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于中国女排真实事迹的电影《夺冠》,有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味道。在国庆+中秋档期应当是最具亮点的一部电影。
除了时间跨度有点长、银幕上下满满都是情怀之外,体育题材电影一直被赋予鲜明的拼搏、激励主题也受到电影观众的好评。另外,随着中国排球职业化的推广使女排拥有更多的排球粉丝。郎平、朱婷。。。一长串闪亮的名字牢牢把握住观众的眼球。《夺冠》因此成为两节档期必看的影片之一。
白浪和巩俐的担纲主演,给影片添色不少。第一次注意到白浪,原来是郎导的女儿。不仔细看,真心不容易看出破绽。一直看好巩俐的表演,认为是刘晓庆、潘虹以后独步国内影坛三十年绝无仅有的女演员。巩俐的电影表演技巧上的娴熟、老道,耐人寻味;对艺术形象的高度敏感与全新诠释,曾经在银幕上留下许多叛逆的形象。虽然许多小粉红有些不屑,但我始终觉得巩俐入籍新加坡符合古训。“嫁鸡随鸡”,毕竟是个人选择、可以理解。看与看、喜欢与不喜欢,随遇而安、不必苟同。
从观感上讲,影片前半段女排1981年首夺世界杯冠军更有感染力。白浪(郎平)、彭昱畅(陈忠和)和吴刚(袁伟民)分别扮演的角色,都有一种平易近人的朴实。当年中国女排承接起十亿中国人寄托与希,望在世界体坛上创造出丰功伟绩。使整个民族在历史机遇前面摆脱掉惶恐不安与彷徨犹豫,给民族自豪注射了一针兴奋剂、给改革开放给焕发新生凭添生机与动力的,就是这样一群普通中国人。反之,后半段巩皇出场、君临天下的霸气十足倒让影片终结于英雄史观而戛然收场。
《夺冠》当然是一笔实至名归的好影片。这里讲的只是一点女排精神与《夺冠》的题外话。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后来做了一下修改。因为影片中巩俐的戏份太重,难免有些喧宾夺主。也就像有些影迷说的,完全是郎导的个人奋斗史。60后或者70后但凡经历过中国女排走上夺冠之路那个时代,都能够对女排精神做出深刻的注释:
第一、女排精神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在这个光荣集体中曾经闪烁过孙晋芳、郎平、张蓉芳、侯玉珠、梁艳、杨希兰、杨希、赖亚文。。。许许多多光辉耀眼的名字。中国女排凝结过几代人人的寄托、几代女排教练员、运动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第二、女排精神是一种拼搏精神、一种奋发图强。先入为主的劣势经过激烈的拼搏,是可以被打破的。不言而喻,这种拼搏精神也成就几代人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第三、女排精神是一种传承,是一种强者恒强的时代气息。现代科技背景下的国际体育竞技,竞争将愈发激烈、残酷。曾经的荣誉可以成为遇强则刚的动力。未来的挑战会越来越严峻,与时俱进、承前启后、不忘初心的传承,也会使强者恒强。
如果说站在我这样的角度,我更愿意看到一部能够在银幕上塑造当年女排姑娘们群体形象、张力十足的观赏性影片,而不是郎导个人奋斗史的主题电影。
[ 此帖被日出印象在2020-10-07 19:2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