见”。5月份,深圳发布了罗湖口岸改造招标公告。意味着,深圳人熟悉的「旧」罗湖口岸,要告别了。期待它重新开放,但又不免唏嘘,为这个有百年历史的口岸,也为这个见证了无数人深漂第一站的地方。于是, 我们 从罗湖口岸开始,重走了一遍罗湖,也重走了一遍 属于深圳的,和我们的青春。还记得第一次过关吗?曾经,罗湖口岸 是深圳最热闹、拥挤的地方。| 这场面,在罗湖通过关的小伙伴,应该都深有体会吧。图源@深圳大事件作为连接香港与内地的“第一口岸”,深圳最早口岸,也是曾经上个世纪新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南大门”。日均23万人,累积20亿人次,从这条小小口岸往往返返。有人为求学,有人做代购,有人为了养家糊口。还有的人,为了追最新款的电子产品,或只为买两罐便宜实惠的奶粉、化妆品,又或是,为了买药……疫情第三年,也是深圳与香港之间,这个最繁忙通关关口关闭的第三年。这里从未如此萧条、黯淡过。得知罗湖口岸要重新改造后,阿杰第一时间想到,不如去拍拍它吧。到达口岸的那天上午,深圳刚刚下过一场暴雨。地面的积水,映照着眼前这栋熟悉的,红白相间的建筑。这栋联检大楼,是过关的必经之地。几个拖着行李箱的人,不知道从哪里来,匆匆越过。就像这里的故事,匆匆翻页。罗湖口岸,位于深圳东南部,是改革开放前深圳仅有的两个陆路口岸之一。与之一河之隔,对面就是香港小山脉。口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7年,九龙海关的建立。当时,一条深圳河,两岸深圳与香港,由一座木桥连接着。直到1906年,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了罗湖铁路桥。木桥时代才过去。迎来钢筋水泥时代。| 罗湖口岸双层人桥开通又过了将近一个世纪,1986年,12层高的联检大楼竣工后,罗湖口岸的标志,才正式立起来。且一直沿用至今。见证了整个深圳“小渔村”的崛起,深圳速度的巨变,和这座城市的传奇。深圳改革开放后,因为优越地理位置,罗湖口岸成为香饽饽。90年代的盛况,堪比春运。遇到排队不顺畅,队伍延续到了广场外,黑压压的全是人。挤得像沙丁鱼罐头。每验放一名旅客,就要在入境文件上盖章。铁质印章敲在木制办公桌上,大厅里充斥着盖章声,「像放鞭炮一样」「等通关等上6个小时都是正常的」这样的说法,毫不夸张。还因为,罗湖口岸并非24小时通关,有人为了第二天顺利过关,拎着大包小包在大楼门口的广场的席地而睡。| 图源 @深圳新闻广播在上个世纪就追赶时代的深圳人,或许还能讲出一个“情廊”的故事。所谓“情廊”是一条从罗湖火车站到罗湖口岸1号门之间的长廊。每日各类人群聚集到这里。有的摆个小摊,贩卖些小玩意儿,香烟、水果、季节性食品等等;有的是等待亲人、朋友、丈夫从香港过关而来。久而久之,因为太多妻子在这里翘首以盼,等待丈夫归来,激动地拥抱、哭泣,诉说思念之情。“情廊”流传开来。纵然“情廊”在后来的建设中,不复存在。但每一代人过关的记忆,却大都从这里开始。疫情之前,还在深圳念大学的静雯,每半年都有一项固定流程。去香港为父母买奶粉、斧标驱风油(巨大罐、绿色包装的)。从学校坐地铁罗宝线,到终点站罗湖。出了地铁,往前走进入罗湖口岸,排队一个多小时过关。| 疫情其间的通道 图源@静雯久而久之,静雯摸索出了一条时间规律。「只要在9点之前,赶到口岸,过关的时间可以缩短一半。」她说,大概是因为很多人从广州、东莞出发,如果他们早上7点多出门,那么到罗湖,差不多一个半小时。也正因为赶个早,静雯还能在过关时,见到一群从深圳到香港上学的幼儿园小学生。一般十来个小朋友,三两个老师带队,小小人儿排着队走绿色通道。有时候返程时,又能再次遇到他们放学回家。父母早早等候关口外。从前去香港, 是日常,也是生活。还记得第一个麦当劳叔叔吗?距离罗湖口岸不到两公里的 东门老街,同样是罗湖一个时代的泪。在深圳将近10年的阿杰,关于它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只记得上一次来这里,为了给当时的女朋友买包。那场面和心情,热闹得跟过年一样。和当下此情此景,形成强烈的记忆对决。当时的东门老街,几乎汇聚着罗湖所有的高光。作为深圳最早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也是全国十大步行街之一。老一辈深圳人、第一批深漂、以及最年轻深二代对于深圳的记忆和认知,都在这儿。「没去过东门,不算来过深圳」「没在东门迷过路、谈过恋爱、砍过价,不算有过深圳青春」10多年前流行的话,至今还在耳边。| 中国内地第一家麦当劳,就在东门老街。这里是一代人认识汉堡的起点。当飘洋过海的麦当劳叔叔,高高坐在屋顶,而我们望着金拱门发呆;当第一张大头贴开始流行;当深圳剧院、人民电影院,中西合流的美食街,时兴的服装,在老街门庭若市;这里有着深圳起步腾飞时,最初的繁华盛景。年轻的男孩、女孩们,乌泱泱地一片又一片。欢笑和活力,挥洒在老街。先去吃个汉堡吧,然后淹没在各个档口的烟火里。第一次学会砍价,达成100元砍到30元的小成就。拎着战利品,拐过喊着大减价的服饰店,没入美食街。那会儿,重庆小面、铁板烧、钵仔糕、长沙臭豆腐、串串儿、酸辣粉、牛肉丸、小丸子……就已经撑起了老街的美食江湖。多少人,在这里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又有多少人,在深圳的时代浪潮里,历经一轮轮大浪淘沙。再次回到东门老街,它变了,又好像没变。老街地铁站紧闭,诺大的广场上空荡寂寥。标志性骑楼、剧院、青铜浮雕的“东门墟市图”、思文书院,还留存着老街的文化韵脚。而那个穿梭在小档口,第一次学会砍价的姑娘长大后,也不再有那份冲动和欣喜。潮流已过,过时的服饰和饰品,让老街似乎就这样停留在了岁月里。当阿杰把整条街走了一遍。他说这儿没怎么变,变的是「我们」。路过大白兔主题店,路过怀旧零食店,路过一家纹身店,路过一家美发店,路过小商品批发商场,路过几家仅有的30元2件服装店、潮鞋箱包、小饰品店……最后啊,我花了15元,买了一个鸡翅包饭。曾经从早逛到半夜的老街,如今走走停停,花了不到一个小时。离开时,对面的文和友镶嵌在一栋老楼里,五彩斑斓。在路口开了多年小卖部的小哥说,疫情后啊,老街就冷清了。三年了,他也习惯了。在深圳,无可替代的罗湖纵然罗湖口岸和东门老街,都不复往日光景。纵然那些年过关、逛街的记忆,已经远去。但对于老一辈深圳人来说, 是 财富和高楼 塑造了 罗湖 。而罗湖,造就了最早的深圳。在罗湖,有很多以”深圳“为前缀的地标。如深圳火车站、深圳中学、深圳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等。它是 深圳崛起的第一颗“春笋”在1985年,就以“三天一层”的盖楼效率,创造了“深圳速度”;1991年,全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实现了很多人一夜暴富的神话;5年后,当时的”亚洲第一高楼“,也在这横空出世。深圳顶豪的故事,也从罗湖起步。作为曾经香港冒险家的乐园,八九十年代,这里造就和聚集了中国第一批新贵。深圳本土第一代富豪,最珍爱的银湖别墅区,就位于半山腰。凡尔赛式风格, 欧陆建筑,宫廷式院落。这里的隐秘和恢弘,俯瞰着香港和罗湖之间的人潮涌动。来来往往,光影交错。排队赶早,去罗湖口岸到香港的人 那个时候,应该不会想到,随着罗湖的沉寂和冷却,银湖别墅群,也一并失去了它傲视群山人海的优势。如今罗湖,已被南山、福田后来者居上。曾经诞生在这、生长在这的深交所,几年前也搬到了福田。有人说,罗湖老了。就像百年口岸的突然沉寂,罗湖和深圳的割裂感,似乎越来越强。但只要在深圳待过一定年头的人,对罗湖都有难以磨灭的情怀。不管是已经消失的友谊城,还是沧桑的儿童公园,抑或是工人文化宫前的无人码头;不管是罗湖口岸,还是东门老街,抑或是金光华广场、万象城、喜荟城……几步一景,从100元两条裙子,到流光溢彩的CBD,罗湖书写了深圳最早的潮流生态。生活在罗湖,是幸福的。一半山,一半城。到梧桐山小住一阵,就会知道罗湖的另外一面,是「入世脱俗」。在深圳市口岸公布的计划里,强调了重在研究新选址,创新查验模式。并计划将香港东铁线接入口岸。意味着未来,乘坐铁路,从罗湖便可直达港岛。罗湖口岸重建,是「告别」,也是「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