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淄博古村驴行有三个好去处:西厢、海上房和牛记庵。
西厢、海上房我都去过,唯有牛记庵尚未拜访,于是就有了去牛记庵的兴头。
挑一个春暖花开的周末,从瑚山开始,翻山越岭,踏上牛记庵之旅。
瑚山位于淄川区磁村镇车峪口村南,最高处叫瑚峰。经过片片柏树与黄栌交织的树林,可转到山的南面,山顶建有庙宇,坐北朝南,有石阶直通山门,抬头仰望,显得小巧精致。
拾级而上,穿过山门,门后主殿是玉皇殿,殿后有佛爷塔,门旁是五神堂。三组建筑尤以佛爷塔最为古老。从前面看石墙保存完整,墙上镶嵌三通石碑,记载为乾隆四年所建。塔下有塔室,塔顶四块巨石条,搭成井字形状,甚是别致。
站在塔顶,遥望对面山坡,只见树木苍茫,很有恢宏气象。我想,这么好的植被怕得自古有之。果然,殿旁有石碑横斜,细看碑文,是封禁碑记,为光绪年间设立。
从瑚山南行,沿着山脊西向转弯,望见四五间房屋矗立在山顶上。心想,这或许就是牛记庵了,只是这山村也太小了点。绕过长满香椿和花椒的层层梯田来到房前,才发现房屋的西侧山坳之间,三面环山,隐藏着一片深山古村,这才是真正的牛记庵。
据村碑记载,牛记庵位于淄川与博山的交界处,始建于清代中叶,村内李、王、张、孙诸姓于乾隆年间相继迁居此地定居。因村前有一巨石状似牛鼻,旁边有一水湾,初名牛鼻湾。民国年间,村中建尼姑庵,改称牛鼻庵。后因村中有一锥形巨石名牛心,村东有石状似人形,名放牛牧童。又因登高望远,群山环村相抱,形似卧牛,故建国前以牛为记改称为牛记庵。百姓俗称“牛皮罐”。
站在山坡上,牛记庵的全貌尽收眼底。只见地势三面环山,以断崖为障,犹如一处巨大的太师椅,村庄就端坐其中,不愧是风水宝地。
村庄隐藏于树木之间,因是初春,树木尚未萌芽,更显出房屋山墙林立。各种石头砌成的房子,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或依傍于悬崖旁,或坐落于巨石之上,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若到夏秋时节,绿树如茵,红瓦掩映,屋墙若隐若现,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沿着村中石路走进村落,各种房屋,有的坍塌,有的完整,最明显的是屋脊的跷檐,像马头的形状,仍然高高地跷起。房屋石墙居多,砖墙偶现。须知这砖墙却标志着富贵。石头,在平原稀奇,青砖,在山里就珍贵了。想象一下,这深山之巅,那青砖得从平地购买,全靠人工肩挑背扛,运到山中,其艰难可想而知,其宝贵也就显而易见了。
我徘徊于村里,找到那一眼泉水,水从石缝里淅沥流出,清澈透明,淡淡的滴水声,恰似诉说着它当年的繁华,也映衬着曾经的沧桑。旁边的心形钟乳石,被风雨侵蚀得斑斑驳驳,这就是村碑上记载的“牛心石”了。巨石上方的岩石中,凿刻了一座袖珍神龛,供奉的何方神仙,已看不清楚。估计应该是龙王庙吧!
村中悬崖下,自然形成的一道巨大石坎,环绕半圈,宽阔宏伟。沿着石梯走到下面,看到村人使用过的石磨和捆好的秸秆犹在,像是正诉说着它曾经的人间烟火。洞里的石钟乳,斑斑点点,又在告诉人们它的古老与永久。
流连于村中,见同行的驴友已经走远,我漫步追赶。走出谷口,忍不住回头眺望,已看不见村落的影子,古村又隐入了深山之中。我不禁想到儒释道三教。如果说西厢是儒,现代人的开发,让它入世沾染了红尘;海上房,更像是佛,留守的几位老人,是执著与坚守;那么牛记庵就是道了,仿佛洒脱的高人,超然世外,物我两忘,清静自然。一处村庄有了这样的境界,就难怪令人崇佩和向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