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81阅读
  • 0回复

[数码讨论]“数据意识”:新时代教师必备的信息素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178
金币
2389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275
斑龄
190
道券
1012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023(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4-11-2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4-25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锁定操作(2024-05-26) —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将“教育信息化”划上重点,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成为新时代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相对于医学、航天、电信或其它科技领域,大数据对基础教育的影响还极为有限,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虽然目前大多学校也有了多媒体网络教室,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可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还停留在教学媒介、网络资源这一层面上,只比“粉笔+黑板”的年代多了些功能而已,难以找到其它的更大的改变。有人还调侃假如“近代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走进今天的教室,一定会为如此熟悉的情形感到惊讶。教师群体中仍有相当多的教师“心安理得”地过着远离大数据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安逸日子,并自我感觉良好。种种理由都让他们觉得:教育技术的发展,不过如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大力发展智慧教育,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顺应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办好网络教育。这意味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了一个新时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也明确要求

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告诉我们:教育的明天会是另外的一个样子,那我们该如何融入这大数据的大潮之中?

要在大数据时代不落后于人,首先要提升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信息化素养,让“桃源”里的教师们努力成为“数据脱盲者”。这个“脱盲”,不仅是指会利用网络资源、制作电子课件,而是要从思想意识层面上完成转变——学会用数据说话,有“数据意识”。

如何用数据说话?这里有个例子:某电视台的“数字中国”栏目说到欧洲对中国的关注度比去年上升的话题,本来对类似的话题和结论,我感觉是泛泛而谈,但节目呈现了我国与欧洲的往返航班与列车次数、人流量、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与交易量等多个细化的统计数字,并用图表形式直观的表达出来,结论一目了然。这就是大数据的魅力。

是的,就是这样,“大数据”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大数据的数据来源广泛而客观,再经过系统缜密的统计分析,形成的结论成为了现代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判断决策的依据。只是,这样的“数据思维”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却极为缺乏。生活中我们主要依靠的是个人常识与经验,有时甚至是主观的臆断。教师用习惯思维和简单的“因果关系”分析处置教育教学问题,用表面行为评价学生,管理者们用例规与常识进行决策,这些情况比比皆是。

在学生评价方面,教师的习惯性地认为多次考试得分低的学生是永远的“差生”。至于他究竟是哪个知识点掌握不好,或者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教师都不了解甚至不关心,所有这些都不影响“差生”的判断。可汗学院的某项数据统计表明,仅仅依据等级或考试很难断定学生的实际能力。当对一些教师心目中差生的学习记录进行研究,查看学生回答每一道习题和解题的时间,并创建系统的图表描绘其学习进展时就会发现,表示学习情况的数据线长时间徘徊在底部,却在某个时间点直线上升。这说明当学生能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时,即使在老师眼里最无能的差生也会有极佳的表现,甚至最终会超越优秀生。我想,如果我们在评价学生之前,对其具体问题进行“大数据”处理,能更加公正客观的评价学生。教师如果仅凭自己的经验和定势思维去评价一个学生,草率武断的评价结果必定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教育问题的分析决策方面,教师也容易犯“经验性错误”。当面对类似于学生厌学辍学的问题时,多数教师都会想当然地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考试得分情况等方面分析原因,但这多是教师根据表面的现象得出的。《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一书在“什么原因让学生中止在线课程的学习”这一部分描述了西弗吉尼亚大学教授迪亚兹团队的研究成果。迪亚兹教授和他的团队通过收集数字档案来进行统计分析,共统计了超过一百万的学生信息,供分析的变量达33个,其中某些变量如学生最后登录课程至课程结束时间的天数等只有在数字化的背景下才可能被监测到。通过统计、归类,他们得出了让人意外的发现,影响学生辍学的主要因素不是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也不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仅仅和他们选课的数量相关,也就是说那些开始的时候选择较少同期课程的学生更有可能坚持下去而不会中途退学。这个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大量的统计数据基础上的,其准确性无可非议。试想,如果教育部门只根据某些专家的经验分析而作出决策,其结果与真实情况的偏差程度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大数据的魅力,在于它的强大,更在于它的客观、可靠。当然,平时我们也会用到统计,比如成绩统计、实验数据研究等,这些只能算“小数据”,其客观性会打一些折扣。“数据意识”实质是一种态度,一种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有了这样的科学态度,教育工作者才能在工作中更主动地学习使用先进技术。大数据时代,教师需要的不只是信息化技术上的提升,更要及时转变思维,用更加科学的态度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