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爆发流行至今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到目前为止国家卫健委办公厅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一共发布了6个版本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每一版都有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纵观这么多个版本的诊疗方案,对于确诊病例的诊断标准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对于疑似病例,还是有较大的修改的,可以说诊断标准也越来越严谨。那么为什么疑似病例还那么多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解释一下。
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多
根据国家发布的新型肺炎诊疗方案,疑似病例的诊断分两种情况:其一是有流行病学史任何一条并符合3条临床表现中的2条;其二是没有明确流行病学史,但符合3条临床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专家最难准确把握的其实是3条临床表现:(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2)符合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在之前的版本当中,第三条临床表现在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前还多了一个“或”字,这样符合标准的范围更广。
由于很多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及肺炎支原体感染都有上述临床表现,不像确诊病例那样有明确的定性标准,所以实际上符合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的患者实在是太多了,很多地方只能让这部分人通过核酸检测来排除。
核酸检测排除问题
虽然目前核酸检测的试剂盒供应充足,能让每一个疑似患者均能进行核酸检测。但之前由于用咽拭子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后来发现假阴性较多,有些患者甚至做到第三、第四次才得到阳性结果,所以目前提倡尽可能留取下呼吸道标本做核酸检测,有专家还建议留取多个部位标本检测更加准确,包括咽拭子、下呼吸道和肛门。而且,对于疑似病例的排除并不是仅一次核酸检测阴性就可以排除的,所以也需要时间,一方面符合疑似的多,另一方面排除较慢,所以才会导致看起来疑似病例越来越多。
结语
疑似病例多并不是什么坏事,由于新冠病毒传播能力强,只有尽量避免与病毒接触我们才能保证不被感染。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发现得越多疑似病例,其实也是尽可能多的发现新冠病毒,漏网之鱼才会越少,这样对于我们早日战胜疫情是有很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