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953340
-
- 注册时间2010-10-06
- 最后登录2025-01-12
- 在线时间75499小时
-
- 发帖116677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 金币8329
- 道行5233
- 原创76
- 奖券1745
- 斑龄0
- 道券172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953340
- 发帖
- 116677
- 金币
- 8329
- 道行
- 5233
- 原创
- 76
- 奖券
- 1745
- 斑龄
- 0
- 道券
- 172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75499(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0-06
最后登录: 2025-01-12
|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0-07-11)
—
在广州,认路是件很让人头疼的事。不是说这里的路多,而是很多道路的名字里,都深藏着各种“陷阱”。比如,越秀区有条禺山路,番禺区有条禺山大道;越秀区有个大唐街,海珠区和南沙区则都有个大塘村。即便使用导航软件,如果你不睁大眼睛看仔细,稍有不慎也会走错路。不过,这种考验还只是入门级的。后面要说的更复杂。广州各区位置海珠区vs海珠广场在广州,名字跟海珠有关联的建筑或区域名主要有三个:海珠区、海珠广场和海珠大桥。海珠区在珠江南岸,海珠广场在珠江北岸,属越秀区,二者以海珠大桥相连。实际上,不光海珠广场在越秀区,像海珠中路、海珠南路、海珠北路都在越秀区。这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海珠这个名字上。 1965年时的海珠广场海珠之名,得于广州珠江中的海珠石。有关此石,在广州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秦汉时期,赵佗在广州建南越国,他有一颗镇国之宝,称“阳燧宝珠”。赵佗死后,这颗宝珠成为陪葬品。当时有一位书生叫崔炜,很想见识一下这颗镇国宝珠。他因救活了仙女玉京子,仙女为表谢意,让崔炜到赵佗的墓穴地宫中去探访。赵佗就把宝珠送给了他。后来,这颗宝珠被一位波斯商人重金购得,取名“摩尼珠”,准备带回波斯国。有一天,船至广州城南大江,两岸风景秀丽,他情不自禁地拿出宝珠欣赏,突然狂风大作,波浪翻滚,宝珠化作一道白光射入江中,变成一块巨石。到了夜晚,巨石如明珠一样闪闪发光,人们就把巨石称为“海珠石”,同时,把广州城南的这条大江称为“珠江”。经过长年的泥沙冲击,海珠石逐渐与珠江北岸陆地部分连接。不过,直到民国初年,珠江两岸尚无桥梁,交通不便。彼时,河北岸集市繁荣,南岸则生活无着。因此,当时广州曾流传“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的说法。这样的状况在20世纪20年代末得到改善。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广州市政府决定兴建跨珠江桥梁。1929年12月1日,广州第一条跨越珠江两岸的海珠桥开始动工,以大洋103.2万两造价由美国慎昌洋行承办,马克敦公司公开承建。经过3年多的施工,大桥于1933年2月15日正式落成通车,桥的南北两边,装上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题写的“海珠桥”。海珠桥此桥建成后也是命运多舛。1938年,侵华日军从大亚湾登陆,攻占广州,国民党广州警备司令部根据上级命令,对海珠桥进行局部破坏,防止为日军所用。抗战胜利后,大桥经修复后恢复通车,可是没几年,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离开广州前,再次炸毁了海珠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用了约半年的时间重新将海珠桥修复,之后海珠桥经历了多次扩建和加固,桥的两旁增加了单车道和人行道,老的桥体被嵌在中间,一直使用至今。海珠广场建于1953年,是广州唯一的滨江广场,其规划和兴建,除用作市民公园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担当着当时广州城市交通枢纽的重要角色,贯穿主城区的几条交通干线,到达海珠广场后彼此会合,与广州唯一一座架通珠江南北的大铁桥——海珠桥相连,通向珠江南岸。海珠区在新中国初期名为河南区。一般认为,是因其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缘故。1960年8月,河南区改名为海珠区,名字来源还是与海珠石有关,取“海上明珠”之意。今天的海珠广场黄埔区vs黄埔大道大多数人知道黄埔这个名字,应该是从黄埔军校开始的。但黄埔的历史,远比黄埔军校要悠久的多。有关黄埔的由来,有两个故事。一说环绕黄埔南海神庙的珠江段,古称为“黄木之湾”,沿河两岸都称为“黄木”。由于粤语发音的关系,久而久之就变成“黄埔”。另一种说法是,珠江岸边原有个凤浦村,清代的时候这里停靠了许多外国商船。外国人发音不准,老是把“凤浦”说成“黄埔”,久而久之,“凤浦”就成了“黄埔”。由于泥沙冲积,早年间停泊商船的黄埔港只能沿江岸向外拓展。老港现称黄埔古港,就在黄埔村边上。但这两个地方在行政区划上却属于海珠区。同样,广州著名的黄埔大道也不在黄埔区,大部分位于天河区,只有部分支线在黄埔区域内。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与黄埔区早年反复建、撤的经历有关。黄埔古港遗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并无黄埔区一说,现今黄埔区所辖地域归番禺县管辖。1953年1月,第一次以黄埔为名建立区级建制,管辖范围:东至广州冶炼厂,南至黄埔新洲,西至员村,北至吉山,下辖16个乡、2个镇和45个自然村。今天的黄埔大道、黄埔村和黄埔旧港,当时均在黄埔区管辖范围之内。黄埔大道的修建,也是在这一时期。按一般惯例,命名为黄埔大道,一点毛病没有。但是,3年后,黄埔区即被撤销,并入广州市郊区,1960年第二次建立区级建制,不久再次撤销,之后又经历了建立、撤销、合并以及管辖范围的调整,直到2014年,国务院同意撤销广州市黄埔区、萝岗区,设立新的广州市黄埔区,今天意义上的黄埔区才真正定型。不过,经过近70年的岁月流转,当年很多以黄埔为名的村落、道路现在都花落别家。黄埔军校期间,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比如,天河区有政协委员认为黄埔大道(天河段)存在“明显的地域、认知、管理错位”,容易产生“名不正、言不顺”的错觉,建议黄埔大道更名“天河大道”。政府管理部门人员认为,黄埔大道沿途单位、建筑物、户籍人口众多,一旦更名,包括门牌、身份证、户口本、工商注册登记证、税务登记证等在内的各种证照、法律文书、规划设计图表以及档案资料等都要作出相应的变更或变更说明。更名工作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将是巨大的,基于此,决定即使产生错位也不更名。的确,路名只是个符号,叫啥其实不重要,再不顺,叫久了就顺了。只是,对那些初到广州的新人可能不太友好,毕竟,要让他们明白黄埔大道为何不在黄埔,需要费一番功夫。白云区vs白云机场白云区,以区内有白云山而得名。白云山因每当雨后天晴或暮春时节,山间白云缭绕,蔚为奇观,故得此名。同黄埔区相似,白云区虽然建立较早,但也随着广州城市的发展而经历了多次合并、调整。中央航空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在广州白云机场的机群白云地处广州郊区,新中国成立后并未独立设区,归广州城郊管辖。1951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将城郊7个区合并为白云、西村、新滘、芳村4个区。3年后,4个区合并为新滘、白云、黄埔3个郊区,之后又成立了中共广州市近郊党委、广州市近郊人民委员会,改为县一级机构。此后,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作为郊区的一部分,白云区的建制和行政区划反复变动,有的地方划出去给其他区,有的划出去又划回来。1987年1月23日,广州市郊区更名为广州市白云区,列入广州市城区建制,面积1042平方公里,辖12个镇、3个行政街,另有1个渔业联社。1950年8月1日,北京至广州航线正式通航时,在广州白云机场举行的开航典礼。直到2005年4月,调整、变动还在继续,白云区的矿泉街道被划归越秀区管辖,萝岗街道、钟落潭镇的九佛、穗北2个居委会和红卫、凤尾、浦心、蟹庄、枫下、佛郎、燕塘、莲塘、山龙、重岗、黄田、何棠下、迳下、长庚14个村划归萝岗区管辖,而萝岗区后来又与黄埔区合并,成立了新的黄埔区。这就是为什么白云路、白云宾馆不在白云区而在越秀区,白云区人民医院也不在白云区,而在天河区的原因。不过,白云机场之不在白云,与上述原因无关。准确地说,白云机场不在白云,这句话并不准确。因为,白云机场最初是在白云区的。1932年冬,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空军征地始建白云机场,所征土地一部分属当时南海县所辖棠下、棠溪、岗贝等乡,一部分属番禺县所辖萧岗乡。1933年11月,机场竣工,广东航空学校随即迁入。1938年年10月,广州沦陷,白云机场陷入日军之手。抗战胜利后,白云机场先由国民政府空军第六地区司令部管理,后交国民政府交通部民航局管理,供中航、央航和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空运队使用。1960年1月,朱德(左一)视察广州白云机场改建情况广州解放后,中南军区司令部航空处南下接管组接管白云机场,不久移交民航广州办事处。1950年8月1日上午,整修后的白云机场正式对外通航。作为华南地区中最为重要的航空枢纽,白云机场的飞机起降架次越来越多,到1980年跃居全国机场第一位。此时,原有的设施、设备已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为此多次进行改建、整修、扩建。但白云机场地处广州市区边沿,净空已遭破坏,无扩建潜力,为此不得不另寻他处修建新机场。1997年7月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迁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项目立项。1996年12月,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公司对机场停机坪进行改扩建当时,新机场选址的竞争十分激烈。因为新机场作为我国民航三大枢纽机场之一、国内首个按照中枢机场理念设计和建设的机场,具有唯一性,可以预见,未来几十年内,华南地区不会出现第二家如此大规模的机场。最终,新成立的广州市花都区凭借充裕的土地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发达的交通网络等,争取到这一稀缺资源。2000年8月,新机场开始动工。四年后,新机场建成启用。因白云机场在国际国内都已广为知晓,出于沿袭和便利的缘故,新机场没有改名,仍叫白云。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重复地名vs重复路名与上面这些类似鱼香肉丝里没有鱼、老婆饼里也没老婆的现象相比,广州市地名和路名的重复更让人抓狂。海珠广场不在海珠这样的问题,顶多让人小小的诧异一下,毕竟,海珠广场具有唯一性,而路名的重复所导致的后果则更为严重。比如,广州有两个棠下,一个在天河,一个在白云;两个竹丝岗,一个在天河,一个在越秀;两个潭村,一个在天河,一个在白云;新塘则有三个,分别在天河、白云和增城,三个地方虽然名称相同,但相距则有数十公里。此外还有白云区、花都区都有凤鸣路,海珠区、花都区都有松园路,荔湾区、花都区都有宝华路,海珠区、番禺区都有南珠路,越秀区、番禺区、花都区都有“迎宾路”等。很多路名虽相同,但命名时间并不一致,比如迎宾路中,越秀区的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大茶巷改名而来,而花都区的迎宾路则命名最晚。之所以出现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早年对于道路命名并没有统一规定,各地做法也不一。直到1996年,民政部才发布《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道路的命名权进行明确。细则规定,县级以上民政管理部门(或地名委员会)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名工作。在重名问题上,仅规定: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较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不应重名;一个县(市、区)内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名称,一个乡、镇内自然村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巷、居民区名称,不应重名。广州路按照这一规定,上述的所有重名都符合规定。从另一方面讲,对这些重名的路名进行重新命名,工程量无疑是个天文数字。所以,如果想去广州不迷路,能做的也只有睁大眼睛,看好导航软件的细节吧。另外,不管去哪,都要说清楚去处的全名,否则,你就会遇到的士司机的“灵魂拷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