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57阅读
  • 2回复

[猎奇]没看过石库门,都不敢说你去过上海(1)[4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沙漠之虎

UID: 953340

精华: 1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116677
金币
8329
道行
5233
原创
76
奖券
1745
斑龄
0
道券
17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75494(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0-06
最后登录: 2025-01-1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7-20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0-07-20) —

你心中的上海,是什么味道的?
也许是小资、腔调、繁华、老洋房,或是一句“侬晓得伐?”“阿拉上海宁”……
在本地人心中,有一个名词能代表了整个上海的味道,它既是海派文化所蕴涵的根,也是上海弄堂文化的源。

王安忆在《长恨歌》里写,它是壮观的景象,就像是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
仔细一看,木框窗扇是细雕细作的,屋顶上的瓦也是细工细排的,水泥有些脱落了,露出了里头锈红色的砖。
而在这之下的弄堂里,又是形形种种,声色各异的。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传,还有一副官邪的脸面。



它又是感性的。
这里有积着油垢的厨房后窗,地上的水漂着鱼鳞片和老菜叶,屋子里满是灶间的油烟气。而不远处的后弄,飞着夕阳里的一些尘埃。
这里很日常,一条条一排排的里巷,有烟火和人气,也有满是人世间的情理。它们琐琐碎碎,却又能聚沙成塔。

它一直卧虎藏龙于上海的各个角落。
伫立于在上海闹市区之中难得的闲静之地,见证了上海的十里洋场和百年风华。
它,就是上海的石库门建筑。

上海童年顶楼的马戏团 - 上海市经典流行摇滚金曲十三首
01
石库门,老上海人长大的地方
每个老上海人,心里都有弄堂情节。
作为上海本地最大的群居建筑,老上海人的童年,几乎都是从石库门老房子里头过来的。
毕竟,这些自己打小长大的地方,有着最为地道的上海味道,这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你走在上海的大街上,有可能会在拐角处看到一个个区别于旁边新式建筑的“老社区”。
如果抬头看,门楣上还写着「某某里」。
那它就一定是「石库门里弄」了,也就是上海人口中的弄堂。

“里”,指的是群居、聚集的地方,“弄”,指的是建筑物间狭窄的通道。
两个字连起来,就是由一条条小弄组成起来的住宅群。

石库门的踪影,遍布在上海的中心城区各处。
在中国的建筑史上是难以复制的奇迹,它是上海的标志,也是上海骨子里的“底色”。
无数老上海人的生活记忆,就曾留在这一条条弄堂之中。

当走进石库门里,仿佛在时光倒流,如置身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
仿佛能看见几十年前人们生活的踪影。

石库门的弄堂口,基本都会有一家小得不能再小的老式烟酒店。
老板大多数是个爷叔,店里开着个收音机,能不能听得清不重要,开着就对了。
平时不忙的话,就悠闲地坐在躺椅上看看报纸,抽抽纸烟,眼角偶尔瞄一下进进出出的每个人。

烟酒店里售卖的东西,和居民的日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只要是生活里头会用到的,这里应有尽有。
小到小朋友最爱的零食、缝衣服用的针线、家里做饭用到的油盐酱醋,大到装修、修家电这些事,都能找爷叔来帮个忙。
那时候爷叔的角色,像极了现在的小区物业管理处主任。

再往弄堂里头走几步。
左边是正在洗衣服、洗菜的主妇;晚饭过后,在门口,坐着竹椅在乘凉的一家老小;在家门口望着巷口丈夫归家身影的女子。
右边的房子里,正在散发着正在做红烧肉的气味;新鲜水果和蔬菜切开的味道;洗好的被褥,晾好后散发的阵阵香气……


与平日纸醉金迷的上海不同,这里有一个个熟悉的、真切的生活场景和日常味道。
对老上海人来说,石库门是他们生活里离不开的油盐酱醋茶,是日常生活之中的安心之处。

石库门的气质,有些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
遵循着市井文化的观念,每个人都把握着适当的分寸感,中规中矩的过日子。墙外市井,墙内静谧。
无论外头发生了什么事,里头的人依旧悠然自得的过着自己的生活。

城城还想说的是,金宇澄以上海为背景的小说《繁花》,近期已经由王家卫导演在上海开机拍摄了。
讲了几十年前,曾经在上海石库门里那些生活、打拼的渺小的人们发生的故事。故事里,每个人都像是一簇花,上海就是由在这些小花,组成了如今繁花似锦的大都市。
金宇澄还说,“王家卫给我看100张石库门照片,让我挑选出5张。我眼睛也看花了,这个好看,那个也好看。”
而王家卫却说,“只能选出5张。”
真酷。至于成片如何,咱们拭目以待吧。

作家陈丹燕在《上海的弄堂》里写道:
“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
因为,上海的弄堂,是整个上海最真实和开放的空间,人们在这里实实在在地生活着。”

因为,这里和平日里光鲜亮丽、身处钢筋水泥之下的上海不同。
在一条条老旧的弄堂之内,才是外人难以一窥的上海味道。


02
在上海,有随处可见的石库门
上海原先是国外的殖民地,后来被外国人以租界的方式,划分成了许多块区域。
在18世纪50年代,战争使得江浙一带的人开始往上海的各个租界逃跑、寻求庇护之地。


在租界的外国人开始建造一栋、一排这种排列方式的数百栋房子。
以租或者卖的方式,给这些逃难的人居住。


这样建造的房子,会有一个区域把建筑包围起来,走在里头交通四通八达。
想走出去只能走弄口,而弄口通常会设置一扇铁门,顶替门的作用。
那时候建起来的这数百栋房子,就是如今石库门最开始的模样。


不夸张地说,在当时的上海,每一幢庞大的石库门群居建筑,都可以称为一座城中之城。


当年石库门建筑的规划。图/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
而且,因为石库门设计封闭的缘故,“城内”也因此产生了许多生活商铺。
比如,杂货店、小吃店、理发店、裁缝店……甚至是当铺,应有尽有。

老式石库门里面的商铺。图/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
这些商铺,在数十年或数百年后的今天,或多或少都有被保留下来。
不过,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还是门口那间老式烟酒店吧。

弄堂,是上海本地人对石库门建筑的俗称。
石库门是典型的弄堂建筑,是上海最有代表的群居建筑,在上海随处可见。
早在1840年,石库门建筑的数量就已经多达8740幢。

老式石库门典型风格。图/上海新里洋房
虽然人人把这些建筑喊作石库门,但具体「石库门」一词的来源,至今说法不一。
不过最可信的说法是,最初在石库门里,每幢房子都会装着一扇黑色木漆以石料箍着的大门。
在上海的吴语体系里,“箍”和“库”的发音非常像。于是,这种建筑就被人们称为“石库门”了。

有意思的,石库门里的“门”,几乎都是有一圈石头的门框,门扇为乌漆实心厚木,再安上铜环一副。
虽身居闹市,这扇门一关起来,里头就能自成一统。

直到二三十年后的1872年,玛意巴才在上海建起第一座真正的石库门建筑「兴仁里」。
这时,在人们才真正接触并接受这种海派风格的建筑,开始了自己的弄堂生活。

1872年,兴仁里。图/网络
随着时间推移,石库门建筑开始有中西式的元素碰撞,风格也慢慢开始大放异彩。
既有中式的精美,也有西式的简约。


更是发展出新式弄堂、新式石库门建筑等风格。
虽然,外表依旧像西方那种联排式住宅,但内里的建筑元素更偏向中式,也更适合中式生活了。


新式建筑里,多了中国传统住房样式的结构。
包括天井、客堂、厢房、灶间、晒台等一些适合中国人的生活元素。
这种中西文化的碰撞,形成了石库门建筑群独一无二的风格。


下图,建于1929年的静安别墅,较有代表性的新式石库门建筑。图/网络
估计连外国人也不知道,这种原本只是便于管理而统一建造的集体式住宅,如今却变成了上海的地方特色弄堂吧。

1936年,南京路鸟瞰城市面貌,里弄构成城市基底。图/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
虽然石库门建筑风格新旧交加,但它们之间依旧有个共通之处。
在石库门老建筑的名字里,基本都会带着个“里”字,如宝庆里、庆余里、新巷里……
而19世纪20年代后期建设的新式建筑,名字中使用较多的“坊”和“邨”字,如淮海坊、大德邨、四明邨等。

如果你在上海看到一幢或一排的老建筑。
并且它以「某某里」或者「某某坊」命名,那么在你面前的建筑,就是见证过上海发展的石库门。

[ 此帖被沙漠之虎在2020-07-20 10:34重新编辑 ]
1条评分金币+30
xgch 金币 +30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20-07-20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smen
京师四门提督神爷

UID: 309051

精华: 39
级别: 天外仙宗

发帖
387350
金币
301
道行
12573
原创
909
奖券
1395
斑龄
0
道券
1220
获奖
0
座驾
C200L
设备
 摄影级
高级认证
在线时间: 2643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27
最后登录: 2025-01-1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07-20
里弄风姿 沪上坐标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225
金币
37294
道行
18937
原创
750
奖券
354
斑龄
0
道券
2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072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1-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0-07-20
这里应该要改造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