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笑声犹在耳,今夕人物已沧桑。
现在想来,我与复旦大学的缘分,似乎从踏上工作岗位那天开始,就已注定。
我在一所中学任教,平日里走到复旦大学东门,也就3、4来分钟的时间。那个时候学校有教师宿舍,和我一起住校的几个年轻教师下班后会结伴去复旦大学用餐。我们和复旦学子一样办了饭卡,在多个食堂之间流连,凭心情选择菜点,饭后又在清风朗月下漫步嬉笑,复旦校园实在是青春岁月里美好记忆的一个打卡点。
后来,开始恋爱,花前月下的呢喃,静谧校园又是绝佳的去处。记忆深处的夏日凉风似乎格外温柔醉人,青春的感情永远值得怀念和敬仰。
由于工作的缘故,我连续几年邀请复旦博士生讲师团的讲师、复旦大学物理学院的志愿者来学校开展各类讲座,并且应复旦大学宁夏西吉支教队的邀请,号召全校师生开展书籍募捐活动。复旦学子富有学识和涵养,又不乏活力与爱心的丰富个性令我印象深刻,那些年轻的面庞和洋溢的青春活力,让我感受到了极大的热情,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一晃十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与支教队开展“让爱传递下去”的募捐仪式时全场肃穆庄严的场景,让我毫不怀疑参与仪式的学生心中也埋下了爱的种子,有一天必会生根发芽。
前两天,恰巧在“学习强国”平台看到中华志愿者协会推送了一则报道:复旦大学赴西吉县支教20年来从未中断。在宁夏西吉县王明中学的档案室,珍藏着一张特殊的桌子,上面写着39个名字,这是以往19届来这个学校支教的复旦大学研究生的亲笔签名,当这些队员离开之时,他们也会签上自己的名字。复旦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杨陈浩彤在接受采访时说:这张桌子其实也见证着,复旦大学支教团从创立开始一直到现在的光辉历史。我为这群拥有理想、敢于追梦的年青人感到骄傲,也很荣幸在这场青春的接力赛中参与了幕后的一程,为我的青春记忆增添了几分光亮。
此后,我们学校接待了多位外地来的校长,我一路陪同参观复旦大学。虽然对复旦大学已经极为熟悉,我还是做了一下功课。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燕园西侧矗立着复旦大学的老校门,曾被拆除,现为原址重建,是牌楼式大门,很值得一看。校门牌匾上写着“敬业乐群”四个字,是复旦精神的象征。
校史馆展示了复旦大学百年的沧桑历史和历来的发展成就。很多文物十分有价值,有中国最“老”的毕业文凭,有孙中山先后题下的“天下为公”的条幅等。
复旦校训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句话遴选自《论语·子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如要拍照,此为一地。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可以以此铭志,激励自己奋发前行。
4月初,我们组织学生前往复旦大学相辉堂观看了重庆话剧院表演的话剧《红岩魂》。当剧中人物陈然的《我的“自白书”》响起时,震撼心灵的大爱席卷而来,革命崇高的理想和坚强的意志令人动容,高贵的灵魂熠熠闪光。原来,复旦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校友中有10位红岩烈士,是全国红岩烈士最多的高校。复旦大学开展了讲述红岩英烈故事、举办红岩英烈展览、演出《红岩魂》话剧等“让烈士回家”活动,让英烈校友们的精神更加深刻地融入复旦的红色基因里,更加深刻地镌刻在复旦人的心田。
慢慢的,我的孩子也长大了。我带他去复旦正大体育馆聆听“改革奏华章,时代正青春”复旦大学“一二·九”主题歌会。各院系一展歌喉,唱响复旦学子的爱国情怀。巧合的是,我之前教过的学生还在其中担任钢琴伴奏。铭记历史,永志不忘,我希望我的孩子也如复旦学子一样。
时光如梭,在每个人的脸上、心上刻上了深浅不一的印记。年近四十,蓦然发现复旦大学竟然陪伴了我近半生的岁月,见证我恋爱、结婚、生子,见证我从青年教师走向成熟,见证我从稚气纯真的少女走向沉稳平和的女人。而我,也在一次次近距离的接触中,更加了解复旦的精神,“就是复旦人在近百年的奋斗中凝练形成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判断,就是复旦大学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活的灵魂,就是经过百年积淀而成的复旦历史底蕴和品格特征”。
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事中的人,终我们一生,都应该尽力讲好自己的故事。如果需要,在别人的故事中出演时,也要讲好大家的故事。复旦大学的故事是个绝好的故事,当然也绝好地演绎了上海的故事。历史的记忆就封存在那一栋栋的建筑里,一砖一瓦皆有表情。
□ 沈燕飞