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41阅读
  • 0回复

[心得]这座南方小城好“雷”[1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沙漠之虎

UID: 953340

精华: 1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116522
金币
8787
道行
5233
原创
76
奖券
1733
斑龄
0
道券
17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74118(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0-06
最后登录: 2024-11-1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5-16
— 本帖被 527801728 执行加亮操作(2022-05-19) —
英雄的事迹千古传唱,奸佞的恶行代代唾骂,即使文盲也能有渠道辩是非、识礼节,古早的中国以这样的方式将先贤的思想与价值观代代传承。打开中国地图,大陆最南端伸向南中国海的一片陆地,那里就是雷州半岛——岭南之南,琼州以北。
半岛全境位于湛江市境内,县级市雷州正在这个半岛的中心区域,东方是南海,西边正对着北部湾。
它不仅保存着我国少有的海上日落观赏地,还因山海之隔封印住了古早中国的记忆。

山川阻隔,让古代雷州长期处于“不与秦塞通人烟”的状态。
这里的方言甚至也不属于粤语,而是闽方言的一个分支。
南宋末年陆秀夫在福建拥立宋端宗,后来元军攻打福建,他们便西逃广东。
崖山海战之后,这些福建来的南宋遗民便再行向西,定居到雷州。

如今雷州的交通也不能算发达,从广州到此只有1班普铁列车通行,若是乘坐高铁则需要从湛江转车。
尽管扼守琼州海峡,但是海口北上的跨海铁路也只有3列在此站停车。
相对封闭的交通条件,让这个小城笼罩在一层悠然的烟火气中,几百年来按照它自己的步伐徐徐前行。

曲街-南亭街和附近街区的骑楼绵延上千米,每一栋小楼都保持着原初的样貌。欧洲、南洋和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在这里交融,没有过度地修复,没有过分地拆毁。
这里不像旅游城市骑楼街般喧闹,只有当地人静静地生活。
霉斑肆意地在建筑上爬行,岭南潮湿的气候给建筑也配上了独特的色调。
建筑外观透射着百年前华侨归乡的荣耀,他们在外洋筚路蓝缕,用累累硕果来装点家乡的宅院,百年以后这里仍然承载着后辈的乡愁。
临街之处大多开设店铺,有诊所、药房、照相馆、凉茶铺等等,店主悠闲地坐在其中,等待着上门来的顾客。


最热闹的还得要数餐馆,别看外部装饰雕梁画栋,店内的装潢大多十分朴素,吃猪仔肉、喝牛肉汤的食客络绎不绝。

他们就坐在大排档式的桌椅板凳上用餐,粗瓷大碗装满了肉汤,米饭就盛在不锈钢小碗里,餐具和环境十分随意,肉汤的鲜香却是毫不马虎,清汤牛腩用最自然的味道撩动着食客的味蕾。

掩映在近代建筑街区中的还有无数神祇庙宇和先贤祠堂:伏波祠、康皇庙、关部宫、天宁寺、十贤祠……
大多数的庙宇在地图上都无法搜索到,深入街巷中却又随处可见。
这些宗教建筑总是张灯结彩,不是这个帝君生日,就是那个娘娘下凡,一年里足有一半的时间在过节。
伏波祠就在曲街旁边的街区里,是纪念西汉路博德和东汉马援两位伏波将军的祠庙。
古代的雷州居于“天南重地”,伏波将军在这里平定叛乱、维护边陲安宁,得到了两千年延绵不绝的香火纪念。

小城以“雷”冠名 ,始于唐代贞观年间的陈文玉,他向朝廷提请改地名为“雷州”,并成为首任雷州刺史。
这位陈文玉由于治理边疆功劳卓著,死后被唐太宗敕令建庙,也被当地人尊为“雷祖、雷神”,雷祖祠也成为了当地最重要的庙宇。

相传雷神的父亲是当地一位猎户,养了一只九耳猎犬,哪只耳朵动就说明那个方向有猎物。
有一天这猎狗九耳齐动,猎户心想这次一定将会大有斩获,就邀请邻居一起进山。但是环顾山岭一无所获,猎犬在地上倒是挖出了一颗巨大的蛋。
猎人将蛋抱回家,次日雷电交加劈中巨卵,从中蹦出一个小孩子,两手各上分别写着“雷”和“州”,这便是雷神陈文玉降生的故事。

雷州人敬神是认真的,就像闽粤两省许多烟火气十足的传统小城一样,“烟火”不仅仅是炊烟,也一样包含爆竹和香火。
旺盛的烟火气甚至拉动了整个神佛用品产业链的发展:路边的钱纸店比比皆是,敬神用具作为生活用品在普通小商店也有售卖。在雷州,红纸、烛台、大元宝就像锅碗瓢盆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因为人间有烟火,天上也要有香火

商店只是这些法器的终端销售地,真正的制造厂也同样不难找到。
市区某个僻静的小楼就可以成为印刷工厂,一个面阔4间,进深3间的小厂房,在中间位置垒上墙,一侧可以用来印刷,另一侧就是打包仓库。
在印刷车间的机器上挂着大卷的黄纸,传动链条上的机油沾满了切割纸张时飘下来的碎屑。
女工也不会讲普通话,只是自顾自地整理成品,将它们码放整齐并打好包,等待来接货的司机将这些沟通神明的介质运往下游的流通环节。

在中国的建筑传统中,许多民间庙宇都会与戏台对面而开,村民们往往解释为“给神唱戏”。
这种酬神戏在北方称为社戏,在广东多称为神功戏,是民众们在迎神赛会上酬谢神恩、敬神祈福的重要环节。
古代戏台的实物多在山西,但要说至今仍然高频使用的戏台,雷州一定能位居前列。

| 传统戏剧演员的讲究颇多,在上台之前每个人都要在后台的神龛前拜上一拜。
和庙宇对门而开的戏台,在宗教上提供了吸引信众的途径,戏剧本身即可成为宣传康皇大帝、文昌君、城隍爷等神祇的手段,将保佑民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和睦的神力和因果报应等劝善价值观传导给信众。
这类民间信仰由民众的需求而产生,尽管没有严格的教义约束,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普通的百姓提供了一个心灵的栖居之所。

在社会传承上,戏台也一定是村庄和街区的社交中心。
如今雷州的戏台又常常会挂着“文化宫”、“文化中心”的牌匾。逢年过节时居民们先将事先准备好的贡品带到庙内敬神,出了庙门就可到戏台前的观众席落座,与自己的亲朋邻居谈天说地。
前排的座位要留给年纪更长、地位更高的人,即使人们在乱哄哄的节庆聚会时也不会忘记尊敬长辈的老传统。
在会场最外侧则是售卖糖果小吃的的商贩,那里是小朋友们最青睐的区域。
与西方和城市中的剧场文化不同,中国民间的戏台、戏园发轫于宋代闹市中的的瓦舍勾栏。
这种演出形式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观众有着较强的互动性,其观众席本身也是民众交际的平台,因而不会拒绝观众们一边听戏一边交谈、吃喝,就像在茶馆里听相声一样。
雷剧接地气的演出给幽静的县城带来了热闹的夜生活。

按照传统舞台的习惯,演员从大幕左侧上场,从右侧退场,就像许多电视剧里戏台左边门楣上挂着“出将”,右侧门楣上则写着“入相”。
顺着戏台左侧的阶梯,我摸进了剧团的化妆间。
台前的帝王将相与才子佳人,走到后台便仿佛回到了俗世人间;带着妆容玩手机、刷视频的他们不是端着架子标榜“戏比天大”的演员,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他们也一样会百无聊赖地打发时间。

笔者作为一个外地人进后台其实心里面还是有一点点打鼓的,跟班主打好招呼说明了来意,也就无人再阻拦什么。
饰演皇妃的姐姐超级nice,不仅跟我拉拉家常,还招呼我坐在她的梳妆台前。
我从放置行头的架子上抱起一顶紫金盔,上面插着两根硬挺的雉鸡翎,是用野鸡最长的尾羽制作的,随着使用年限加长,这两根翎子已经有些掉毛和弯折。
这种道具为了适应不同的人使用,并不是严丝合缝地根据头围尺寸设计,而是在内部使用线绳系扣固定。头冠上缀满了珠光宝气的饰件,小生将它戴在头上好不威风,心中却响起了京剧里穆桂英的唱段:“桃花马上威风凛凛,敌血飞溅石榴裙……藩王小丑何足论,我一剑能挡百万兵!”

道具箱子和各色行头铺满了狭长的房间,物品陈设显得稍许凌乱。八月的雷州已是湿热难耐,简易的后台并没有空调,演员不得不裹着厚重又不透气的化纤演出服候场。
人到中年的班主仍然会在盛夏端起他的保温杯,老生和花脸也都是男演员担纲,坐在行头箱子上喷云吐雾开启他们的交际。
在台上只能见到文臣武将们的斗争与心机,后台却让他们展示出脸谱之下活色生香的举止与言谈。
年轻的花旦有的在和男朋友视频,有的在和同样少年英俊的小生插科打诨。稍有一点年纪的旦角已经做了妈妈,她还要给宝贝女儿梳上两个麻花辫,估计再过两三年这小小的房间中就要多一个伏案写作业的小姑娘了。

梨园的盛景在雷州依然绵延,“雷讴”唱腔里传播着根植于中华大地上习俗观念。不断涌现革新的剧本为传统但又生机勃勃的社会结构添砖加瓦。
[ 此帖被沙漠之虎在2022-05-16 08:42重新编辑 ]
1条评分金币+36
527801728 金币 +36 - 2022-05-19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